山东省济宁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一轮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一轮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2 22:06:28

文档简介

济宁一中2017级高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历史答案
1——5 BCBDD 6——10 DBDCB 11—15 BBCDC
16.(1)特点:官民结合;形式多样;坚持不懈。(3分)
时代精神:反帝爱国;祖国认同;不惧强敌、不畏艰难、顽强抗争。(2分)
(2)背景: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向莫斯科进攻,莫斯科保卫战开始。(2分)
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向世界人民展示了苏联反法西斯侵略的决心。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3分)
17.(1)新变化: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3分)
作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
(2)弊端:征税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2分)
原因:封建专制,阶级压迫严重;决策随意,缺乏民主监督;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搜刮百姓;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政府收入。(4分)
18.(1)特点: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与民族救亡相结合;政府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4分)
(2)背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相关人才;中苏关系友好。(2分)
影响: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保证了“一五”计划的顺路进行;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格局,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4分)
19.示例
论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2分)
阐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坚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坚持不结盟政策和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主席出席四大主场外交活动,深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宣布中国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推动G20峰会就重大国际问题——包括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应对气候变化等达成共识并通过领导人宣言。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心所向,顺应大势所趋。(8分)
综上所述,2018年,中国外交顺应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
20.示例
我同意材料中启蒙时代使人类从黑暗进入阳光的观点。(1分)
启蒙运动前,西欧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处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没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文化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发展缓慢。(2分)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猛烈抨击旧制度,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对未来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一系列原则构想,如政治上提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一系列原则,经济上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涉的重商主义政策,宗教上提倡宗教信仰自由,这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还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分)所以说,启蒙时代使人类从黑暗进入阳光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
济宁一中 2017 级高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20.2.26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下图是 1975 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藏的五祀卫鼎。 鼎腹内壁铸铭文
207 字,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案件。此青铜器的铭文
A.需被文献记载印证才能确定其证史价值
B.能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较为可信的史料C.作为实物史料不可能包含记录者主观认识
D.作为历史叙述都是对当时历史事实的准确客观呈现
孔子主张“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墨子主张“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商鞅主张“任其力不任其德”,“程能而授事”。这些主张
A.说明尚贤得到诸侯国认可
B.体现新兴地主阶级选才标准C.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官职
D.表明百家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战国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的优势,下令全国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北魏孝 文帝下令全国“禁胡服”。对两者理解正确的是
A.易服目的是营造改革氛围B.客观上推动民族文化认同C.出发点在于实现民族交融D.有力推动了国家统一进程
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 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 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 这反映出 ( )
A.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秦朝统一时机尚不成熟C.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D.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5.1075 年,北宋政府把对酒务原有的“买扑”法(承包商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 替代为“实时授状”法(在政府指定期限内,将愿出的价钱写于状内,封口上交,政府售与 出价高者)。这一变化
体现了商品经济繁荣
表明政府严格掌握商业征税权C.弱化了重农抑商思想
D.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
下表所示为南宋前期绍兴府部分地区每年征购盐额情况
地区
会稽县曹娥
会稽县三界
余姚县石堰
山阴县钱清
盐额
(石)
16 586
29 323
64 376
6 635
由此可推知,当时A.煮盐业技术高超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商品经济占主导
D.特色的手工业市镇兴起
自明朝隆庆年间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高达六七万比索以上, 约合四千多万库平两,极大地改变了明初以来白银短缺的状况。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B.手工业品在海外深受欢迎 C.已由农业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D.白银货币化体系已经建立
8.19 世纪 50 年代,咸丰帝不得已采取依靠地方的做法:下令各省兴办团练,允许地方征收厘金、办理捐输以补军费不足。上述做法直接导致了
A.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
9.1914 年,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野心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但在该法中又明确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 这从侧面反映了
A.袁世凯被迫实行民主政治
B.袁世凯为其专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C.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
D.启蒙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
10.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社会思潮的主导,知识界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 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益理性B.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D.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
11.1980 年,步鑫生接任濒临破产的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采取“联产计酬制”的做法, 按照完成定额好坏对工人进行考核,实行实超实奖,实欠实赔,超产得奖不封顶,欠产扣赔不保底,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他这一做法
A.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B.引入市场化管理冲击了企业僵化的局面
C.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D.旨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希波战争中,雅典海军的创始人塞米托克利率军打退了波斯军队的进攻,保卫了雅典的安全;他凯旋后,却被雅典公民投票确定为放逐对象,只好流浪他乡。 这表明,当时雅典
A.政治生活缺乏合法程序B.注重以制度防范僭主政治C.民众要求和平反对战争D.贵族的特权受到严格限制
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中的一些情节反映了 19 世纪中期英国的某种历史现象。 下表是小说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片段,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地点
故事情节
赫尔斯通(南方农业小镇)
玛格丽特与表妹伊迪丝一直在谈着结婚的仪式和礼服,还谈到使一架
钢琴的琴音调整是多么困难,以及伊迪丝婚后到苏格兰旅行时应该带些什么衣服
米尔顿(北方工业城市)
玛格丽特在为家里寻找佣人时发现,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
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
A.妇女外出活动增多 B.女性工作权利获得保障C.传统社会观念变革 D.工业革命激化社会矛盾
14.20 世纪 50 年代,联邦德国拒不承认二战后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1969 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 加速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 这一政策的变化表明,联邦德国
A.改变了外交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B.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C.努力推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扩D.推行独立外交以此提高国际地位
15.1963 年,美国公民米兰达因罪被州法院判刑,当事律师以“执法部门在讯问嫌疑人之前, 未告知嫌疑人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违背宪法第五修正案为由,上诉至联邦法院。1966 年联邦法院认定米兰达供词无效,推翻了州法院判决,并责令重审。该案例说明美国
A.司法体制僵化法官墨守成规B.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C.联邦法院对宪法拥有解释权D.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利益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对此,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宣布饷银不准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台湾税收要全部留作抗日之用。一批台湾爱国官绅也纷纷上书清政府, 反对割台。1895 年 5 月至 10 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骑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摘编自李艾丽《从反割台斗争看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 材料二 1941 年 11 月 7 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红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
斯大林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红军和红海军的战士、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全
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的主要力量。处在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 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 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解放战争。”
——摘编自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特点及体现的时代精神。
(5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41 年 11 月 7 日莫斯科红场阅兵的背景和意义。(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唐代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其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为租;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两丈五尺、麻三斤,为调;需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 如不服徭役,丁男可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免役。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 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
租庸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 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 杂徭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6 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6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步察觉到列强强国的秘诀在于教育。咸丰十年,冯桂芬提出采西学,设学馆。清政府基于对西方艺学的需求,陆续开办 军事技术以及专门实用学堂。甲午战后,西学课程增添了政治、伦理等科目。面对学堂内部 中西学之争,京师大学堂明文规定经学是各学根本。1907 年,学部奏准《修改各学堂考试章程》,明确各学堂必须考试经史课目,原来未设经史课目的学堂,也必须加试经学一题、中国史学一题。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材料二 1952 年国家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开始有目的的设置专业。在“以俄为师”的引
导下,中国高等教育以苏联等高等学校制度为参考系,取消大学中的院一级,进而设置具体 的专业系科,包括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到 1953 年初,全国各大高校设置专
业 215 种,其中工科专业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中占绝对优势,共 107 种。师范、文科、理科、
农科、财经等相对均等,数量集中在 15—21 种之间,但政法专业相对较少,只有 2 种。
——摘编自张全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及其经验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的特点。(4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背景和影响。(6 分)
以下是人民日报社评选出的 2018 国际十大新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四大主场外交彰显中国影响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叙战场形势快速发展,政治进程现曙光
东北亚局势柳暗花明,中方作为赢得国际社会称赞
“美国优先”成“美国独行”,单边举动危害多边体系
美国挑起并不断升级对华经贸摩擦,保护主义威胁经济复苏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大会谋划应对
“帕克”号抵近探日,嫦娥四号开启探月新旅程
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
欧盟放行“脱欧”协议,欧洲一体化面临诸多挑战
G20 峰会机制启动 10 周年,中方推动达成多边主义共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订一个论题,然后联系相关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 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 分)
材料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步入阳光。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的理念。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极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而且能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 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和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 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材料中关于启蒙运动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表述
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