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34张PPT+5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34张PPT+5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2 08:54:02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关键词:
中央集权
废丞相
厂卫
八股取士
学习目标

知道明朝的建立基本史实;
2.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3.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强化皇权
科举考试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建立
阅读材料,概括明朝建立的背景?
(1)元末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出现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元末群雄割据局面
根据材料,结合书本思考:元朝末年政治上出现什么问题,造成了什么后果?
《醉太平·堂堂大元》
元末·无名氏
堂堂大元……
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哀哉可怜!
农民
起义
元末政治腐败,各级官吏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应天府(今南京)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明朝的疆域

朱元璋强化皇权
快速阅读书本P67-68,了解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小提示:从地方、中央、监察官民角度进行思考)
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
如何使大明江山万世永固?


自主学习(一)
时间:3分钟(团队成员自学,若有问题举手示意)
【自学】P67-69第一段内容
解答问题:
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知者加速】
(归纳)科举制度发展史
措施一:全面改革官制
【团队合作】在地方和在中央朱元璋分别是如何改的?带来了什么影响?完成下表:
措施
影响
地方
中央
(1)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督地方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1)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中央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民政财政
司法
军务
行中书省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中书省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材料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
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想一想: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
措施二: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居民。
在中央
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
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科举考试的变化
创立
隋文帝: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武则天:创立殿试,开设武举
发展
北宋:增加科举录取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说明
Ⅰ、考试性质
Ⅱ、考试内容
一、考试要求
二、考试范围
Ⅲ、命题指导思想(目的)
Ⅳ、答卷形式
选拔官员的考试
“四书”、“五经”
尊孔崇儒,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自己随意发挥。否则,不予录取
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于皇帝的人
八股文
洪武年间,13岁的福建人丁显被家人敦促备考科举。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父亲的建议:熟读百家的书籍。
叔叔的建议:观点要独特创新。
舅舅的建议:文体要灵活多样。
虽然丁显自幼聪敏,一心向学,但此时也没了主意……
想一想:丁显能够考中吗?
如果朱熹《四书集注》错了呢?
问题探究:
八股取士对明朝教育、选官等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明末清初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材料一中,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败坏人才。因为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根据材料二,八股文有什么弊端?
清朝人徐大椿说: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弊:皇权不受约束,天下治乱系于皇帝一人之手。君明则治世;君昏则乱世,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这里,
朕说了算
小组探究
朱元璋废除丞相,改革科举,从而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明朝16帝
国祚277年

经济的发展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明朝农业移民垦荒,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方面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一)农业
①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明朝青地蕃莲印花布
明朝水蓝印金杂花绫
明初棉纺织业已渐有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
(二)手工业
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明代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二)手工业
①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三)商业
②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三)商业
思维导图
1、《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扩大六部权力
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
2、汉武帝、明太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他们两人都(

A.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B.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或藩王的势力
C.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D.是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