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3.1 圆柱的认识 教案+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3.1 圆柱的认识 教案+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3-12 08:1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求学生能认识圆柱和圆锥并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教材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了在操作中对图形与几何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 圆柱和圆锥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认识圆柱和圆锥。
2. 本单元知识操作性强,可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加强在操作中对问题的思考。
3. 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如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会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 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理解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运用迁移规律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2. 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及探究意识。
3. 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的教育。
教法与学法
1.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完成两次抽象的认识过程。
2.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3. 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自主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4. 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5. 及时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12课时安排教学。
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 1 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及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
2. 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 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2. 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圆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难点 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理解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 结合实物,质疑引导。
学法 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粉笔盒,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长方体)
是的,我们以前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知道它们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探究新知
1. 观察实物,认识圆柱。
教师用课件出示茶叶罐、药瓶、纸筒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并给出图形的名称。
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的主题图)
2. 教学教材第18页例1。
(1)如果把刚才看到的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对照圆柱模型和图形认真观察,并适时讲解: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板书)
圆柱的底面是什么形状?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拿出圆柱形实物观察。
(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2)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3)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教师最后集中讲解。
3. 教学教材第19页例2。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巩固练习
1. 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点评与讲解。
2. 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读题,教师提问:该长方形的长展开前是什么?(圆柱的底面周长)
追问:那宽呢?(圆柱的高)
组织学生完成计算得出答案,集体订正。
3. 教材第20页练习三第1题。
教师指名回答,点评并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新知识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我设置了悬念,先让学生猜想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我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练习阶段,我设计相应的练习,不仅检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