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是鄂教版教材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学习用品的第三课。?
教材分析:?
学习用品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很多,本课从研究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一.感知摩擦力。通过两次亲身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作用。二.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通过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观察—收集整理—总结交流的探究全过程,得出“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的结论。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几组常见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人们是怎样根据需要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的关键期。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期。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内容如果单纯从摩擦力入题,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从生活的实例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物品着手,让学生多回忆生活经验与生活现象,为学生形成概念建立了充分的参照和表象。在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并发现深奥的科学知识。
拓展创新:
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围绕笔杆上橡胶套研究摩擦力的。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摩擦力知识,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创新的拓展:1、为学生构建深刻的摩擦力概念,我在教学中增加了探究的材料,有橡皮擦、橡胶手套、砂纸、木块、鼠标垫,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材料中感受摩擦力的普遍存在。
2、对于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探究,为使探究过程简洁、高效,经过多次实验比对,我选择了其中三种对比效果明显的材料(木板/毛巾/橡胶),制作出摩擦力探究板,用质量适中的钩码盒代替教材中的木块,便于学生从测力计上读数,更容易产生清晰的结论。
3、教材关于摩擦力应用出示图片单一,我将图片进行生活化、情境化改造,使案例变得鲜活生动,使学生更亲切更真实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2、通过对比实验知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主动地做各项对比实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与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摩擦力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教学难点:什么是摩擦力及摩擦力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 具:一根不锈钢金属棒(一端包橡胶套);
第一组材料:带橡胶套的中性笔若干(每人2支,其中1支去橡胶套);
第二组材料:带花纹的橡胶手套、橡皮擦、鼠标垫、毛巾若干
第三组材料:钩码盒6个、测力计6个、摩擦力探究板6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参加过拔河吗?(出示一根金属棒)老师这儿有根金属棒。上课前先邀请两位同学来进行与场拔河比赛,规则是:双方各用一只手握住金属棒,先拉到讲台一边的同学获胜。谁愿意来挑战?请大家来预测一下,认为男生能获胜的请举手。比赛即将开始,大家都来当拉拉队好不好。(女生胜)
师:你为什么能战胜对面这位个子比你高的男生?(举起她手中的金属棒)
生:有橡胶套,可以握得很紧。
师:真的是橡胶套发生作用了吗?生活中我们还在哪里发现有橡胶套?(生:笔杆上)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板书)
二、认识摩擦力
师:老师准备了中性笔,请小组长把带橡胶套的笔分给大家,大家跟我一起做:用左手捏住笔尾,右手捏住笔杆从左向右滑过。通过手的感受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塑料笔杆很容易滑动,有橡胶套的地方很难滑动。
生2:没有橡胶套的笔,滑动的时候快一些,有橡胶套的笔滑动时慢一些。
师:再请小组长把没有橡胶套的笔发给大家,像黑板上这样,用双手捏住笔同时按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推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1:没有橡胶套的笔滑的快,有橡胶套的笔滑的慢。
生2:有橡胶套的笔很难推动,有一种阻力。
师:你描述的很准确。(板书:阻碍的力)请大家回忆刚才的实验,想一想,获得这种感受我们做了哪几个动作?
生1:滑动。(教师板书)
生2:接触。(教师板书)
师:看来大家都是特别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我们从实验中很快就发现了一种阻碍的力,有没有谁帮这种力取个名字?
生:摩擦力(为什么?)因为刚才产生这个力的时候,手和笔相互摩擦了,所以我想到叫摩擦力。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你想的和科学家想的一样,那我们就把这种力叫摩擦力。生活中还有哪些相互摩擦产生摩擦力的现象吗?请大家到自己材料盒里找一些材料试试。想一想生活中还有没有像这样产生摩擦力的现象。(学生自主实验,并讨论、交流、汇报。)
巩固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学生的实例,汇总出示摩擦力概念,并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滑动、学生真切感受到有一种力在阻碍着手滑动。推笔时,感觉有橡胶套的笔滑动得慢一些。这种感觉到的力就是摩擦力。有了感受,就给下面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作了铺垫。通过不规则材料,各自探究身边的相似现象,进行不完全归纳,全面认识摩擦力概念。)
三、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产生摩擦力的现象,比如刚才我们用手捏住笔杆滑动,当手在塑料笔杆上滑动时,手与笔杆间有没有产生摩擦力?(生回答犹豫不决)好吧,让我们再取出笔重新感受一次。
(学生取笔再次捏住进行滑动的实验)
师:现在请大家告诉我,手在塑料笔杆上滑过时,有没有感受到阻碍的力?(生齐:有)也就是说手在塑料笔杆上滑动时也产生了(摩擦力)。那设计师为什么还要在笔杆上装上橡胶套呢?笔杆上的橡胶套有什么作用?
生1:防止手有笔杆上滑动。(师追问:橡胶套为什么能防止手滑动?)
生2:套上橡胶套增大了摩擦力,所以手才不容易滑动。
师总结:笔杆上橡胶套有什么作用?可以增大摩擦力
1.提出问题。
师:老师知道你们都是特别爱思考的小科学家,谁帮老师想想:橡胶套为什么会增大摩擦力呢?
2、大胆猜想。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大家猜测一下。
生1:我认为和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
生2:我认为和材料有关,橡胶是防滑材料所以增大了摩擦力。
生3:我认为和速度有关系……
师:大家推测有这么多因素影响着摩擦力的大小。现在,我们就选定其中的一项进行探究。(板书: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设计方案。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呢?先打上一个问号。实验是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的最好方式,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猜想吧。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一块摩擦力探究板,上面有橡胶、毛巾、木板三块不同接触面,谁来帮我们体验摩擦力呢?老师请了两位小伙伴:一位是体验师钩码盒,它可以帮我们去不同表面体验摩擦力,另一位是检测师测力计,它可以帮我们识别在哪相表面上更费力。根据这些材料,你能设计一份实验方案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想出办法?(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视)
师:那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计划怎么做?
生1:我们准备用钩码盒先去三个表面体验哪个光滑,哪个粗糙,现用测力计来检测刚才的判断对不对。
生2:我们组打算用测力计拉着钩码盒的拉环,分别在三种表面滑动,看测力器上的刻度是多少,就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了。
师:经过刚才的汇报,大家都已经知道怎样去进行实验了,最后老师还有一点提示,请看投影。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们读一遍。(生读实验提示)。
4、各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单,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探究,记录现象。
教师巡查,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并拍照记录实验过程,实验记录单。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收回实验材料,讨论实验中的发现。
5、汇报交流,寻找规律
将实验过程用照片记录并进行点评分享,让学生从图片中发现自己和同伴的闪光点,培养良好的实验探究行为。然后拍照上传投影出各组实验记录表,对比大家的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实验中的发现。
师:看来大家的实验现象是一致的,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觉得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系吗?(生齐答:有)那问号可以去掉了。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投影出结论)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
生:让接触面变得粗糙一些。
师:如何才能减小摩擦力呢?
生:让表面变得光滑。
(设计意图:学生推测有很多种原因会影响到摩擦力的大小,只要是积极思维得出的,都是值得表扬的。但到底是哪些因素呢,由于时间有限,不能一一作答。所以,确定好一个研究对象、介绍完实验器材后,剩下的就是学生动脑动手了。小组同学根据材料互相讨论,得出方案并认真做实验。体现出一种合作互助的意识。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发现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猜测----探究----发现的过程。发现原理后,反方向推理,运用原理来解决问题,为摩擦力的应用打下基础。)
四、摩擦力的应用
师:请刚才参加拔河的同学上台来,讲讲自己比赛获胜的原因。
生:装上橡胶套后表面很粗糙,增大了手与金属棒间的摩擦力。
师:生活中有很多摩擦力的例子,你知道它们都是怎样运用摩擦力的吗?(出示图片)
生1:下雪天路面结冰很滑,地毯表面粗糙,增大与鞋子间的摩擦力,人就不会摔倒。
生2:滑滑梯表面很光滑,小朋友在上面滑动时摩擦力小,很易就从上面滑下来。
生3:给自行车轴承上滴润滑油使接触面变光滑,减小摩擦力。
师:润滑油为什么能使表面变光滑呢?(生:润滑油很滑)水也很滑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同学的遭遇,为什么在潮湿的地面行走容易摔倒?
生:地面上的水像润滑油一样,很光滑,所以人行走时摩擦力很小,所以会摔倒。
师:我们以前学习过,液体具有流动性。润滑油和水都是液体,它们会流动,会把接触面不太平整的地方填平,使接触面变得“光滑”。
师:中国短道速滑队是一支奥运冠军队,多次在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为祖国赢得荣誉。今天我们关注的是他们脚上这双冰刀鞋。大家知道奥运冠军们穿的冰刀鞋是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小摩擦力呢?(生讨论)
师:冰刀鞋的问题看来比较复杂,而且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除了今天学习的粗糙程度外,也还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这些热爱科学的大脑去探究去发现,如果你有了新的发现,我们下次课再分享。
课后评价:
本节课从设计到制作,再到教学实践,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在这一节课当中我不但修改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回顾前后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小学生乐于动手,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感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我以拔河的话题切入,请一个小个子女生和高个子男生参加比赛,在大家都预测男生会赢时,结果出乎意料,引发学生极大的好奇,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过程中。
2、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总结归纳,怎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在这节课里,我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帮助学生完成摩擦力概念的构建。我增添了些简单易备、学生易操作的实验材料,体验摩擦力的活动,每组成员分的材料不同,采用不同材料体验摩擦力产生的过程,帮助形成摩擦力的概念。
3、注重实验材料的创新。本课所使用的实验材料较多,根据学生动手能力和遇到的困难,我对材料进行了创造型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材提供了五种探究材料,在试讲时我发现学生遇到很多问题:如拉小木块时测力计的读数小而且很不容易读数;玻璃和木板哪个更光滑,砂纸和橡胶哪个更粗糙;软材料固定时的松紧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同……这些都对学生得出规律形成障碍。经过我的反复实验比对和筛选最终选择木板/毛巾/橡胶垫三种摩擦对比明显的材料做成一块摩擦力探究板,有较重的钩码盒取代小木块,使实验过程更简化、实验效果更明显,让学生更容易从数据分析中寻找到规律。
4、注重课外探究与延伸。小学科学是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方法和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只有把科学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亲身经历探索求证的过程,科学的种子才会快速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在这节课中也表现出许多的问题。一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评价语言显得生涩、单调,未能以此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二是在课堂掌控、各环节的衔接上略显凌乱,如每次收发材料都占用了不少时间,以至于使最后拓展未能完全进行到位。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如继往的积极思考、认真钻研,使自己能够具备更全面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