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玩气球-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玩气球-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2 08:2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玩气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玩气球》是鄂教版新课标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教材内容,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课中教师通过提出疑问、分派科学探究任务,引领学生对空气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空气,与人协作深入探究空气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2、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观察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对研究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
教学准备:
气球、薄而透明的塑料袋、粉笔、海绵、水槽、砖块、空塑料瓶子(矿泉水瓶)、剪刀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玩气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四(4)班的同学一起学习科学。今天老师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出示气球),玩过气球吗?想不想再玩气球?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气球(板书课题:玩气球),可以随便玩,但我们要比一比谁的玩法多,最有创意。(提醒学生:不要交换吹气球,因为那样不卫生)
2、学生玩气球,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3、让学生停下来,并把气球收拾好。(请同学们停下来,各组组长把气球收拾好,看谁的动作最快。)
4、交流。(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玩法与大家分享?)
5、看来,同学们不仅会玩,还爱动脑筋。我看见同学们的气球都变大了。谁能说一说你的气球是怎样变大的?你吹进去的是什么呢?(板书:空气)
活动二、找空气,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1、这些吹进气球的空气是哪里来的?(嘴里)那嘴里的空气呢?(体内)体内的空气又是哪里来的呢?(用鼻子吸进去的)哪些地方还有空气的存在?大家找找看。(学生讨论,回答)
2、要想研究空气就要“逮住”它,你打算怎样“逮住”它呢?出示塑料袋,谁能用这个塑料袋“逮住”一些空气送给老师呢?(给学生发塑料袋,让他们在不同的地方“逮”空气)
3、接过塑料袋非常惊喜地、好奇地观看礼物(适时打开袋子)问: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用感官来感觉一下。(边提问边板书)
(1)用眼睛看:看不见空气,说明空气没有颜色,像玻璃一样是透明的。
是什么样的形状?没有固定的形状。
(2)用鼻子来闻一闻:没有任何气味。
(3)用舌头尝一尝:没有味道。
4、既然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的形状,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
5、老师今天带了很多的材料(出示课件)砖块、塑料袋,海绵,粉笔等。大家先来猜猜这些物体里有空气吗?用什么实验能验证你们的猜测?
6、教师演示砖块放水中冒气泡的实验。(轻轻将砖块放入水槽中,会看到砖块缝隙冒出很多气泡,说明砖块中有空气。)
7、学生分小组实验。
提醒: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将材料轻轻放入水中,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位同学都要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8、问:同学们找到空气了吗?哪位同学说说你在哪儿用什么方式找到了空气?
9、学生回答。
(1)把粉笔放入水中,看到从粉笔中冒出了气泡,说明粉笔的缝隙里有空气。
(2)把海绵放入水中,看到从海绵中冒出了气泡,说明海绵的缝隙里有空气。
(3)空瓶里有空气吗?把它放入水中,会看见有气泡冒出,说明空瓶中也有空气。
10、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无处不在,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准确。板书:无处不在)
小结:空气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会有空气的存在。我们每天都要呼吸,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别让我们的空气受到了污染。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老师非常高兴。还想再玩气球吗?不过老师这时得提点要求,看同学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活动三:吹气球,感知空气占据空间。
1、提出吹气球方法和要求: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气球。
2、提出问题:气球会怎样?学生猜测。
3、(归纳学生的猜测)刚才同学们猜测了这么多可能出现的结果,归纳起来也就这几种情况:第一种吹不起来,第二种能吹起来,第三种能吹起一点。究竟会怎样呢?想不想试一试,学生吹气球。
4、交流吹气球的情况:说一说吹气球的感觉。(瓶子里好像塞得满满的,吹不进去。)
5、找一找问题在哪里?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
6、大家想一想:当你使劲吹瓶子里的气球时,是什么阻止你吹不大瓶子里的气球?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板书:占据空间)
7、实验验证。
怎样可以把气球吹大呢?学生在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后就会想到:如果想把气球吹大就必须要将瓶中的空气排出,只要将瓶子扎破就可以了。“瓶子扎破以后,瓶中的空气是怎样跑掉的?”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新的探索欲望。
教师引导学生用剪刀或针或锥在瓶上扎孔后,一边吹气球一边将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气流,体会空气可以像水一样流动,进而知道空气不仅占据空间而且还会流动。(板书:会流动)
活动四、移空气,体会空气会流动。
1、既然空气会流动,那有没有办法把空气从一个烧杯里倒到另一个烧杯里?想不想看见空气从一个瓶子里流到另一个瓶子里?
2、教师演示移空气的实验。(边演示边讲解)
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试试?
3、学生进行移空气的操作活动。(这里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刚才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空气会流动)
活动五、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出示课件)
比如:深受学生喜欢的大黄鸭,是根据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的特点制作的;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风扇利用空气能流动的特点制造风;
城市雾霾是无色无味的空气被污染以后形成的“有色空气”等等。
活动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呢?(学生齐读黑板上的资料)
看来这节课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快乐的科学游戏中揭开了空气的神秘面纱,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平时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动脑,我相信一个个科学之谜就会在我们的手中被揭开。
板书:
没有颜色
空气 透明
(无处不在) 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
能占据空间
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