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课件(共18张PPT)(新版)苏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课件(共18张PPT)(新版)苏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3-12 14:2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教学课件

物理 八年级下册 江苏科技版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探索更小的微粒
分子
动理论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意义:分子动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深入到了分子级别。
问题1: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还有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原子。
古希腊
原子论
提出者:德谟克利特。
主要观点: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虚空的性质是空旷,原子得以在其间活动。
近代
原子论
提出者:道尔顿,1803年。
主要观点: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它是不可被分割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着稳定的状态。有多少种不同的化学元素,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原子;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形态等方面完全相同。
意义:近代原子论的提出,使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级别。
问题2: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叫做单质分子。例如氢气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氮气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
3.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叫做化合物分子。例如水分子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
问题3:原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2.意义:汤姆生发现电子是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由于电子的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此后,原子物理飞跃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经历: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897年,他确认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该粒子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它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后来人们把这种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叫做电子。
电子的发现
1.枣糕模型(汤姆生模型)
关于原子的结构,发现电子的汤姆生曾经提出了一个枣糕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原子被认为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则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球内。
但是这个模型没过几年就被卢瑟福发现的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
问题4:原子具有怎样的内部结构
1909-1911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却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达到了180°,像是被金箔弹回来了。
用枣糕模型是无法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卢瑟福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他的核式结构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其主要观点有: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3)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
(4)原子核很小,R原子核=R原子。
(5)原子核虽很小,但几乎集中原子的全部质量。
2.核式结构模型(行星模型)
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2)不同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有的较强,如氧、氯,有的较弱,例如氢、钠。
推论:由原子的电子分层结构图推知:
由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进一步推理可知:
因为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电子运动的空间很大且质量很小,所以移动或改变原子核非常困难,移动或改变电子比较容易,所以人们认为静电现象都是由于电子转移而形成的。这种观点称为电子转移观点。
应用电子转移观点,可以解释原子带电、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现象。
1.原子带电成为离子
一个中性的原子,如果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就会使核内正电荷总数大于核外负电荷总数,则该原子将带正电,例如氢离子、钠离子。如果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就会使核内正电荷总数小于核外负电荷总数,则该原子将带负电,例如氧离子、氯离子。
2.物体带电成为带电体
一个中性的物体,如果失去若干电子,则该物体将带正电,如果得到若干电子,则该物体将带负电。
问题5:电子转移观点有什么用处
3.摩擦起电的原因
两个中性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那么它在摩擦中就会失去电子,于是该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正电。
另一个物体,因为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强,那么它在摩擦中就会得到电子,于是该物体因多余电子带上等量的负电。
所以,摩擦起电并不能创造电荷,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即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中性的绸子和玻璃棒相互摩擦时,因为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比较弱,在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部分电子将转移到绸子上,这样中性的玻璃棒就失去电子,缺少电子带上正电,中性的绸子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就会带上等量的负电。
中性的毛皮和橡胶棒相互摩擦时,因为毛皮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比较弱,在摩擦时毛皮上的一部分电子将转移到橡胶棒上,这样中性的毛皮就失去电子,缺少电子带上正电,中性的橡胶棒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就会带上等量的负电。
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为什么带正电?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为什么带负电?
更小微粒的探索过程
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
1897年,英国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1909~1911年,英国的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核外电子);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从氮核中打出质子;
1932年,德国的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961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的设想。
 1、请你从分子开始,将你所知道的,组成物质微粒的名称按照直径从大到小的顺序,大致排列出来。
  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夸克、电子。
2、下列各种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
B.质子和中子仍然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电子的发现把人们
带入原子的内部世界
C.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D.原子核的质量基本上等于原子的质量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