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试卷含答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试卷含答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3 16:49:30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知 识 点 判 断
课前自检自查练
课时加餐拔高练
学考基础合格练
课前自检自查练
帝国主义
农业国
重工业
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飞机
社会主义工业化
集体化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
主要矛盾
工业国
多快好省
经济发展
高指标
核算
巩固
提高
1962
1965
文化大革命
全面整顿
学考基础合格练
首页
末页
把祖國建設得更美麗
总产值元
1800
工业---农业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年份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时加餐拔高练
|课后加餐练|
1.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社会秩序以巩固革命政权
B.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
C.实现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既定目标
D.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
解析:选C 历史的目的是具有阶段性的,1949年在没收官僚资本后采取“不打烂旧机构”的措施就是为了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当恢复经济的任务完成后,社会改造和社会革命的任务就提上议事日程,故答案选C项。
2.根据“一五”计划,国家对工业的投资只有11.2%用于轻工业(消费品工业),而88.8%的投资用在钢铁、机器制造、燃料、电力、冶金和基础化学工业的发展上。这反映了“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注重工业的均衡发展
C.牺牲农业的发展
D.充分利用我国丰富资源
解析:选A  材料信息表明国家把绝大部分投资都放在发展重工业方面,说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不符;C、D两项材料没有反映。
3.下面是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四枚邮票。其反映的本质是(  )

A.劳动人民主人公的责任意识
B.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
解析:选C 从四枚邮票的内容可知,这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本质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
4.1953年12月开始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以上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提高城乡生活水平
C.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D.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D 粮食计划收购政策,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是配合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有利于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5.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这反映了(  )
A.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C.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
D.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解析:选D  “解放”“红旗”体现出政治色彩,1956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故D项正确;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是1958年,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直接说明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C项错误。
6.下图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情况。该图示(  )
→→→
A.体现了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
B.表明了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C.揭示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本质要求
D.罗列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解析:选A 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实现了从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的转变,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且公有化的程度越来越高,A项正确;农民作为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没有变化,B项错误;人民公社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成功的探索,D项错误。
7.“一切认为农业产量只能按百分之几速度而不能按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的悲观论调已经完全破产了”。“地的产是人的胆决定的”。以上见诸报端的言论出现于(  )
A.社会主义改造中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之中
D.改革开放的初期
解析:选B “地的产是人的胆决定的”的言论是“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的典型表现,故选B项。
8.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
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解析:选A 根据“二五”计划最后并无定稿,可知此时是1957或1958年前后,由于“大跃进”的兴起,导致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故A项正确。
9.1961年,中共中央起草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取消了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这说明(  )
A.由于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
B.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D.为调整国民经济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
解析:选B 材料中1961年中共中央取消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说明中共中央在进行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故B项正确。
10.新中国建立后一度销声匿迹的集市贸易,1962年到1965年在城镇中重现。新中国对集市贸易的两种不同政策的共同点是(  )
A.国家经济管理方式的调整
B.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C.克服了经济建设中的困难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选A 无论是新中国建立后禁止集市贸易,还是1962年到1965年恢复集市贸易,都是国家经济管理方式的调整,故A项正确;新中国建立后禁止集市贸易,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排除B项;新中国建立后禁止集市贸易,和1962年到1965年恢复集市贸易,都没有克服经济建设中的困难,排除C项;1962年到1965年恢复集市贸易,体现国家对经济减少了控制,而不是加强控制,排除D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 600 13 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 092 19 505 21
材料三: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
——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元旦)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1956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角度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通过数据的纵横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特点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模式的影响、建设经验的欠缺等方面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乐观自信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共八大等方面简析。
答案:(1)前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作用:“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状况: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原因: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欠缺。
(3)心态:乐观自信。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中共八大的召开。
|课后拔高练|
1.(2019·全国卷Ⅰ)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解析:选D 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并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可知,其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故选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排除C项。
2.(2019·全国卷Ⅲ)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图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解析:选D “1953年创作的年画”体现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内容,故选D项;“年画”是风俗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A项;“1953年”社会主义尚未完全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3.(2018·全国卷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析:选D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材料时间“1953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开采矿产,“开始”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故D项正确。
4.(2018·全国卷Ⅱ)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解析:选B 1953年至1956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



5.(2017·海南卷)右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解析:选C 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推断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选A “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基本建设投资种类很多,如厂矿建设、桥梁建设投资等,因此住宅建设投资比重下降,不代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被大力压缩,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7.(2019·全国卷Ⅱ,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解析: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得出完全自主;由材料“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得出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得出维护国家关税主权;由材料“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得出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由材料“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得出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答案: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PAGE



1



(共37张PPT)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知 识 点 判 断
课前自检自查练
课时加餐拔高练
学考基础合格练
课前自检自查练
真理标准
实事求是
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
家庭承包
村民委员会
自主权
企业活力
自主经营
按劳分配
竞争
社会主义
南方谈话
市场经济
生产力
小康社会
学考基础合格练
首页
末页
咱老家自己
的地种了!

/950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时加餐拔高练
|课后加餐练|
1.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
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B A项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符合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故B项正确;C项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出现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之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下图是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张照片(民户内景)。它最能反映出(  )

A.所有制变革给民户带来的喜悦
B.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粮食增收
C.思想解放带来文艺创作的繁荣
D.改革之初,农村生存状况堪忧
解析:选B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80年代”,图片反映的是农民丰收的场景,可知这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的,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文艺创作的繁荣,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农民丰收的场景,排除D项。
3.1979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油脂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涨幅35%,同时还对粮食和油料超过政府征购部分加价50%。这一举措(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打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
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宣告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解析:选A 提高农产品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此时已经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打破旧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粮食价格为政府提价而非市场定价,故D项错误。
4.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9.1万个乡(镇)政府,92.6万个村民委员会。这实际上(  )
A.宣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束
B.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C.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范围
D.揭开了农村政治经济改革的序幕
解析:选A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与材料中“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相符,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1980年、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为304.77万吨、320.56万吨、407.31万吨、油料产量分别为5.21万吨、7.69万吨、11.91万吨。这反映了此时的中国(  )
A.市场经济已取代计划经济
B.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明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
D.城乡经济交流稳步发展
解析:选B 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才建立,故A项错误;1978年至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与油料产量大幅度增长,说明1978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产生的明显成效,故B项正确;1984年才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中农业发展数据取自1984年之前,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1978年至1984年间城乡经济进行大量交流,故D项错误。
6.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A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 年”。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选A项。
7.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解析:选C 依据材料的时间“1985年”可以看出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崩溃,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B项错误;依据材料“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C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符合国家规定,D项错误。
8.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成效
解析:选D 题干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状况,从“光有钱买不了东西”到“握点钱不知买啥东西”反映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故D项正确。
9.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选A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0.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D 材料中中共十四大报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故选择D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记者马修斯发表的一篇中国工厂观察记。他说:“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而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发现了一台140多年前的机器。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日本驻香港记者松永二日也对中国企业的落后感到惊讶,他举例说,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材料二:今日国企与老国企不同,已发生质变:昔日国企资本百分之百国有,今日国企90%以上实行股份制,还有外资介入。昔日国企经营为完成国家计划,今日国企经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昔日国企利润全部归属国有,今日国企已数年不向国家交利润;即便最近上缴,也是微乎其微。昔日国企没有分配自主权,今日国企具有完全分配自主权,不受国家约束。
——摘编自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在当时存在的不足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今日国企非昔日国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国企改革。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可得出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由“重庆炼钢厂发现了一台140多年前的机器。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可得出设备陈旧;由“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可得出缺乏技术人员;由“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企业存在政企不分,企业缺少自主权等问题。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昔日国企资本百分之百国有,今日国企90%以上实行股份制,还有外资介入”可得出是所有制形式;由“昔日国企经营为完成国家计划,今日国企经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可得出是经营目的;由“昔日国企利润全部归属国有,今日国企已数年不向国家交利润;即便最近上缴,也是微乎其微”可得出是利润归属;由“昔日国企没有分配自主权,今日国企具有完全分配自主权,不受国家约束”可得出是分配权。第(3)问,可以从材料一中体现的问题解决角度和材料二中的国企改革的表现角度来思考,从思想意识、目标、技术以及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1)不足之处: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设备陈旧;缺乏技术人员;政企不分,企业缺少自主权等。
(2)表现:所有制形式;经营目的;利润归属;分配权。
(3)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技术人才;增加科技含量;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等。
|课后拔高练|
1.(2019·全国卷Ⅱ)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A 由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可知,国家在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选A项;1979~1981年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私营企业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时间只是刚实行的几年,1982年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进一步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8·全国卷Ⅲ)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选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3.(2018·海南卷)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解析:选C 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
4.(2017·全国卷Ⅰ)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可知,该报告主张将国家干预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未提及经济全球化,故B项错误;该报告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意味着要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有所突破,引入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故C项正确;现代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5.(2016·全国卷Ⅲ)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选A 1978年农村开始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1980年与1975年相比,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革命性的改变,故B项错误;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全国推广,并没有完成,故C项错误;1980年国家尚未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彻底取消统购统销政策是在1992年,故D项错误。






PAGE



1



(共41张PPT)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 识 点 判 断
课前自检自查练
课时加餐拔高练
学考基础合格练
课前自检自查练
深圳
海南省
经济管理
市场调节
外商投资
外向型
上海
长江
高新技术
知识密集
国际行情
长江沿岸城市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区
学考基础合格练
首页
末页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时加餐拔高练
|课后加餐练|
1.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解析:选A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31.41万人,1988年约120.14万人,2012年约1 054.74万人。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  )
A.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
B.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C.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D.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
解析:选A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从材料中人口数据的变化来看,说明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适应了外向型经济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没有史实依据,故B项排除;人口增长与经济结构变化、社会老龄化进程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D两项。
3.袁庚(1917~2016),被誉为“改革先锋”。1979年他开始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此口号(  )
A.体现了经济特区开掘创新的实干精神
B.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信息可以得出该口号体现了开放之初深圳特区积极创新,倡导实干的精神,故A项正确。
4.1984年2月,邓小平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某些政策”主要适用于(  )
A.特区立法       B.招商引资
C.机构设置 D.关税协定
解析:选B 开放的“港口城市”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经济特区,只是继续了原来经济特区成功的一个方面,如招商引资等。故选B项正确。
5.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有利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解析:选C 材料列举的各项法律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与外商合资、经营等活动提供了规范,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表明政府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有利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故C项正确;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指的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不属于公有制企业,故D项错误。
6.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一举措(  )
A.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B.使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
C.说明外向型经济战略开始确立
D.标志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解析:选B 1985年2月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推动了对外开放的进程,使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故B项正确;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1985年2月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之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故A项错误;在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提出时间是1987年,不是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故C项错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初,不是1985年,故D项错误。
7.1985年,邓小平指出:“外国有的评论家说,中国的现行政策是不可逆转的。我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此处“不可逆转”的判断主要是基于(  )
A.沿海经济开放区相继开辟
B.经济特区与农村改革的成功
C.人民公社化体制已经撤销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选B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陆续实行改革开放,1979年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实行,成为改革开放的“不可逆转”政策,故B项正确;沿海经济开放区是1985年开始实行,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之时人民公社化体制并没有完全撤销,故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全面展开不符合1985年史实,故D项错误。
8.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  )
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
解析:选C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改革开放,并非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92年”,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简政放权,故D项错误。
9.前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评价某一重大措施时说:“(它)实现了以点带面,壮大上海,带动周边的战略效果,是经济学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的典型案例。”这是指(  )
A.开放港口城市 B.开辟经济开放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上海”“带动周边”“点轴开发”等,可判断是浦东的开发开放,故选C项;A项太笼统,B、D两项不符合“以点带面”“点轴开发”模式,均排除。
10.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
对外贸易(进出口)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381.4 1 154.4 4 722.9 38 671.2
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 1984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270.5 1 028.9 5 935.6 11 329.4
A.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B.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
C.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
解析:选C 材料无法体现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无法得出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情况,不能说明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数额不断增长,说明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的情况,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那时候我去广西火车站坐车,车站上就挂着大幅标语,写着坚决抵制来自广东的资本主义倾向”。郭华雄回忆说,当时很多人认为搞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有很多名词,如“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一开始,特区的建设只是作为一个试点,当时珠海景山路的左边是特区,右边就不是了,它的区域最开始只有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10平方公里,最后才慢慢扩展到整个珠海。”
——《珠海经济特区好》
材料二: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内地的发展,并使沿海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局面。
——摘编自《影响中国之60大事件: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材料一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何认识?
(2)材料二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怎样的发展历程?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那时候我去广西火车站坐车,车站上就挂着大幅标语,写着坚决抵制来自广东的资本主义倾向”“当时很多人认为搞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一开始,特区的建设只是作为一个试点,当时珠海景山路的左边是特区,右边就不是了,它的区域最开始只有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10平方公里,最后才慢慢扩展到整个珠海”等信息从遇到阻力、不认同设立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很小等方面回答问题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特区作为新生事物被人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方面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逐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方面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外经济交流、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答案:(1)问题:珠海经济特区的设立在当时遇到了不少阻力,很多人并不认同设立经济特区的做法;最初的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很小。认识:经济特区作为新生事物被人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2)历程:“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逐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影响:为进一步拓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课后拔高练|
1.(2017·上海卷)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我们省委讨论过……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先走一步”是指实行(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包产到户 D.对外开放
解析:选D 土地改革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在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包产到户最早开始于1978年11月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之后在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进,故C项错误;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省委的报告,决定对这两个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
2.(2016·海南卷)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解析:选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开始的,与广东和福建省不符,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十四大确定的,直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故D项错误。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