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试卷含答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试卷含答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3 16:52:22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知 识 点 判 断
课前自检自查练
课时加餐拔高练
学考基础合格练
课前自检自查练
洋装
中山装
建筑样式
断发易服
反清革命
简约文明
票证
小康
多样化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休闲娱乐
学考基础合格练
首页
末页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时加餐拔高练
|课后加餐练|
1.《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这种情况表明(  )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
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
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
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
解析:选B 由题干关键信息“渐仿洋装”可看出,中国服饰的变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故选B项。
2.自19世纪中叶以来,啤酒、汽水、奶茶、蛋糕以及各类西式快餐,渐渐受到了中国人的青睐,同时也加快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这实际上反映了(  )
A.西餐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外部原因
D.中西合璧是近代饮食的突出特点
解析:选C 随着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材料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外部原因,故C项正确。
3.下图为1872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图文广告(成衣机器出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新式广告促进社会价值观更新
B.西方文明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C.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中国服装业已经西方化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不出社会价值观的更新,故A项错误;成衣机器出售反映出西方的缝纫机在中国市场上开始流通,这说明西方文明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且材料体现不出耕织分离,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服装业还未实现西方化,故D项错误。
4.歌曲《文明结婚歌》唱道:“吾祖国,改良婚礼,社会进文明;莫再说,男尊女卑,同是新国民。”歌词描绘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中华民国初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改良婚礼”“男女同是新国民”等信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最早”分析,可知是民国时期倡导文明婚礼,男女平等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
5.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
C.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
D.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
解析:选B 由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说明在中国近代革命及思想解放过程中同样注重女性力量,反映了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故B项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才推动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排除;材料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只能说明对女性的重视,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现代时尚,故C项排除;1915年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儒家思想,之后,逐渐地才使封建正统思想瓦解,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
6.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民主法治,深入人心
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社会观念,碰撞转型
解析:选D 材料既反映了女子思想的解放,也可以看出旧的婚姻观习俗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
7.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  )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女人的行为从受到限制到可以男女杂处合坐,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部分地区,各地风俗趋向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排除;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娱乐场所繁荣兴盛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女性地位的提高,故D项排除。
8.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  )
A.衣冠之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解析:选A 由题干表明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各阶层都追求,也不是强调个性自由,也没有体现出中山装的特征,故排除B、C、D三项。
9.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
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解析:选C 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方位的变化,故C项正确。
10.近期,在“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的调查中,下面调查结果说明(  )
问卷提问 结果前三位
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 1.房子:最奢侈的嫁妆
2.车子:最受宠的嫁妆
3.票子:最实用的嫁妆
A.社会进步,旧风俗观荡然无存
B.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C.体现改革,市场理念影响婚俗
D.社会转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解析:选B 由调查结果前三位看,现代“嫁妆”档次很高,有房子、车子,还有票子。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嫁妆的实用性,将嫁妆与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密切联系,故选B项;送“嫁妆”本身就受传统婚俗观的影响,而且送“嫁妆”不属于商业行为,材料也无法反映女性的政治地位情况,故排除A、C、D三项。
11.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
材料二: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样式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材料三: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
——邹韬奋《经历》
(1)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着哪些制约其流行的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
解析:第(1)问,“变化”主要根据材料中“不遵规制”“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等信息分析概括;“原因”主要结合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史实分析。第(2)问,由材料中“民国后的社会舆论”等信息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由材料中“保护民族工业”“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等信息概括制约流行的因素。第(3)问,材料中“不遵规制”“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等信息主要反映出等级化到平民化,西装的流行反映出“西化”的趋势。
答案:(1)变化:服饰逐渐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财富的象征。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社会经济的发展。
(2)原因:民国政府的推动;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或舆论。因素:保护民族工业的愿望;经济条件的制约。
(3)趋势:从等级化到平民化;明显“西化”。
|课后拔高练|
1.(2018·海南卷)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解析:选D 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2.(2017·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解析:选B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可知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改良社会风俗已经成为国民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广告宣传而已,谈不上推进文明,况且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文明的推进有待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广告的作用十分有限,故D项错误。
3.(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4.(2016·海南卷)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解析:选D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丧失了当初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其同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上,故C项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






PAGE



1



(共36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 识 点 判 断
课前自检自查练
课时加餐拔高练
学考基础合格练
课前自检自查练
吴淞口
唐山
兰新
上海
轮船招商局
高档旅游
冯如
丹麦
台湾
崇明
互联网
学考基础合格练
首页
末页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时加餐拔高练
|课后加餐练|
1.1868年11月24日《上海新报》报道:“兹见上海有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  )
A.黄包车      B.自行车
C.汽车 D.电车
解析:选B 黄包车是两轮在后,不是一轮在前,一轮在后,故A项错误;自行车是一轮在前,一轮在后,故B项正确;汽车是四个轮子,故C项错误;电车是以电力作为动力,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错误。
2.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解析:选C 根据图示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3.下面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
清政府借款修建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 清政府独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千米) 4 171.2 2 746.1 1 042.4 1 042.4
占总里程的比重 46.3% 30.5% 11.5% 11.5%
A.辛亥革命推动了铁路大力修建
B.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列强控制了近代铁路的修筑权
D.清政府将路权收归国有
解析:选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和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的铁路比例大,可见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西方列强控制,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强控制了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权,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故排除D项。
4.近代有大量竹枝词对西方新事物进行了赞叹,如“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渡)重洋。顷刻音书东海来,机关错讶有神仙。”该材料反映的是(  )
A.电报传输       B.无线电传输
C.电话传输 D.互联网传输
解析:选A 由竹枝词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
5.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  )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
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解析:D 从材料信息“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的出现引发了社会习俗的变化,冲击了传统观念,故选D项;A项中的“主要出行工具”,C项中“奢侈风气”材料没有体现,B项没有体现材料中心思想,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近代中国的交通变化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近代中国(  )
A.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B.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C.列强侵略不平衡决定的
D.自然条件不平衡决定的
解析:选B 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内地,因此近代中国铁路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这种分布不平衡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B项正确。
7.1934年陇海铁路修至潼关后,渝关“由荒凉之地,一变而成繁荣的商埠,一时之间,商号栉比”。由此可知,当时(  )
A.交通发展带动了区域的开发
B.国民党开始加强内地的建设
C.近代工业发展布局日趋合理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解析:选A 材料中潼关因铁路的开通而使经济走向繁荣,这是交通发展促进当地开发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国民党对内地的建设,但并不能说明是“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工业布局的问题,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5年,故D项错误。
8.1935年《四川导游》报刊曾提及:“过去的旧说法:四川是四川人的四川,如今渐渐让位于必须与周边省份乃至于全国各地打通交流的途径。”此变化得益于近代(  )
A.川江航运的发展 B.电话的普及
C.报纸的大量刊印 D.电视广告的宣传
解析:选A 材料“如今渐渐让位于必须与周边省份乃至于全国各地打通交流的途径”表明,四川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沟通与联系,主要是因为近代交通的发展,故A项正确;电话在当时并不普及,电视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出现,排除B、D两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9.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解析:选C 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无线电报技术,故A项错误;无线电报技术是19世纪末发明的,但当时没有传到中国,故B项错误;无线电报通讯方式在中国出现于1906年,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0.1868年,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自行车;20世纪后半期,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截至2016年数据显示,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1 886万并仍在迅猛增长,预计2018年将达到2.35亿。材料表明(  )
A.新中国科学水平的提高
B.信息传递改变了大众思想
C.社会交通和观念的变迁
D.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
解析:选C 自行车变迁与科学水平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与信息传递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从1868年中国首次出现自行车到20世纪后半期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再到近代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以来社会交通和观念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自行车使用情况的发展变迁,与技术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驰道和栈道的修建,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修了多条大道。隋唐两代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尤其是中唐之前,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更为繁忙,当时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及全国各主要河道和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一带。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陆上运输工具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车辆,造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后明朝实行了海禁,清朝延续,航海事业衰落。
——据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等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以内河航运最为突出。截止到1893年,中国籍轮船133艘;到1911年时,中外内河轮船共有168艘,中方船只占总数的91%,形成遍及上海、长江干支流及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的航运网络。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轮船先后返回中国沿海内河复航,加之内战频繁屡有征调军用、碰坏船只等事,自营航运业受到很大打击。抗日战争爆发后,外轮陆续撤离,自营航运业均努力抢运上海数百家工厂的内迁器材及军用物资,其后又投入后方水陆交通。战时中国船舶直接间接损失总计三千艘,四十九万五千三百二十吨。抗战胜利后,各航业公司努力恢复水运交通。据1947年6月交通部统计,当时轮船共一千五百零一艘,计十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三吨。内河航运终未恢复到战前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史前编》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交通变革的因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驰道和栈道的修建,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隋唐两代水陆交通都很发达”“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陆上运输工具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车辆,……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可知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以陆路为主,水路交通和海上航运也很发达,但发展并不平衡;各种车、船等交通工具比较发达;交通技术一度领先世界;航海事业在明朝中期以后走向衰落;第二小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政治上来讲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从经济上来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第(2)问,根据“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以内河航运最为突出”并结合材料一内容可知,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在交通运输方面都注重内河航运,交通运输工具备受关注;不同点在于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都是以传统方式为主,而近代交通在交通工具上大力发展了轮船等近代交通运输工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近代中国交通变革的因素主要是随着中国近代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西方工业文明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有识之士也极力倡导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加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等,都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答案:(1)基本特征:以陆路为主,陆路、河道、海路并举但发展不平衡;交通运输工具较发达;交通技术一度领先世界;航海事业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明中期以后走向衰落。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等。
(2)同:都注重内河航运;交通运输工具都备受关注。异:古代中国在道路交通和运输工具方面以传统方式为主,近代中国充分运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轮船等近代交通运输工具。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有识之士倡导引进西方近代科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课后拔高练|
(2018·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解析:选D 顾恺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A项错误;图中人物有不少很传统的打扮,国民共识夸大其词,故B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项错误;“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服饰、西式马车等相符,故D项正确。






PAGE



1



(共34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知 识 点 判 断
课前自检自查练
课时加餐拔高练
学考基础合格练
课前自检自查练
万国公报
维新派
共产党
人民日报
新闻价值
定军山
工农生活
北京电视台
1994
第四媒介
三维动态
生活方式
学考基础合格练
首页
末页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时加餐拔高练
|课后加餐练|
1.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于1868~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  )
年份 宗教 世俗消息 科技 建议
1868年 48% 26% 22% 4%
1869年 36% 36% 9% 19%
1870年 18% 68% 5% 9%
1871年 16% 46% 23% 15%
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
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
C.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
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
解析:选D A项只体现宗教一栏的变化,不全面,故A项错误;B项只体现世俗消息一栏的变化,不全面,故B项错误;C项只体现科技一栏的变化,不全面,故C项错误;D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表格内容,故D项正确。
2.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B 选项中“政治变革备受关注”,与材料“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相符,故B项正确。
3.《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选C 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4.有学者统计,1933年12月1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这说明当时(  )
A.报刊的时政新闻性功能减弱
B.广告成为报刊竞争主要方式
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
D.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
解析:选D 材料强调的是报刊中的广告信息而非报刊的时政新闻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申报》广告而非报刊业的竞争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报刊的发展而非民众的心态,故C项错误;由材料“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可知广告使得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便捷、及时化,故D项正确。
5.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解析:选B A、D两项表述太绝对化,排除;当时电影属于无声电影,C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B项。
6.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电视         B.广播
C.电影 D.互联网
解析:选C 电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故A项错误;广播虽然产生比较早,但是其并不能“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诞生,故C项正确;互联网出现于1969年,故D项错误。
7.1937年8月12日,国民政府制定的《战时电影事业统制办法》规定:“中央电影摄影场会同军委会政训处电影股,联合上海各影业公司合组一总机关,由中央电影事业处负责总其成,指挥及分配全部工作。”这一规定旨在(  )
A.强化对思想的引导
B.促进电影产业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巩固抗日统一战线
解析:选A 1937 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材料中国民政府的规定旨在强化对思想的引导,使电影为抗战服务,故A项正确;促进电影产业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加强对经济的控制与材料中的规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是国民党的措施,同巩固抗日统一战线无关,故D项错误。
8.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解析:选A 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变化无法说明传统道德的回归,故B项错误;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D项错误。
9.1984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20种金庸小说单行本。这最能说明(  )
A.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
B.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
C.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
D.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
解析:选B “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促进了金庸小说的大量出版,这说明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而是说明电视艺术影响文学,故C项错误;文学产生时间远远早于电视,故D项错误。
10.2018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于2018年4月26日至28日举行,主题为“AI生万物”。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大大增加了全球空间距离
B.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
C.互联网与报纸、电影、电视被称为“四大媒介”
D.互联网能迅速传播信息,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解析:选D 互联网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极大地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故A项错误;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故B项错误;互联网与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四大媒介”,故C项错误;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能够迅速传播信息,高度互动,双向传受,故D项正确。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电影”一词,原本是“电光影戏”的缩略。因为中国人早在电影进入中国以前便享有丰富的传统戏剧,很自然,在接受电影这个新生事物时人们把它看作京剧、粤剧等传统戏剧的延展。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拍摄自己的首部电影时,非常自然地从京剧中借用题材。这部由同名京剧若干片断构成的电影于是就成为中国电影的滥觞。
——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中国网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电影的黄金时代,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后,一批表现抵抗侵略的救亡电影应运而生。如《风云儿女》——抗战结束之后,一部8年抗战中发生的一个家庭悲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创造了连映80天不衰的票房纪录。这部电影描写了战争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带来的创伤和变化,使观众发生了深深的共鸣。民族的厚重感和国家的历史感以及电影故事的感染力交织在一起,使一部家庭伦理片跃升为一首经典的民族电影史诗。
——以上均改编自王众一《“电光影戏”百年风云》中国网
(1)请写出以京剧为题材的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名称以及拍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电影深受国民欢迎的原因。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述电影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可知,以京剧为题材的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拍摄时间是1905年;联系所学可知,京剧艺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戏曲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国粹之一。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后,一批表现抵抗侵略的救亡电影应运而生”“民族的厚重感和国家的历史感以及电影故事的感染力交织在一起,使一部家庭伦理片跃升为一首经典的民族电影史诗”等信息,从民族危机、抗战升华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电影艺术的感染力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从材料可以看出,电影有利于展示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1)《定军山》,1905年。地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戏曲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国粹之一。
(2)原因:民族危机,抗战升华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3)影响: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民族文化精华;丰富生活,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寓教于乐,服务大众,引领潮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后拔高练|
1.(2017·江苏卷)《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解析:选D 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故A项错误;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因为封建专制的言禁传统扼杀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知识界的宣传呼吁没有使得清政府革除陋习,只能说推动了陋习的革除,革除陋习是在民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知识界逐渐重视妇女问题,故D项正确。
2.(2016·海南卷)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解析:选D 材料中“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并没有建立宣传网络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项错误;通报国际国内形势不需要规定只有新华社才能报道,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务之急是巩固统一,安定人心,避免其他媒体混淆视听,而统一的新闻制度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故D项正确。
3.(2014·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选C 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的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故排除B、D两项;根据材料可知,上海比北京和天津的国产片放映比例高,再根据中国的电影制作中心是在上海,由此可判断正是由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过重,限制了上海的国产片向京津的流通,故C项正确。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