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2、理解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3、明确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
4、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
1.事先培养好长出根毛的幼根,使幼根的前端密布着根毛,肉眼可见,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则更清楚。
2.木质部已变红的冬青的茎:实验用的枝条要用木本植物的,而且要带着叶的,把枝条插在红墨水中,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由于叶进行蒸腾作用,红墨水的上升会更快些。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课堂上教师可分发给每个小组一段冬青的茎,让学生分别将茎从横向、纵向切开。仔细观察本质部中出现红色的结构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对水分通过茎中的途径理解会更加深刻、生动。
3.制作细胞模型,用小木棒代表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红色的橡皮泥表示细胞核;铅笔点的细点表示细胞质,橡皮可以擦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出示短视频:水是生命之源
视频显示:水是生命之源,被水滋润的植物都可以旺盛的生长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观看视频,感受水是生命之源,被水滋润的植物都可以旺盛的生长。
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是生命之源,直接切入主题
一: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1.我们口渴之后喜欢吃些水果,为什么?
出示图片:瓜果果肉的含水量可超过90%。
2. 动手挤压白菜叶:幼嫩叶子的含水量为80%左右,树干的含水量平均为50%。
3.农民为了便于种子储存,先进行晾晒。晒干的种子中含水吗?你能验证吗?
出示实验:烘烤晒干的小麦种子,看到试管壁上有小水珠。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种子中也含有水分。
(二)观察对比一盆蔫了的植物和一盆生长旺盛的植物。
1.左边的植物蔫了,如何恢复生机呢?
2.如果让你去菜市场买菜,你怎么挑选新鲜的蔬菜呢?
3.叶片舒展了,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三)我们知道种庄稼不光要浇水,还要施肥,施的肥料主要是无机盐。什么时候是非比较好呢?
总结: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动手挤压白菜叶,感知幼嫩叶子的水。
思考总结出: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舒展,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根据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得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让学生真切感悟和体会: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导,让学生得出
结论。
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中的现象应用到课堂中。
二: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图片展示:移栽后的植物蔫了。
提出问题:在植物移栽过程中主要是哪一器官受到影响?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推测: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1. 复习根尖结构
出示根尖结构图
2.下发实验材料,出示下列问题。
⑴请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幼根,试着说一下各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名称。
⑵估算一下根毛的数量。
3.巡回指导学生观察根毛的情况。
4.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资料图片:科学家对一株黑麦上的根毛进行统计。观察到在抽穗时的根毛多达150 00000000条,每条根毛的表面积 0.0000000314平方米。
学生动手计算出总面积。
让学生思考: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
拓展应用: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移栽植物都带着土坨,是为什么?
通过现象推测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
回忆根尖结构
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观察实验。
学生动手算出总面积为471平方米。
大量根毛增大了根吸水的表面积。
学生思考得出: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成活率。
前后知识有效衔接
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增强了感性认识,近距离接触根毛使记忆更深刻。
通过动手计算,达到理性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
三:水分的运输途径
过度: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通过茎运输到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上的呢?
播放准备实验的视频并观察老师
准备好的冬青枝条,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合作:
把茎横向切断观察横切面;茎纵向切断,观察纵切面(温馨提示:刀片锋利,注意不要割伤手)
提出问题:水是通过什么途径到达叶片中的呢?
复习木本植物经的结构,展示学生横切和纵切的图片。
3.兴趣小组同学展示课前的实验:将冬青的茎的下半部分纵切后,一半插入红墨水中,一半插入清水中。
现象:冬青枝条上一半的叶片变成了红色,而另一半依然是绿色。由现象提出问题?
4.导管细胞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运输功能相适应?(自学课本47页)
小游戏:帮植物细胞来“变身”
小组讨论: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呢?
5.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除了水和无机盐还有有机物,有机物是谁来运输的呢?
通过图片展示讲解筛管结构特点。
提出问题:⑴叶片制造的有机物是沿着什么方向运输的呢?
⑵导管和筛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拓展应用: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是什么?是从茎的什么结构里渗出来的?
学生观察老师准备的冬青枝条,发现叶脉红了,而茎没有变成红色。
小组合作,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并思考相关问题。
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分析得出:茎中变红的部位是木质部。说明:水分是通过木质部运输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水分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的运输。
在游戏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一竖排普通的植物细胞“变身”成一根导管。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将整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整合。
叶片制造的有机物,沿筛管的自上而下的 方向运输到其他器官。
思考交流
汁液是水和无机盐,结构是导管
通过观察冬青枝条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实验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助于学生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提高兴趣。
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植物需要的三种营养物质是如何运输的。
课堂小结
1.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2.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3.水分的运输途径
学生回顾总结
通过画图方式将整节课知识融会贯通。
当堂达标
1.在根尖形成大量根毛有利于( )
A.增大根的吸收面积 B.根的稳定
C.根的固着 D.根的支持
2.导管输送的物质和输送的方向是( )
A.有机物,从上向下 B.有机物,由下向上
C.无机盐和水,从上向下 D.无机盐和水,从下向上
3.移栽植物的幼苗时总要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 )
A.保留水分和无机盐 B.避免伤害根冠
C.避免伤害根尖分生区 D.避免伤害根毛及幼根
4.将带有几片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插入放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置于阳光下几小时后,观察枝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现叶片的叶脉部分微微发红
B.茎的横截面上,发现韧皮部被染上了红色
C.茎的横截面上,发现只有木质部被染上了红色
D.说明木本植物茎有从下往上输送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5.水分进入植物体以后的运输途径是?(?? )
A.在筛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B.在筛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C.在导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D.在导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教育
出示粮食减产的照片,呼吁学生要节约用水。
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增强学生节约用水意识。
推荐作业
把浅色的花(首选白色)变成五颜六色的花
拓展思维
板书:
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三、水分的运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