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 课件(4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古诗三首 课件(4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2 12:2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古诗三首
会写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学习目标
1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
通过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作者介绍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郑燮 (1693-1765),又名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会写的字
多音字

yān:燕国 燕京

yàn:燕子 燕尔

rén : 姓任

rèn:任凭 任何




朗读指导
大漠 /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二句写了孤寂、荒凉的大漠风景,用低沉的语气来读,三四句语调略高,情感较重,读出那种希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期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二句在朗读时注意读出开采和烧炼石灰石的困难、不容易,三四句则是要读书蔑视肮脏的勇气与坚定。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整首诗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语调略高,语气自信坚定、大无畏之感。

马 诗
整体感知
请根据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骏马啊骏马,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⑴ “沙如雪”“月似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整体感知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比喻成雪,月比喻成钩。
课文解读
1.学习诗的第一、二句,回答下列问题:
⑵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大漠上,一望无垠,宽广无边,月光洒下来,细沙就成了层层白雪。“大漠”“燕山”是古时候的边塞之地,那里曾有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鲜血在这里挥洒,。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这两句写景营造出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给人一种清冷且悲凉的感觉。
(1)诗中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这是一匹骁勇善战的良马。“金络脑”属于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快走”表现马轻捷矫健的姿态。




2.读诗的第三、四句,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解读
没有。“何当”一词表明这是作者的盼望,他也不知道何时才能。



(2)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3)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写自己。他希望骏马能早日驰骋沙场,也就是期望自己能早日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4)上下两部分,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写景有什么作用呢?
写景是为后面抒发感概做铺垫。尤其是这些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如果说哪些汉唐战争史历史的正剧,那么这景色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使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齐摄入笔下,写出了许多豪壮的诗章。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马诗》这组诗大多都反映了这些现象。学完这首诗,大家被李贺的满腔壮志所打动的同时,也可以多去找找这类型的诗来读一读。

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
马诗
沙如雪
月似钩
怀才不遇
金络脑
踏清秋
抒情
写景
石灰吟
整体感知
1.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读完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感觉虽然平凡但是很伟大。诗人把一颗石头被开采的很平凡的过程写了出来,并且高度赞扬了它。
整体感知
课文解读
1.题目中的“吟”怎么理解?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2.学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
锤:敲打。击:撞击。千、万:指撞击的次数多,虚指,不是实指一千一万,夸张的手法;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的身上的啊!
(2)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击吗?石灰畏惧了吗?
还有烈火焚烧。石灰石丝毫不畏惧,从接下来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看出来的。
3.学习“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浑不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又怎样 理解?
“浑”是全的意思,一点也不怕,这个词表明石灰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这里是说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这世界上,即使是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要留清白在人间。?
(2)诗人仅仅是在说石灰吗?
不是,诗歌表面是在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隐藏着诗人自己的影子。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不同流合污、大无畏的凛然正气和高洁的人生理想。
这首诗通过赞颂石灰 的精神,表达了于谦也要像 一样,任凭千 万 、 焚烧,哪怕粉骨 ,都毫不畏惧地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这是用了 的的手法。“千锤万凿”这个词用了 手法。
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顽强、洁身自好 石灰 锤 凿 烈火 碎身 托物言志 夸张
课堂小结
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体现了他人生的追求和志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一些诗。来,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吧!
结构图示
石灰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自己
竹石
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
整体感知
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竹子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整体感知
课文解读
1.同学们,咬字怎么理解?竹子他有牙齿吗?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咬”,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拟人手法。表现出竹子具有与人一样的倔强和坚韧的性格。朗读时应注意语气坚定。
2.作者在这里写的“破岩”“东西南北风”写的是什么?面对这些,竹子有什么表现?
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竹枝“咬”住青山,扎根破岩,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寒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
3.一个“任”字,我们能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精神?
一个“任”字,写出了竹子凛风而立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竹子执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4.这首古诗仅仅是在写竹子吗?
不管竹石受到多大的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写法借鉴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对事物某个方面的特征的描写或叙述来表达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比如《石灰吟》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_上是拿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管遭受到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崇高的品格。
运用示例: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守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高尚。这里的菊花具有了独特的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忠贞爱国、不屈不移的民族气节。
1.形容高尚节操的词语。
秉节持重 冰壑玉壶 百折不挠
苍松翠柏 高风亮节 冬夏青青
2.关于爱国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这三首古诗在表达诗人的志向时,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诗人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如马、石灰或竹子,像这样的表达方式叫托物言志。它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结构图示
竹石
咬定 千磨万击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坚韧不拔
托物言志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