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公开课 教学课件(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公开课 教学课件(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2 20:4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马克·吐温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

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智,妙趣横生。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氏之子》,去认识文中的孩童。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文中的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仔细品读人物之间的对话,揣摩问与答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应声”、“未闻”、等词语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要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品质。?
4.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 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文言文学习方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朗读课文,读出节奏韵味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方法小提示:
1.看注释、2.联系上下文、
3.查找工具书或资料书、
4.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
5.做批注。
梁国:此指汉高祖以来所封的梁国,在今
河南商丘一带;
杨氏子: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孔君平:孔子的第26代后子孙,学识渊博;
其父:他的父亲;
乃:就,于是;
为设果:为他摆出水果;
应声:马上、立即;
君:您;
以示儿:指给小儿看;
夫子:先生,古时对年长者或者读书人的
尊称;
家禽:家里的鸟。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懂课文内容
1、看看你读懂了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2、小组交流。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 聪惠。
梁国有一户姓杨人家的儿子才9岁,很聪明。


很,非常,十分。
小组交流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小组交流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于是就叫了他家儿子出来。

拜见

于是
小组交流
文白对译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摆设。
( 谁 )为(谁 )设果?
你从这里体会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探究课文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
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是
孩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说明孩子很有礼貌,
很会招待客人
探究课文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来。示:给······看。
曰:说。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孔君平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
探究课文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
探究课文
想一想
再读课文,说说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
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孔雀是夫子家禽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品味语言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品味语言
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
2.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