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用表(一)?教学设计
课题
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时间
年 月 日
课标要求
知道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关注与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课标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内容要求进行构建,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本单元共三课,分别是《遗传》《变异》和《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分别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和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探索。
本课教材分析
本课核心概念
基因
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共四部分,一:了解孟德尔及其后续者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不懈探索。教材提供了两段材料:一是孟德尔探究遗传的秘密,二是后续者探究变异的秘密。二:了解袁隆平爷爷的故事,有助于学生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关注科学个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指出人工方法可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介绍了四种人工变异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四、组织学生搜集资料、编制小报,开小小辩论会。
学情分析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遗传和变异现象,自然而然的会对遗传和变异的原因产生兴趣,但他们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本科正是从学生的这一疑问入手,带领学生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为学生揭开基因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道科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极大地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了解科技界对用人工方法使生物产生变异存在争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极大地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教学难点:解释孟德尔的研究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PPT、小组活动记录单
学生:搜集孟德尔的研究、搜集袁隆平的研究、搜集人工变异培育出优良品种的事例、搜集有关遗传和变异最新进展的资料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行为
环节目标
学生行为
1、出示问题:
什么是遗传?(板书)
什么是变异?(板书)
为什后代长得像父母但又有些不相同呢?是什么携带着父母的形态特征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科学家为了解释这些问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今天我们就跟着科学家的足迹一起来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板书课题)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学生回答:
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让我们先从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的孟德尔说起吧。课前,大家搜集了一些孟德尔的资料,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孟德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同一种花生出的后代颜色相同,而不同的花交配后,子一代颜色相同,子二代却颜色不同。我们试着通过画图的方式,更加直观地观察这一现象。
后续者人对遗传变异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总结:正是由于后续者对于遗传变异这一问题不断深入的研究,才是我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科学就需要这种对前人研究的质疑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交流材料,了解历程
学生交流孟德尔的生平事迹、研究过程及结论等。
学生小组为单位看着板书并试着进行解释。
生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生物体就会呈现由它控制的性状。而隐性基因当它与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它的作用就会被掩盖;只有当生物体内没有相应的显性基因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3.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后续者的研究。
出示图片
总结:科学家就应该像袁隆平这样心怀天下苍生,让科研为人类造福。
阅读袁隆平的故事,了解我国科学家的探索和贡献
学生阅读并交流袁隆平的事迹和研究成果。
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请大家举例说明。
认识遗传变异现象可以改变人类生活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事例。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技在生物的遗传变异方面的作用?
了解科学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主】 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基因
有利有弊
合理利用
【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