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2 14:4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一、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二、主题思想
本诗是诗人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含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艺术特色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四、练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曹操的《观沧海》中抒发气吞山河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中写沧海之上水波荡漾、岛屿高耸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4.《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一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5.《次北固山下》中直接表达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是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作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 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 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解析:“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形式性的结尾,原作并不包含这八个字,是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所以并不是点明全诗主旨的句子。
2.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诗中并无悲凉感伤的意境。
3.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诗人望海初得的整体印象,描写的是大海的远景而不是近景。
4.下列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他广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C.全诗首尾遥相呼应,表面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D.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辰。
解析:C项诗的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三)赏析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3. 很多人评价曹操是“一代奸雄”,学习了本诗之后,你对曹操是否有了新的了解?说说你的见解。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曹操有统一中国的豪情壮志,由此可以判断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颇具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个英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一、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三、艺术特色
本诗一、二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写景中暗寓节令;次句叙事,写王昌龄跋涉之苦。三、四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让明月有了人性,成了诗人的知音,能将“愁心”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寄给远方的朋友。结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四、练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古诗中,“月”常被诗人寄托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情感的载体。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著有《李太白集》。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二)选择题
1.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 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B中应是“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凋落和子规啼叫的哀伤,使人伤感”。
2.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我寄愁心与明月”,注意“寄……与……”搭配,并不是“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解析:李白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富有同情心,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地方。
4.选出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
A.首句写景兼写时令,用“漂泊无定”的杨花和“不知归去”的子规入诗,含飘零离别之恨在内,渲染出李白当时的心情。
B.次句直抒胸臆,“闻道”表示惊异惋惜,“五溪”指出被贬谪之地偏僻荒远,路途艰难,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C.后两句抒情,将明月人格化,创设托月相送的意境,抒发了对朋友真挚的感请,写得深切而动人心脾。
D.后两句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和曹植的《杂诗》中“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相似。
解析:次句是在叙事中抒情,不属于直抒胸臆。
5.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A.首句写景,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B.第二句便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后两句议论,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已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D.“夜郎”古夜郎国,在现在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省部分地区。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关心之切 。
解析:后两句为抒情。
6.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首句写景。“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零,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
C. 这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
D. 因为李白和王昌龄一样,都是不得志,所以说是“愁心”。
解析:诗中并没有说李白不得志。
7.下列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D)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D.“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解析:“浪漫的好地方,作者心驰神往”错误。
8.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解析: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而不是体现了李白旷达豪放的胸怀。
(三)赏析
1.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意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3.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4.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除了诗人哪些情感?
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5.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6.赏析诗歌首句中“杨花”“子规”的作用。
点明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一、作者简介
王湾,字号不详,唐代诗人。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二、主题思想
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的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三、艺术特色
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新旧事物交替的自然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赶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寒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四、练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时序交替、岁月更迭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可以使作品艺术效果突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
3.“乡思”是古代文人墨客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许多诗词中都流露出作者的离愁别绪。如唐朝诗人王湾就在《次北固山下》中用“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4.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往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梢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二)选择题
1.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D)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 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 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本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 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中。
D. 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解析:C中这两句应是阐述“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告诉人们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积极乐观面对。
3.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也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B项应为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快速;E诗中没有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三)赏析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例①: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例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巧妙。
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
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第三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包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
“次”“客路”“乡书”“归雁”
5.用自己的话描绘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的景象。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和顺的江风轻轻地吹拂着,那船帆就像悬挂在江面上一样轻盈地向前划行。
6.怎样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①内容: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②情感:“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③手法:诗人用“生”字和“入”字把自然景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使诗意更生动有趣。
④哲理:海日生于残夜,必将驱尽黑暗;新春闯入旧年,必将赶走寒冬。诗句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 ,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二、主题思想
这首散小令运用映衬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三、艺术特色
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运用对比映衬手法。作品中动静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静,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辅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形成鲜明对照。
四、练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表现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秋词(其一)》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写出了秋天明艳的景致,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4.《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其作用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游子的思乡愁绪。
5.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二)选择题
1.下面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 《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 “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 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 “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解析:B项赏析错误,“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衬,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相思愁绪。
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解析:B项诗眼应是“断肠人在天涯”。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解析:题目“天净沙·秋思”通过写秋天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5. 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6.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暗示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三)赏析
1.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萧瑟(萧索)、荒凉
2.这首元曲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3.《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①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衬,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4.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5.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小令中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物象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吻合。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7.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8.请简要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