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下: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案(表格式,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下: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案(表格式,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3-12 11: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难点: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特别是加权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目标如下: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能利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
自学提纲:
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什么叫平均数?怎么表示?怎样计算?
2.自学例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容易受什么影响?
3.自学例2,什么叫加权平均数?什么叫权?“权”的差异对结果有什么影响?
4.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那么,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读作“x拔”。
注意:算术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组数据变化幅度的标准。
2.学生自学例1。师生共同分析两种方案,强调求平均数的解题格式。
3.通过例2的学习,师生共同总结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加权平均数:若n个数的权分别是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分别表示数据出现的次数(如例1),或者表示数据在总结果中的比重(如例2),我们称其为各数据的权。数据的权能够反映的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权的常见形式:
(1)数据出现的次数形式。如50、45、55。
(2)比的形式。如3:3:2:2。
(3)百分比形式。如50%、40%、10%。
4.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项的权相等时,加权平均数就是算术平均数。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能刻画一组数据整体的平均状态,但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某市的7月下旬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气温
35度
34度
33度
32度
28度
天数
2
3
2
2
1
(1)在这十个数据中,34的权是_____,32的权是______。
(2)该市7月中旬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_____,这个平均数是_________平均数。
2.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小桐的三项成绩(百分制)依次为95分、90分、85分,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1.平均数计算;
2.平均数的意义;
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区别:
(1)算术平均数中各数据都是同等的重要,相互没差异。
(2)加权平均数中各数据都有各自不同的权重地位,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性的区别。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能够初步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够求出这些特征数。
难点:一组个数为偶数的数据,求其中位数;理解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有不止一个,也可以没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能够辨别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同时又知道它们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2.会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解决一些际实问题。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
自学提纲:
阅读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什么叫中位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什么叫一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的众数只有一个吗?求众数时应注意什么?
3.课本的问题2中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代表公司员工年薪的一般水平更为合适?
4.自学例3。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个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求中位数的一般步骤:
第1步:排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第2步:确定是奇数个数据或偶数个数据,第3步:如果是奇数个数,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个数,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中间位置的确定:
n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个。
n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个。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注意:众数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众数有可能不唯一,也可以没有,注意不要遗漏。
问题1.某公司对外宣称员工胡年薪平均为3万元。经过调查,发现该公司全体员工年薪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年薪/万元
12
9
6
4
3
2.5
2
1.5
1
员工数/人
1
1
1
1
2
2
5
6
2
看了这张调查表,你认为该公司的宣传是否失实?3万元能代表该公司员工年薪的一般水平吗?
解:将上面的21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可以求出中位数是2万元。
即年薪不低于2万元的人数不少于一半(13人),年薪不高于2万元的人数也不少于一半(13人)。所以用中位数是2万元代表该公司员工年薪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在数据-1,0,4,5,8中插入一个数据x,使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则x=______
2.5个正整数从小到大排列,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众数是7且唯一,则这5个正整数的和是( )
A.20 B.21 C.22 D.23
3.下列数据:10,10,x,8(x>10)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x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1.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2.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
3.中位数只需很少的计算,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有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