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七章 《第三节 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七章 《第三节 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12 12:5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围绕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这一教学重点,从艾滋病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把收集到的艾滋病信息进行整理,参与交流,进一步与传染病知识建立联系,加强对“后天获得免疫”的理解。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常识,关爱艾滋病患者,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以及自珍自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
在学习艾滋病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而且在网上、报刊杂志上、电影电视上、社会生活中也接触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还是会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艾滋病,对于艾滋病存在畏惧情绪,若真有艾滋病患者在学生的身边时,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艾滋病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教师的启发下,诱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基础,通过对艾滋病的探究活动,不难总结出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主要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人为本”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艾滋病的探究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探究。设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答疑和讨论,理解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着力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出发,给学生充分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尝试由传统教学方法向探究性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通过自学。调查和课堂上的讨论解决一个个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能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通过调查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形成对资料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 3、形成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关注艾滋病的危害,树立关爱人类,关爱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阐明艾滋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2、教学难点:阐明艾滋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自愿结组,每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整理员、发言人、调查有关艾滋病的资料,或者到学校医务室、附近防疫站、医院访问医务人员,从中获得艾滋病的相关信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丝带、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机组图片,其实
图片中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呢?艾滋病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全球每分钟有11个人感染艾滋病,那么什么是艾滋病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艾滋病神秘的面纱,学习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
艾滋病患者
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开始集中于课堂。www.renjiaoshe.com
艾滋病
艾滋病
预防措施
关于艾滋病,我们在课前给大家布置了调查任务,让大家分成四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报告可以是表格的形式,也可以是PPT的形式,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各个小组,来给我们进行汇报。调查内容:如艾滋病的定义、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发病过程及症状、对人类的危害、怎样预防艾滋病等。教师进行引导,提炼出课程重难点。
小组介绍完,教师再次提问艾滋病的全称、艾滋病的病因,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艾滋病的症状。各小组以抢答的形式回答。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艾滋病的症状:
前期症状(2-6周):持续性的发热、食欲不振、盗汗、神疲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
中期症状(2-10年):无临床症状。
后期症状(2-3年):肝脏、脾脏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中枢神经系统麻痹,直至死亡。
面对艾滋病我们要怎么做?首先自己要怎样预防?
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调查内容,各小组成员认真聆听。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艾滋病病毒即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艾滋病的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对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进行攻击和破坏,致使体内免疫功能缺损。
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和各小组汇报总结回答。如:大力宣传预防艾滋病,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到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的理发店和美容店去理发或美容;不要用不消毒的针穿耳。
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还有制作PPT和表格的能力
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面对艾滋病患者,我们要怎么做
面对艾滋病患者,我们要怎么做?
强调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自觉践行文明风尚,追求积极健康生活方式,关爱自己和家人,关爱艾滋病患者,让我们努力做到让青春零艾滋。此刻就让我们点亮心中的红丝带,互相关爱。(佩戴红丝带)
让我们齐声朗读这段话,把这段话送给艾滋病患者,也送给我们自己。
学生回答:不歧视,关心爱护他们
学生相互佩戴红丝带。
学生齐声朗读:艾滋病患者也是大地上的鲜花,蓝天上飞翔的鸟儿,他们也该无忧无虑的成长。我们要让所有的小鸟飞翔,让所有的花朵来得及芬芳,决不让这些“孩子”流泪!大家不该再畏惧艾滋病患者,伸出我们的双手,帮助他们,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作为即将步入青年的我们,即将成年的我们,也要自尊自爱,让这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候,绽放出它应有的美丽光彩!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培养学生的社会
课后练习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
A免疫系统 B消化系统
C血液系统 D神经系统
下列不属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是()
A血液或血制品 B危险性行为
C注射器和针头 D与艾滋病患者正常接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
艾滋病
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病因: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 英文:HIV
艾滋病毒存在于:人体的血液、精液、泪液、乳汁等
致病机理:艾滋病病毒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系统缺失。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症状、预防措施:
【课后反思】
课堂交流方式可采取多样化。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的生存场所、传染途径、主要症状、预防措施,对于这次调查实践活动中的其它感受也应让学生谈出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但学会预防艾滋病,还能够真正在情感上得到升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始关注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呼吁身边的人也能够正确的预防艾滋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份责任感,意识到预防艾滋,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