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觉》教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由于眼是人体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之一,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的学习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视觉的形成这一节重点探究了眼球的结构,因为只有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之后,学生才能很容易的归纳出视觉形成的正确过程。注意养成自身良好的卫生习惯。21cnjy.com
学生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不清楚,因此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应给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感悟和体会。www.21-cn-jy.com
如果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合理、可行,应积极支持学生有独创的实验设计。当各组做完实验后,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本组的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在全班上汇报、交流。如果各组之间得出的结论不一样,也不是坏事,可以在做进一步的分析,展开讨论。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2·1·c·n·j·y
设计理念
本课精心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境和条件,切实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把成长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知识成为学生思考的果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几个教学环节,到位的引导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提问和假设,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知道,只要积极的参与,就可以使自己多种能力(如动手、动脑、归纳、分析、处理信息)得到锻炼,特别是可以让自己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在学生在动手、动脑“探”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自主的学习,同时训练了他们科学的表达,严密的逻辑,辨证的思维能力,并做出积极的评价,让他们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确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思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技能性目标:
模仿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
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养成善于与人合作、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自摄录像片、人体视觉形成录像带、按照探究竟的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个双凸透镜、一块白纸板、一枝蜡烛、火柴等,多媒体课件(眼球的结构)、照相机、光圈、胶卷、课前学生收集用眼卫生的相关资料、牛或猪眼球的解剖结构、眼球板图结合剪贴图(或模型)等。
教学过程
引言:黄金周期间,有的同学外出旅行,拍摄了许多像片,有的同学还录制了一些外景,(可展示一些同学拍摄的像片)在我们把这些美好景物尽收“眼底”时,你们想到过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是什么?它与我们的视觉有什么联系?
参看课本,进行实验。
在学生初步完成实验时,教师应对凸透镜成像原理作必要的介绍。特别是凸透镜的作用。
再让同学体会,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
启发学生把物理成像与眼球成像联系起来,引入对眼球结构与功能的学习。
在学习眼球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应提醒学生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在记住眼球各部分结构名称的同时,弄懂眼球各部分的功能。学生叙述的不准确或不全面之处,教师就及时评价或补充。
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和发展。
“比一比”、“画一画”、“做一做”,都是为巩固本节内容而设计的,给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得体会,说一说常见的眼病有哪些?怎样防治。
留给同学一段时间,教师在同学中答疑。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视觉形成录像,作为总结。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个别对摄影有兴趣的同学,也许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回答。如果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竟的实验。
试一试:
学生分组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取一个双凸透镜,一块白纸板和一枝蜡烛。参照技能卡,进行实验。
学生可以移动白纸的位置、移动蜡烛的位置,分别观察物象是否清晰。
想一想:
实验所用的白纸板和双凸透镜分别相当于我们眼球中的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
看一看:
1、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看看从外部能看到眼球的哪些结构?
2、观察眼球结构模型,在教师的指引下,对照课本图4-2理解各部结构和功能。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取牛或猪眼球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认识各结构的功能。)
说一说:
学生四人一小组,参照多媒体课件(或模型)眼球的结构,熟练掌握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各组找一名代表试着对照“眼球板图结合剪贴图”(或模型),一边指认一边讲解,并说一说这些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
比一比:
在各小组能够正确掌握眼球各部分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上,给下列一副图挑错(眼球的结构和功能错误的示意图)。看哪一组最快、最准、掌握的最牢固。
画一画:
将人的视觉形成过程在课本中画出来。
做一做:
镜头 瞳孔大小
胶卷 视网膜
暗箱 角膜和晶状体
光圈变化 虹膜
隔光板 巩膜和脉络膜
学生对沙眼、红眼病可能比较有体会。学生也可互相翻眼皮,看看是否有沙眼。
学生看书、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而且前后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是上一节课的延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视觉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出近视的成因。为了强化眼的卫生保健意识,在本节中单列一节课探究近视的形成,这对学生爱眼、护眼具有很好的导向意义。21教育网
学生分析
(1)近视眼在中学生中比较多,也是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对本节教学内容,学生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2)如果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上节课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会感到很容易。
(3)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补充一些新的实际用资料。
设计理念
本课重视培养学生文字描述、数字表格、曲线图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培养,并组织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视觉形成的知识,得出近视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一定的实验结论,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趣味化,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真正构建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终身学习的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举例说明近视眼的成因、预防措施及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技能性目标:
通过对近视形成原因的认真观察、体验,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而且也需要有推理和判断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情感性目标:
养成善于与人合作、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各年龄段视力不良情况(或调查班级的近视率)的调查表、按照探究竟的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个双凸透镜、一块白纸板、一枝蜡烛、火柴、一副近视镜、一副老花镜等(如分组进行则按组准备)。21·cn·jy·com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师出示调查结果:
各年龄视力不良情况调查结果
年龄
视力不良
率(%)
年龄
视力不良
率(%)
7
7.92
13
31.02
8
7.91
14
34.80
9
9.24
15
41.04
10
12.69
16
47.78
11
16.46
17
52.49
12
20.48
18
53.28
根据表格的数字,让学生画出视力不良率的变化曲线(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余同学在纸上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曲线的含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这样做虽然课本上没有要求,但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出问题: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启发学生理解课本中四个实验步骤的含义。
第一步完成后,启发学生理解本步骤的意义。
启发学生理解第二步和第三步说明了什么。
第四步说明了什么?
以上各步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一定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只是忙于实验,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当实验完成后应认真组织学生总结。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患近视眼的人,晶状体的曲度是变大,还是小?
如果晶状体的曲度正常,而视网膜与晶状体间的距离大,是否能看清物体?
近视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引导学生推论远视眼(老花眼)的矫正。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一个不良用眼习惯的情境画面,引发学生学生对近视眼成因的认识及生活中保护视力的常识。
(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实际用)
绘制各年龄不良视力的曲线图。
在绘图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
就曲线图,学生发表各种见解,深刻理解青少年随年龄的增长,视力不良率增高的事实,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参照探究竟中中的4步,逐步完成,并理解对每一步说明什么。
学生应认识到如果要使白纸(视网膜)成像清晰,白纸与凸透镜、凸透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及凸透镜的曲度,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视网膜与晶状体、晶状体与物体间的距离以及晶状体曲度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关系。
学生经过实验,应明确晶状体曲度变大,会使物象移到视网膜前方。
学生看到物象恢复清晰,应认识到近视镜是凹透镜,通过近视镜的矫正,又恢复到原来的折射率。
认真讨论好这三个问题非常关键,它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对前面的实验已经理解,同时总结出什么是近视眼:
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折射的光线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应戴凹透镜(近视镜)矫正。
如果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清楚,应可以推断出远视眼应戴凸透镜矫正。
学生根据画面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