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绿色植物的呼吸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课标解读:
关于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课标对其要求隶属于了解水平,能够达到识别、举例、描述其基本特征即可。但要求在此基础上学习呼吸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重要概念。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京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生物的呼吸)的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四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课标中对此部分的要求是: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绿色植物的呼吸。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对绿色植物的呼吸进行初步认识,明确植物呼吸时是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并知道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从而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呼吸作用,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人的呼吸时已经知道人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的呼吸容易感受和观察到,而绿色植物的呼吸学生们却没有观察到过,因此,学生们需要通过本节课的一系列实验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明确绿色植物呼吸时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形成相应的概念,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形成相应的概念。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实验过程,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能利用绿色植物的呼吸相关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
1、阐明绿色植物的呼吸,形成相应的概念;
2、体验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形成绿色植物的呼吸是绿色植物从外界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概念。
教学方式与策略
本节教学在内容编排上遵循概念建构的基本原理以及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首先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将萌发种子(遮光、未遮光)、死亡种子作对照,学生可以观察到萌发种子可以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证实萌发的种子可以进行呼吸,死亡的种子不再进行呼吸,且呼吸不受光照影响。同时,按照同样的研究方法,探究得出植物的各个器官都可以进行呼吸。此外,设计了绿叶遮光和未遮光两种条件将呼吸与光合作用进行区分并建立联系,加强对两种生理现象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旧知导入】
回顾人的呼吸相关内容。
我们已经知道人在不断的进行呼吸,人的呼吸需要吸入哪种气体?产生哪种气体?
那么植物呢?植物和人一样会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也是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
思考并回答:
人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作出假设:绿色植物的呼吸也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min
【新授课 绿色植物的呼吸】
一、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
(一)实验设计
【问题1】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使用什么样的装置,验证绿色植物的呼吸?
【问题2】如何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现象是什么?
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法、步骤。
(二)分组实验
1.实验用具:锥形瓶、导管、试管、漏斗、烧杯、燃烧匙、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等。
2.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萌发的种子、死亡的种子、黑暗处理的萌发的种子)
3.实验结果分析
(1)装有萌发种子的锥形瓶气体检验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同样都是黄豆的种子,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实验现象相同吗?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3)同样都是黄豆种子,遮光的和不遮光的实验现象相同吗?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4)绿色植物其他器官的实验现象和萌发种子相同吗?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际运用】
据报道,4民村民在装满蔬菜的菜窖中昏倒,其中3人昏迷1人不幸死亡,为什么?
那么,你能试着解释为什么花盆底下都会有一个洞吗?
思考并回答
1.将植物置于密闭的空间内。
2.一段时间后检测密闭空间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情况。
思考并回答
1.氧气:燃烧的卫生香/小木条/蜡烛
现象:氧气减少,燃烧物体熄灭。
2.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现象:二氧化碳增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组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完成记录表格。
小组分享实验结果。
装有萌发种子的锥形瓶内气体可使蜡烛熄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1】
萌发的种子可以进行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不同,装有煮熟种子的锥形瓶内气体不能使蜡烛熄灭、也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2】
说明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
相同
【结论3】
说明植物呼吸不受光的影响。
相同,锥形瓶内的气体都能使蜡烛熄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4】
说明绿色植物的各个器官均可进行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思考并回答:
因为菜窖里蔬菜呼吸吸入氧气,导致地窖中氧气含量过少,所以在地窖中人会因为缺氧而窒息甚至死亡。
思考并回答:
为了排水、透气。
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强化知识的运用。
进一步明确操作步骤、规范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以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通过对萌发种子进行不同处理的实验结果对比,以及不同植物器官的实验,强化学生对绿色植物呼吸的认识,明确植物各个活器官呼吸和动物呼吸一样,都是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且不受光照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现象。
4min
2min
4min
15min
3min
【播放学生演示实验视频】
以菠菜为实验材料,取等量分别置于两个密封的锥形瓶中,一个遮光处理,一个不遮光,24小时候检验两个锥形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提问】遮光处理和未遮光的菜叶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
【实验现象分析】
为什么遮光和未遮光的菜叶的实验现象不同?
因此,在用实验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时,需要考虑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排除干扰。(而且要保证呼吸和光合强度合理才能出现二者实验现象的不同的结果,因此要合理控制光照时间。)
学生观看现象。
1.遮光处理的锥形瓶中氧气减少,蜡烛熄灭,二氧化碳增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未遮光处理的锥形瓶中蜡烛不熄灭,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思考分析实验现象:
因为未遮光的绿叶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锥形瓶中氧气减少量和二氧化碳增加量均低于遮光的锥形瓶,所以蜡烛没有熄灭,澄清石灰水也没有变浑浊。
帮助学生综合光合作用和呼吸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5min
【课堂小结与检测】
总结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完成习题。
检验学习效果。
5min
板书设计
教学特色与反思
1.教学内容方面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可达,实验教学和概念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课标的基本理念。教学过程以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主线,学生历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历程,并在此过程中明确了绿色植物的各个活器官均可呼吸,呼吸时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且不受光的影响。再通过探究绿叶遮光与未遮光处理后锥形瓶中气体的变化,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进行区分并建立联系。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但是在课堂中没有做到完全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在以后的课堂中应该尝试给予充分的自由,给学生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条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假设、自己想用的材料设计实验,以期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此外,将呼吸和光合作用建立联系从而做的绿叶遮光与不遮光实验,严谨性有待加强,是我后续重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2.教学过程方面
(1)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但是仍有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学生们的课堂反应,观察学生们在小组活动及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尽量提醒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2)课堂提问应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思考时间,而不应该急于得到答案,要注重学生们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