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练习(打包9套)人民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练习(打包9套)人民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4 09:39:23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知识点一 工作重点的转移
1.邓小平曾经公开评论过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判断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转折点,因此被称作“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答案 C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为它(  )
①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③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④确立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题中所列各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深远意义的表现。所以选A项。
答案 A 
知识点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解析 土地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改革变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4.“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松绑”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在80年代国企改革中具体表现为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从而扩大企业自主权。
答案 A 
知识点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5.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等,可知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答案 B 
6.“点—线—面”,我国最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格局,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内地 ⑤上海浦东
A.③②①⑤④ B.②①③④⑤
C.②①③⑤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先进行开放的是经济特区,由此可排除A、D两项。在吸取特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又开放了沿海开放城市及沿海经济开放区。在90年代以开放和开发浦东为龙头从而向内地延伸。
答案 C 
[综合拓展]
7.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请回答:
(1)据图一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内主要矛盾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什么意义?
(2)图二反映了什么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3)图三反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什么责任制?有什么意义?
(4)图四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什么样的决策?这一决策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矛盾:人民群众发展物质文化的要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意义:提出许多正确的方针和设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跃进”运动。
影响: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4)决策:对外开放。
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都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都以经济建设为党的主要任务
C.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D.都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探索
解析 中共八大不具有转折性。所以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2.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副春联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
A.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解析 从横批“已经过去”这一句话可以反映出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欢迎。
答案 D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反映了(  )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土地所有权没有变化,排除④。
答案 A 
4.下图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出现图中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所有制的调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D.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答案 A 
5.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

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图中数据反映出从1978年到2002年,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小。结合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情况分析,可知①②③正确。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故④错误。
答案 B 
6.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创立 D.内地的开放
解析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就在深圳和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后正式将其定名为“经济特区”,所以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经济特区的创办。
答案 A 
7.2011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2周年”图片展,全面展示了6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港口城市 D.经济技术开放区
解析 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开放,首先涉及到了江苏,所以选C项。
答案 C 
8.“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6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举动”。这里的“最大胆举动”指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外开放的决策
B.经济特区的创办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 从“36年来”可看出该事件发生于1984年,再结合“开放整个海岸”可以断定该举动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歌词“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歌词反映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图示的内容补充完整。(注E、F分别为福建省的城市和地区)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解析 第(1)问比较简单,根据《春天的故事》的歌词可知“老人”是指邓小平,“春天”比喻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第(2)问从“一九七九年”和“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即可得出是指国家在此设立经济特区,这个圈的扩大是指后来继续开放其他地区。第(3)问结合教材知识逐一填写即可。第(4)问根据教材知识说明特点,再抓住题眼“今天的对外开放”“旧中国的‘开放’”“本质区别”,紧扣题意不难看出是自主与被迫的区别。
答案 (1)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春天。
(2)“画了一个圈”是指在广东、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个圈的扩大是指后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格局。这首歌歌颂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讴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反映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衷心拥护。
(3)A:深圳 B:汕头 C:珠海 D:厦门 E:福州 F:闽南地区 G:海南 H:上海浦东
(4)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本质区别:今天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今天的开放是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而过去的“开放”是被迫的,无独立自主可言。







PAGE



1









纠错训练(四)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A项错在“社会主义制度”上,1953年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B项错在“性质完全相反”上;C项明显错误;D项从本质上说明了二者的共同点。
答案 D 
2.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的是(  )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三大改造的完成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案 B 
3.下图漫画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 B.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C.三大改造的过急过粗 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解析 “刻舟称瓜”反映了“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盛行,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泛滥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漫画内涵不符,C项不属于“最主要原因”。
答案 D 
4.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

①农村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②从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人民公社体制 ③从小农经济过渡到农业现代化 ④从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农业生产合作社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而人民公社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B项符合题意;①和③均与图片中的信息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5.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解析 1960-1965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到1962年底”等限制条件。
答案 C 
6.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B.大力提倡玉米运动
C.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D.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
解析 从漫画中“大跃进”这面放大镜可以判定该漫画主要反映的是高指标与浮夸风。
答案 C 
7.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70年代末
解析 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可知这应是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 D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明(  )
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
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
D.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变革了生产关系,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改革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A、C没有看到这种生产关系变化的发展性;D夸大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答案 B 
9.“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歌反映的事件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在广东、福建沿海搞经济特区
C.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解析 只有B所述事项发生于1979年。
答案 B 
10.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11.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91年以后,而我国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 D 
12.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到:“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  )
A.阐明了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B.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C.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D.评价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
解析 理解了题意并根据基本史实可知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二 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八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43万多户,从业人数3400余万人,雇工在七个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从业人数4742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国有企业的从业人数从1.2亿,下降到现在的不足五千万,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答案 (1)三大改造。
(2)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上更是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单位:万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与过去比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这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从我国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
(3)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的方针政策又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阐述这次重大调整的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以当今“三农”热点考查历史上农业的历史变迁。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围绕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涵回答。第(2)问注意分析时间对应的趋势图,然后结合背景分析。第(3)问主要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作用。
答案 (1)变化:土地由农民私人占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公有制)。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状况:社会生产力在1958年后遭到极大破坏。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
(3)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PAGE



1



(共30张PPT)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知识点一 历史性的跨越
1.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其背景是(  )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在此情况下,中国要不要继续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对姓资姓社的问题不争论,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重大问题。
答案 C 
2.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有(  )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 ③中共十四大召开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②④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在1992年春天,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1992年10月,故选B项。
答案 B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应当是看(  )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③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改革面临的问题做出的回答,并没有提及外交关系。
答案 C 
知识点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十四届三中全会相对于十四大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进一步具体化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解析 本题考查十四届三中的相关知识,熟知教材便能选出正确答案C。
答案 C 
5.十五大提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C.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 A 
6.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解析 中共十九大提出党和国家的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两个一百年”目标,故选D项。
答案 D
[综合拓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材料二 1978年和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1952-1978年我国经济领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新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答案 (1)变化:从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私有经济占优势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并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因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的影响。
(2)变化: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主要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一、选择题
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中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思想解放作用的是(  )
A.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B.判断改革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C.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解析 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思想解放所起到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首先要对市场有正确的认识,谈话指出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答案 C 
2.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只要熟知教材内容,便能选出正确答案A。
答案 C 
3.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结合右面图片,指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解放思想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
B.邓小平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
C.“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正式确立
解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而上图反映的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答案 D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GDP由1993年的3.46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5353万亿元,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B.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外国企业对华投资的迅速扩大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注意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
答案 C 
5.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是(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解析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说明出现“春天”的时间为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1978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1993年;中共十五大的召开在1997年;只有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在1992年,故选B项。
答案 B 
6.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规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
A.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B.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C.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
D.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B、D三项均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答案 C 
7.下列关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十五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解析 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 C 
8.改革开放40年来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种状况表明(  )
A.世界各大经济体促成多极化形成
B.实现了复兴中华伟大“中国梦”
C.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并影响了世界
D.改革开放使中国工业超过美国
解析 材料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这次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
(2)30年的改革以1992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92年前后,对内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推动重心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30年来,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


答案 (1)战略决策: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重心:1992年前,改革原有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1992年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因素: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3)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②开放14个沿海城市;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举出两个即可)。











PAGE



2



(共31张PPT)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不包括(  )
A.国民经济恢复
B.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壮大
C.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力加强
D.个体农业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解析 1956年底,中国才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 
2.“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开始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C 
3.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废除旧的剥削制度
B.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C.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 三大改造使我国实现了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建立起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 B 
知识点二 曲折发展的十年
4.中共八大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国家、集体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B.人民政权同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答案 D 
5.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央与民主党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八字方针”的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特别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以“钢铁为代表”畸形发展,农业生产困难,为此“调整”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答案 D 
知识点三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6.下列图示中,最能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是(  )

解析 “文革”时期在周恩来和邓小平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在1973年和1975年曾经有两次恢复。
答案 C 
[综合拓展]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49-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变化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2)1958-1960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1960-1962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4)根据图二,1968年和1975年经济发展呈不同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国民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工业增长速度比农业快。原因:政权巩固,措施得力;苏联援助;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2)急剧上升。原因:“一五”计划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3)急剧下降。原因:党依据“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农业和轻工业生产衰退的后续效应。苏联单方面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4)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一、选择题
1.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提出的,不是1956年。
答案 A 
2.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一资本家被提任为某工厂的厂长,工人们议论纷纷,以下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资本家不可以担任我们的厂长
B.资本家就是要剥削我们,我们必须把他拉下马
C.现在是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我们在业务上还是要听他的
解析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前的资本家也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任命工厂企业的领导,还得选拔懂业务、会管理的人员。A、B、C三项说法仍带有阶级“歧视”色彩,不利于发展生产,只有D项是正确的说法。
答案 D 
3.右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拍摄的相片。该厂投厂建成应在(  )

A.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革”十年间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沈阳飞机厂建成于“一五”计划期间,因此选B。
答案 B 
4.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解析 据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炉焰”、“炼钢何惜相思树”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可知,大炼钢铁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答案 B 
5.通过下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②以高指标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③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④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1958年“大跃进”发动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联系背景可知①③正确,“大跃进”片面追求的是高指标高产量高速度,但“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的指令又造成农、轻、重比例的失调。
答案 D 
6.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据此进行判断,D项正确。
答案 D 
7.对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为社会主义建设树立了楷模
B.是“左”倾错误形成和发展的十年,教训惨重
C.主观愿望是好的,失误相对是小的
D.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代价也很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时期,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曲折中前进。A项夸大了建设成就,B、C两项表述不准确,与史实不符。
答案 D 
8.“文革”中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实行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
A.整顿交通秩序 B.发展国民经济
C.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D.平反冤假错案
解析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是系统纠正“文革”错误。故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有何历史意义?
(2)图二与图三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幅是虚假的?哪一幅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什么重大失误?
(3)三幅图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 (1)“一五”计划时期。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图二是虚假的,图三是真实的。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
(3)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地按比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则不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PAGE



1









专题检测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
答案 A 
2.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答案 A 
3.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
①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 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解决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说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项符合题意;①和②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4.下图是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阐述十大关系的情景,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是(  )

A.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C.明确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解析 A项是1956年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时提出的;B项是在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C项是在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上提出来的;D项是在1958年的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5.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 ②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的体现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解析 这句口号是当时人们愿望的体现,其中一些内容如“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明显不符合客观实际,应当是“左”倾思想造成的。
答案 C 
6.毛泽东在1958年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实施一五计划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说明了当时中国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与之相关的事件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C 
7.1953年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又在农村地区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次变革的相同点是(  )
A.变革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
B.变革后确立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C.变革后对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变革后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推动作用
解析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确立的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太高,严重超越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A、C、D。两次变革后的土地所有制性质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 B 
8.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  )

项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值中的比例 1957年 1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农业生产出现大幅度下降
C.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D.工业品市场需求大幅增长
解析 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及其“增长率”,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存在比例失调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 C 
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解析 关键在于提取关键词信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重新焕发生机”,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符合题意的是C项,而A、B、D三项都是具体的单方面的表现。
答案 C 
10.我国诗人胡风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其主要依据不包括(  )
A.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立起来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
D.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开始转移
解析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直接相关。
答案 B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是广汉县,这表明“改社建乡、政社分开”率先在(  )
A.四川省展开 B.广东省展开
C.江苏省展开 D.安徽省展开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广汉县属四川省。
答案 A 
12.以下措施中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③反映了人民公社化时期群众集体劳动的场景。由于人民公社化严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也就不可能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 D 
13.有位学生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看到这幅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他看到的这个图,最有可能属于(  )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解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结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过渡时期虽然也是多种所有制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但没有三资经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都只有唯一的公有制经济。
答案 D 
14.“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  )
①提出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②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由材料中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可知该讲话发表在春天,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和“深圳、珠海”可以断定这是南方谈话,由此可以排除①。
答案 B 
15.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促使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心(  )
A.从广大农村转移到城市
B.从国营企业转到私营企业
C.从重工业转移到轻工业
D.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
解析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使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答案 A 
16.有的外国学者错误地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依据最有可能是我国(  )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
C.完全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D.大量吸收和利用外国资本
解析 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引起一部分外国学者的误解,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 A 
17.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的发展。由图片折线变化及数据看出,城乡差距最小年出现在1985年,这是农村改革后农村经济较快发展的结果,而此时城市改革刚刚起步,C项正确;A项的时间是21世纪初;B项与之关系不大,且1985年到1992年才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 C 
18.作出论断“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共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D 
19.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  )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D.上海浦东新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临近香港、背靠国内”“开山炮”的是深圳。
答案 A 
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主要特点有(  )
①实行全方位的开放 ②显示出多层次性 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开放 ④局限在国有企业领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是主动的,排除③,是全面开放,并不仅仅限于国有企业领域,排除④。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8分,23题18分,共50分)
21.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三 1978-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时间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1978年 57.5%
1999年 41.9%
2001年 37.9%
2003年 37.1%
2006年 35.8%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国际上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其影响。(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和重大意义。(6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趋势,并指出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4分)
答案 (1)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基本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重大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趋势: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言之有理即可)
22.201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3周年,30多年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通过材料一说明这一改革的主要作用和成果。(6分)
(2)从小岗生产队3名队干部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精神?(4分)
材料二

(3)材料二中所示图片反映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4)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请谈谈你的观点。(4分)
答案 (1)主要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果:使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
(3)变化: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HT5K五个“一号文件”。
材料二 1978、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巡途中说道: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作出了什么调整?这一调整的实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指出它们在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的决定中是如何贯彻的。(8分)
答案 (1)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2)变化: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发展。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兴起,经济发展的需要。
(3)基本观点:否定以市场和计划作为区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贯彻: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PAGE



1









专题提升练(三)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解析 图中1960-1962年工业总产值呈下降趋势,1962-1965年呈上升趋势,这与1960年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有关,自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因此A项符合题意。“八字方针”中的“调整”是调整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工业结构的调整,由此排除B项;农业经济的波动也会引起工业产值的变化,但不是主要因素,由此排除C项;1960-1965年间,中苏关系始终恶化,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排除D项。
答案 A 
2.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解析 图表中“开始年”公有制企业产值占48.7%,私营和个体手工业产值占51.3%;“结束年”公有制企业产值占98.8%,私营和个体手工业产值占1.24%,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是解放战争时期;C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D项是改革开放开始时期,都与三大改造时期不符。
答案 B 
3.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 该杂志发表于1958年11月,封面内容为水稻放卫星。从中可知信息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盛行,故A正确。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分别是在“文革”时期的1973、1970年,故B、C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故D错误。
答案 A 
4.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 据题干中“1962年”和“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信息,迁移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纠正“左”的错误的历史史实,对比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可以判断A项符合题意。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并未改变人民公社的性质,也并未消除“左”的错误影响,故排除B、C两项,D项,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5.“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由“签订合同”“多劳多得”可判断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是改变土地所有制,不是生产分配关系。“三大改造”“人民公社”都是公有制,一切归公家所有。
答案 D 
6.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由题干中邓小平向外宾赠送中国公司股票可知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故①正确。图片中的时间为1984年,这一年新中国还没有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新中国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故②不正确。当时中国尚未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③错误。当时中国出现股份制企业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故④正确。
答案 B 
7.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 题干材料中“1985年”的时间信息和关于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比率的规定,本质上反映了新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生产效益,将企业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说明了经营方式与分配方式的改革,故主要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未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
答案 C 
8.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解析 题干信息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改变了多年来我国一直强调存在战争危险的观点,这有利于推进国内的经济建设,故应选C。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态势为美攻苏守,双方关系并没有全面缓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之后;改革开放的方针确立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干中的“1985年”不符,因此可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9.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 从图片中的文字信息“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已允许个体经济出现,说明所有制形式开始趋向多样化,故C项符合题意。1980年中国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不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于1984年,也不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解析 建国以来,农业合作社下,土地的使用权属于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的使用权归属于“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使用权归属于农民,故A符合题意。在这三种制度下,土地的用途主要是农业生产,故B项是三者的共同点;土地的所有权都属于集体,故C项也是三者的共同点;土地的规模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排除D。
答案 A 
11.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 “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特征的表现。邓小平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尝试,并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D项正确。这段话并未涉及改革的重心转移、防“左”和反“右”以及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A、B、C错误。
答案 D 
12.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图片显示出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A、C、D三项分别发生在1980年、1990年、2001年,均与题干所要求的时间不符。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经济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以推行________为标志,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等地试办“________”,改革开放向城市拓展。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________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回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历程即可解答。
答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浦东
14.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2)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解析 本题属主题式材料型探究题,这一主题知识贯通近现代史,关联中外,时空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第(1)问从纵深方向比较、归纳经济政策(体制)的调整(发展)表现;第(2)问为本题的归纳、升华,考生应在综合分析和归纳材料与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升,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答案 (1)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答案可从以下三个层次作答:
第一层次,答案是从材料和问题中直接获得的简单论断,如“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人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等。
第二层次,答案从材料和问题中直接获得,但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如“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等。
第三层次,答案在综合分析和归纳材料与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升,如“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等。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