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训练(六)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由题干中的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民族君主国家“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判断这些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故A项正确。
答案 A
2.“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对东方富庶的描述( )
A.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B.是西欧进行远洋航行活动的精神动力
C.反映了东西方社会的差距
D.激起了西欧人到东方寻求财富的欲望
解析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是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传播天主教是西欧进行远洋航行活动的精神动力,《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于西欧社会出现“寻金热”之前,因此,A、B、C三项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 D
3.漫画《海盗魅影》形象地反映了索马里海盗的猖狂程度。有人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也曾出现过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解析 根据史实可容易选出正确答案B。
答案 B
4.在美国,哥伦布被授予全美洲“移民之父”的尊称,以哥伦布命名的州、城市、乡镇、大专院校、历史景点等达七十多处。哥伦布对美洲的主要贡献是( )
A.美洲的财富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
B.使印第安文化在欧洲文化影响下得到发展
C.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联系在一起
D.把资本主义制度带到美洲促进美洲的开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哥伦布发现美洲,从此,建立起美洲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故选C。A是对欧洲的贡献,B、D与历史事实不符。
答案 C
5.下列关于殖民霸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6世纪中叶,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帝国
B.17世纪初,荷兰控制世界贸易
C.英荷殖民战争使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D.18世纪,法国是最大的殖民强国
解析 18世纪最大的殖民强国是英国。
答案 D
6.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
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解析 西班牙、葡萄牙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虽然它们最早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但是王室在掠夺财富后主要用于满足生活的奢侈消费,未能在本国转化成资本,而是流向了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英、法、荷等国。
答案 A
7.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解析 殖民掠夺将财富从亚非拉转移到欧美国家并转化为资本,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亚洲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成了“全球分裂”。
答案 D
8.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对外殖民的地区,第一个来到东方殖民,最后一个离开东方的国家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荷兰
解析 第一个到东方进行殖民侵略的是葡萄牙,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葡萄牙,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葡萄牙才真正离开东方。
答案 A
9.英国在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先后战胜了( )
A.西班牙、荷兰、葡萄牙 B.荷兰、法国、葡萄牙
C.葡萄牙、法国、西班牙 D.西班牙、荷兰、法国
解析 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下半叶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18世纪中叶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答案 D
10.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以及一国货币的地位是强国兴衰的重要标志。那么,17世纪,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是( )
A.阿姆斯特丹 B.新阿姆斯特丹
C.新法兰西 D.纽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17世纪,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答案 A
11.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航海条例》,规定进口到英国的产品只准使用英国船只或生产国的船只进行运输,从英国出口的产品只准使用英国船只运输。其直接意图是( )
A.联合法国夹击荷兰
B.与荷兰争夺海上优势及相应的贸易垄断地位
C.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法国人通商
D.打击荷兰在英国对其他国家贸易中的中介作用
解析 A、C表述错误,B为根本目的,D为直接意图。故选D项。
答案 D
12.最早和最大的奴隶贩子分别是( )
A.葡萄牙和西班牙 B.荷兰和法国
C.葡萄牙和英国 D.西班牙和英国
解析 此题关键是弄清楚黑奴贸易从何时而起。新航路开辟之后不久,葡萄牙殖民者在非洲西海岸进行探险时,就开始掳掠当地黑人,并把他们当做奴隶贩卖,黑人奴隶贸易由此开始。排除B、D两项,最大的奴隶贩子应是英国。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连接通道。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从上述图片中分别获得了哪些有效信息?
(2)在世界史上促成“天堑”变“通途”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指出这一事件与图二、图三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史实分析图三反映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土耳其阻断了东西方商路;荷兰、英国疯狂地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新航路的开辟。
联系: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新航路开辟后,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3)殖民扩张与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灾难,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
——摘自英国历史文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事?这一事件对双方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出自英国历史上的什么文件?这一文件的出台引发了什么问题?
(3)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在殖民争夺的斗争中,英国的主要对手是谁?斗争的结果如何?
解析 解答本题,一是要认真观察图片,判断出发生的历史事件,其影响也就迎刃而解了;二是读懂材料,判断出材料的出处;三是结合学过的知识,能够再认、再现相关的知识。
答案 (1)1588年英西海战,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2)《航海条例》。荷兰反对,引发三次英荷战争。
(3)法国。打败法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很多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PAGE
1
纠错训练(七)
一、选择题
1.中国人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西方的传统商路。15世纪中期,传统商路出现“商业危机”,其直接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道
C.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D.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价格猛涨
解析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 B
2.下图是早期汽车发明人与家人在旅行,以下对这幅图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
A.电力工业由此逐步兴起
B.交通工具的革命由此开始
C.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D.出现了新的工业部门
解析 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它以内燃机为动力,排除A、C两项;交通工具的革命开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随着汽车的发明,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相应出现,D项正确。
答案 D
3.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这说明西班牙出现了( )
A.商业危机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经济危机
解析 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引发了价格革命,物价飞涨,致使材料中现象出现,故选C项。
答案 C
4.从全球史观角度审视,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影响是( )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B.为西欧国家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解析 注意“全球史观”的角度,只有C项表述符合这一角度。
答案 C
5.下图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的书影。书中讲到18世纪60年代,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上述情景反映了( )
A.圈地运动
B.黑奴贸易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显然,材料反映的是黑奴贸易的情景。
答案 B
6.1688年和1831年英国各部门的收入分布情况表(单位:万英镑)( )
年份 农林渔牧 工矿建筑 商业运输 地产房租
1688年 1930 990 560 250
1831年 7950 11710 5900 2200
(数据来源:钱乘旦,《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据上表,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 B.议会改革
C.工业革命 D.海外殖民
解析 从1688年到1831年英国农业收入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而同一时期工矿、运输等行业收入却大幅度提高,这是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造成的。
答案 C
7.“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工业革命前西方人迷恋中国文化是为其启蒙思想寻找依据,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自然资源感兴趣是为满足其生产的需要。
答案 B
8.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B.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C.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D.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电力广泛应用的影响。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是在新航路开辟后。
答案 C
9.在两次工业革命中,下列发明属于美国的是( )
①轮船 ②汽车 ③电灯 ④电话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①③是美国人发明的,②“第一辆严格意义上的汽车”是1866年前后奥地利人马库斯发明的,现代意义上的汽车是1893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电话是美国人贝尔发明的。故只选①③④。
答案 D
10.垄断组织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资本和生产的日益集中
C.资本主义工业高速发展
D.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解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很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于是出现了垄断组织。
答案 B
11.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工厂一家接着一家,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大街上电线杆林立,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解析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尚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答案 C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进行投资,这标志着(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经济全球化形成
解析 题干材料是从市场这一角度来表述的,所以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上古、古代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而没有全球性大国。西方世界兴起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但后来降为二流国家。
材料二 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领导国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或欧洲的55%-60%。英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他国两倍以上的海军。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
材料三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地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引自《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四 几乎每个利物浦的市民都成了商人。……在利物浦,赚取百分之百的利润并不稀罕。有时一次出航所得净利就可达百分之三百。1837年,“活跃号”货船首次处女航,装载了价值1307英镑的货物,运来了殖民地的产品和总额为3080英镑的汇总支票,其中还未把随后提交的棉花和蔗糖计算在内。
——引自《资本主义和奴隶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英国成为世界领导大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动力。
(4)从上述材料中,你认为奴隶贸易和欧洲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有何关系。
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
(2)政治上,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3)原因:美洲殖民地采矿业、种植业、农业发展的需要。动力:获得高额的利润。
(4)奴隶贸易是欧洲资本主义殖民制度的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手段,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4.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都离不开能源,能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请回答: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被用作能源的主要是________,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被用作能源的主要是________与________。
(2)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两次工业革命有哪些革命性的发明?
(3)这些发明产生了哪些影响?
解析 两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革命实际上是能源的革命,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都是围绕着能源进行的。解答本题,必须对两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针对设问分析运用。
答案 (1)煤 电力 石油
(2)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火车;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汽车、飞机、电灯、电话、电车。
(3)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又推动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PAGE
1
(共35张PPT)
三、“蒸汽”的力量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三、“蒸汽”的力量
知识点一 “大工业”的狂飙时
1.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条件不包括( )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
B.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扩大了国内市场
C.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更多的劳动力由农业生产转入工业生产
解析 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条件的理解能力。D项为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
答案 D
2.极大地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并推动了机器普及的是( )
A.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B.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的采用和推广
C.铁路的大规模修建
D.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组织形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机器零部件规格一致,可相互替换,便于机械化生产的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答案 B
3.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是英国人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的最佳方法是排除法。①说法错误,因为从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已扩展到法、美等国,使用蒸汽机的不再都是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也开始使用蒸汽动力。②说法错误,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排除含有①或②的选项。
答案 D
知识点二 打造“世界工厂”
4.下列属于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是( )
①进行民主化改革 ②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 ③进行法制化建设,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④对外扩张,打开广阔的国外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为发展经济采取的措施。
答案 C
知识点三 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5.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是( )
A.工业革命的完成
B.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D.英国与一些欧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
答案 B
6.19世纪中期,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 )
A.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B.世界市场的形成具备了物质条件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逐渐成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根据教材内容可知,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答案 D
[综合拓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一位现代历史学家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1830-1848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明显要比法国糟糕。”天空被烟雾笼罩,脸色苍白的人匆匆穿行于乌烟瘴气之中,连外国游客都为此感到担忧。但是,英国控制着100万马力的蒸汽机,依靠1700多万枚机械纺锤,每年生产出200万码棉布,挖掘了数量达5000万吨的原煤,每年进出口货物价值达1.7亿英镑……英国的棉布消费量是美国的两倍、法国的四倍。它生产的生铁占世界发达地区生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英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E.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材料二 (在工业革命中)虽然按人口平均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拿手织机工来说,他们在拿破仑战争的早期年代里(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时)境况不错,可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变化。
——A.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们一直在以矿物燃料的形式(煤、石油、天然气),把各种形态的碳从地下开采出来,经过燃烧使之转化为热量、水蒸气、二氧化碳、少量的二氧化硫和其他气体,并释放出来……使全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比节节上升:从前工业化时代的约280PPM上升到目前的360PPM。
——J.格里宾《历史焦点·上》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材料说明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
(2)依据工业革命的上述影响并联系现实,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经验教训。
解析 本题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着重考查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依据材料中“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明显要比法国糟糕”等有效信息,从生产力、社会关系等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属于开放性题目,但应紧密结合工业革命影响所涉及的方面,从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环境保护的关系角度说明。
答案 (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工资降低,就业机会减少,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大量排放,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
(2)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的,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一、选择题
1.18世纪后期,英国的劳动力供应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优势,这主要得益于( )
A.奴隶贸易的进行 B.圈地运动的扩大
C.国外移民的到来 D.人口的大量增殖
解析 根据基本史实可知,只有B项表述符合英国。
答案 B
2.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思想
B.这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典型表现
C.反映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D.“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经济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材料与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相关,而“重商主义”的最大特点是国家保护、干预经济的发展,C项对材料的认识不正确。
答案 C
3.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蒸汽机的推广 B.相对论的提出
C.内燃机的出现 D.发电机的发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煤炭消费量的变化及时间变化,可推断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推广使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4.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C.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解析 A、B、D所涉及的发明都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选C项。
答案 C
5.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在当时能让英国女王感到“荣光”的参展产品是( )
A.火车机车、水力纺纱机 B.电灯泡、电动机
C.汽车、汽轮 D.电话机、内燃机
解析 1851年的万国博览会是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大展览,A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所以是英国女王感到“荣光”的东西。
答案 A
6.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加强 B.外来移民的涌入
C.自由主义的推行 D.工业革命的开展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而农业就业人数大量减少。从时间判断,工业、服务业这两个行业发展和壮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 D
7.从下图可以读取的信息有( )
①蒸汽机已应用于交通运输 ②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 ③工业革命有利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解析 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 B
8.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解析 上述证据体现了交通、商品、人员和资本在欧、亚、美几大洲之间,或者说全球间的流通,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材料三 16-19世纪前期英国城市人口统计表
时期 农村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
16世纪 337.5万 112.5万
19世纪前期 400万左右 900万左右
请完成:
(1)材料一中英国在17-18世纪“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表现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内涵及其对阶级关系的影响。
(3)材料三说明英国城乡居民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北?试分析其主要原因和积极影响。
答案 (1)开创君主立宪制,最早确立和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开创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2)本质内涵:采用近代机器大生产,确立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对阶级关系的影响: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对立。
(3)变化:农村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居民迅速增长。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影响:为工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PAGE
1
(共31张PPT)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
知识点一 电气时代的来临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前提条件是(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
B.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C.科学技术的突破
D.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实现
解析 根据基础知识可知,A项所述为其前提条件。
答案 A
2.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
解析 “新的时代”是指电气时代。
答案 D
3.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
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
C.资本家加强对生产价格、市场的控制
D.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
解析 注意题干中“生产关系”的要求,指垄断组织出现。
答案 B
知识点二 瓜分世界的狂潮
4.19世纪美国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在不断进行调整,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形势的变化
B.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D.英国等国家的衰落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变化及原因。在整个19世纪,美国对外政策逐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实力的上升。正是基于此,美国对外侵略的胃口在一步步地扩大。
答案 B
知识点三 世界连接为一体
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不包含下列哪一项内容(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殖民体系三个方面。
答案 D
6.下列关于世界一体化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B.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
C.世界一体化加快了世界粮食和原料的生产向欧美、日本等国流动
D.19世纪末,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的体现
解析 用排除法不难解决,当时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
答案 C
[综合拓展]
7.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兴起并向全球扩展,世界市场日益扩大,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依据材料一分析引起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材料二这项发明成果首先出现在哪一个国家?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是哪两个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 (1)市场在不断扩大。
(2)英国。影响: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美国和德国。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选择题
1.人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 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蒸汽时代”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而“电气时代”的标志是电的发明和使用,因此划分不同时代的依据是动力的不同。
答案 C
2.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这段话最能表明( )
A.电已进入生产和人们生活当中
B.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C.科学直接推动生产发展
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注意提取信息“极为能干”,反映了电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答案 A
3.从19世纪末开始,如果你在英国居住或者到英国去,那么你可以( )
①开着自己的汽车在马路上兜风 ②乘坐火车外出旅行
③看到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④打电话聊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题中所列各项所涉及的发明在19世纪末都已经存在,所以D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4.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百多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19世纪晚期表现为( )
A.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被废除
B.生产和资本集中,垄断组织产生
C.工厂制度的推广遇到困难
D.跨国公司成为企业经营的新模式
解析 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和资本出现了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这就是材料中所谓工业革命以来经济自由化的异化。
答案 B
5.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明确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过程以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了能源、交通、石油化工、电信、农机等行业,以科学家的重大发明为先导,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确立而形成的,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A
6.下图是泰坦尼克号的图片。当它撞到冰山后,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下列说法最确切的是( )
A.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轮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无线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选C。
答案 C
7.美国石油开采量从1860年的50万桶上升到1910年的2亿桶以上,反映了当时美国( )
①新能源的开发成为重要产业 ②重工业地位上升
③内燃机广泛应用 ④成为最大石油输出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数字反映出美国石油开采量的急剧增加,但没有反映美国石油出口的内容,由此可知④不正确,故选A。
答案 A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一体化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B.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C.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D.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19世纪中期。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惟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广大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不发达状况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状况“并非两个孤立而无联系的对象”,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请回答:
(1)材料描述的“我们这一世界”处于工业革命的哪一阶段?
(2)材料中提及的电车和汽车,其出现的先决发明是什么?
(3)材料中提及的“经济统治”和“分享”,意味着世界连成一体,那么世界是通过哪些条件连成一体的?
(4)结合史实说明,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两个时期,这种联系是怎样体现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第(1)问通过“汽车、有轨电车、飞机”等即可判断。第(2)问应考虑其动力来源。第(3)、(4)问应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
(2)发电机、内燃机。
(3)殖民活动、商品与资本输出、市场扩展、交通与通讯发展等。
(4)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通过殖民活动和奴隶贸易将两者联系起来。在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把两者联系起来。
PAGE
1
(共32张PPT)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知识点一 分散的文明
1.使人类的物质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的是( )
A.新石器时代开始发生的“农业革命”
B.世界农业中心的形成
C.世界农耕发达区的出现
D.文明曙光的出现
解析 B、C、D三项都是由A项造成的,而A项新石器时代开始发生的“农业革命”,才是人类物质生产出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主要原因。
答案 A
2.欧洲人曾认为印度洋的土地上是一个由人和动物两类怪物组成的世界,明代中国人则认为中国居于世界中心,周围有九个蛮国,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生产力水平的局限 ②自然条件的阻隔 ③缺乏沟通的技术 ④缺乏横向交流的驱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是由各文明间接触和交流有限所致,①②③④都是文明隔绝的原因,故选D项。
答案 D
知识点二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3.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社会条件包括( )
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社会分工的扩大 ③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④市场交换活动的频繁展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题中所列四个备选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都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条件。
答案 C
知识点三 文明的链接
4.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表明( )
A.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
C.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危机”
D.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贸易革命”
解析 商品种类和商品交易量增加是“商业革命”的外在表现。
答案 B
5.下列图片中的四位人物,没有到过太平洋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 A
6.下图是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地理大发现”纪念碑,500多年前的“地理大发现”使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C.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历史发展的重心
解析 “转折”应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去考虑,A、D两项特指欧洲,C项特指社会形态,此时尚未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 B
[综合拓展]
7.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放贷者和他的妻子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要把黄金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四 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有人认为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殖民掠夺之路”。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主要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①-④所代表的航线,并说明其时间。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1)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黄金需求量的日益增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2)航线:①是1487-1488年迪亚士船队航行路线,②是1492-1493年哥伦布船队航行路线,③是1497年达·伽马船队航行路线,④是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
(3)观点:正确。理由:新航路的开辟使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引起的“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发展;导致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一、选择题
1.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1552-1610)向明朝皇帝进贡的《坤舆万国全图》。该图绘制时间应该是在( )
A.新航路开辟前 B.新航路开辟后
C.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解析 根据时间判断,利马窦生存在新航路开辟后的约半个世纪后。所以选B。
答案 B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古代五大文明摇篮的是( )
A.西亚两河流域 B.南亚印度河流域
C.东亚黄河长江流域 D.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解析 要明确区分开古代五大文明摇篮和五大区域文明的区别。A、B、C三项同属古代五大文明摇篮的组成部分,D项是五大区域文明之一。
答案 D
3.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解析 新航路开辟以前,因为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而新航路开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作为支撑。罗盘针的使用、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提出、绘制地图技术的进步、远洋航海能力的增强这些科技进步,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A、B、D三项都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生产力水平。
答案 C
4.西欧某国的小学课本在《地理大发现》这一章选用了下面的插图,图中的航海路线反映了( )
A.葡萄牙船队首次发现好望角的航行
B.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
C.航海家达·伽马首次到达印度之行
D.航海家麦哲伦及其同伴的环球航行
解析 注意分析题目中的图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图已包括了世界的主要大洲,由此可见这反映的应该是麦哲伦及其同伴的环球航行。
答案 D
5.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所谓“商业革命”,其表现是( )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扩大 ②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 ③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和欧洲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表述不正确,应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
答案 A
6.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解析 里斯本是西班牙的城市,是西班牙人把玉米从美洲运动了里斯本。故选D项。
答案 D
7.“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流向欧洲导致的,它直接导致了物价暴涨。这对于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来说,购买力大大降低,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
答案 C
8.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新认识。下列用词正确反映了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侵犯;发现;文明相遇 B.文明相遇;发现;侵犯
C.发现;侵犯;文明相遇 D.发现;文明相遇;侵犯
解析 欧洲人认为他们发现美洲新大陆,使美洲脱离了与世隔绝的状态;美洲人认为哥伦布到美洲后,给美洲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全球史观认为:美洲被发现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位陛下决定派我,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王,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引自哥伦布《航海日志》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以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里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上得以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引自《哥伦布遗嘱》
材料三 陛下统治期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1)哥伦布为何“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据以上材料分析西班牙国王派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
(3)哥伦布在新航路开辟中有何重大发现和成就?
(4)据以上材料,你如何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
答案 (1)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通商要道,征收重税;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东方。
(2)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建立海外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
(3)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所谓的“公平交易”实际上是军事征服和殖民掠夺的方式,是掩盖西班牙进行殖民掠夺的一种手法。
PAGE
1
专题检测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
A.手工工场的出现 B.剥削关系的出现
C.商业资本的出现 D.货币地租的出现
解析 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
答案 A
2.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和评价。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立场观点的是( )
A.发现了“新大陆” B.开辟了“新航路”
C.证实了“地圆说” D.找到了“无主地”
解析 欧洲殖民者把他们最先到达的美洲称为“无主地”,旨在为其殖民扩张活动进行辩护,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和观点不符。
答案 D
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解析 新航路开辟是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满足了企业家们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 D
4.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
A.人类历史从封闭日趋走向开放
B.大西洋沿岸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C.地域性的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
解析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使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等信息。
答案 C
5.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②世界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③欧洲金银价格下降,物价暴涨 ④欧洲的封建制度得以巩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解析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使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据以上分析,④错误,D项不全,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6.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其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扩大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
B.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C.使英国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D.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商业革命”的意义,首先要理解“商业革命”的表现,从中归纳出积极意义。
答案 A
7.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班牙位于世界生产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
C.西班牙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西班牙继英国之后,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解析 自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期,西班牙殖民者建立起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欧洲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的史实不符。
答案 B
8.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马克思所述的“工资和地租跌价”“工业利润增多”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具体表现为A、B、C三项;D项是商业革命的表现。
答案 D
9.“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英国议会曾宣布,杀戮和剥头盖皮是‘上帝和自然赋予它的手段’。”马克思的这段话( )
①揭露了殖民主义在被征服地区野蛮屠杀的罪恶 ②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其对殖民地的掠夺联系密切 ③说明了资产阶级标榜的“天赋人权”的虚伪性 ④说明对印第安人的杀戮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激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材料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议会通过立法鼓励杀戮印第安人,说明杀戮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反映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虚伪性。
答案 D
10.下图是荷兰五大城市人口在16到18世纪的变化曲线图。导致1700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五大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
A.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B.海外殖民地的增加
C.丧失了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
D.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解析 从图片信息看,17世纪荷兰主要城市人口激增,这是因为17世纪的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海上马车夫”;1700年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甚至逐步下降,这是因为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了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
答案 C
11.瓦特发明的“万能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促进了英国重工业的发展
C.标志着英国工厂制度的确立
D.使机械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解析 瓦特发明的“万能蒸汽机”使机器有了新动力,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而在此之前只能使用水力,故其发明使机械化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答案 D
12.今天,荷兰的成年人经常向孩子们重复这样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那么,对于17世纪的荷兰“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B.组建海外贸易垄断公司
C.最早垄断欧亚海上贸易
D.凭借商船队垄断航运业
解析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葡萄牙首先垄断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贸易,故C项与17世纪的荷兰没有关系,A、B、D三项均与“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海外贸易活动直接相关。
答案 C
13.“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对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这是其成败的主要原因 ④英国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其打败荷兰证明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工业资本并不是在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
答案 B
14.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重工业占主导地位
B.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C.化学工业兴起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出现的行业如汽车、飞机、电力、钢铁等都属于重工业,这些行业的出现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即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轻工业为主,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以重工业为主。
答案 A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石油开采量大幅度上升的因素,不包括( )
A.内燃机的发明 B.汽车的发明
C.火车的发明 D.化学工业的建立
解析 火车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其动力是蒸汽机,蒸汽机主要是用煤作燃料,和石油开采量增加没有关系。
答案 C
16.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像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
A.18世纪中后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前期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理解题干的意思,抓住关键信息“科技发展”分析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答案 C
17.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蒸汽机广泛应用 ②化工工业兴起和发展 ③太阳能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指的是环境的恶化。蒸汽机的发明使煤炭大量开采应用,带来了环境污染,①符合;化工工业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电子产品难以分解,成为环境的顽疾,②④符合;太阳能属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③排除。故本题选D项。
答案 D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联成一个整体,其原因是(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③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全球战争 ④世界被瓜分完毕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③④
解析 20世纪初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③错。世界被瓜分完毕,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重要途径,④对。结合选项,正确答案应为C。
答案 C
19.1889年,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为迎接这次经济盛会,巴黎修建了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性建筑。下列关于这次盛会与埃菲尔铁塔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铁塔采用最先进的电灯照明技术,达到了炫耀法国科技成就的目的 ②发电机、电动机、汽油机、化工产品备受工业界人士的喜爱 ③人们通过电话和电报将博览会的最新信息快速传达到目的地 ④人们可以乘坐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参加博览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电灯是由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的,因此用电灯装饰艾菲尔铁塔并不能达到炫耀法国科技成就的目的,故排除①的选项。
答案 B
20.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都( )
①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②导致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③以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为前提 ④推动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③不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史实。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6分,22题18分,23题16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4分)
(3)简要谈谈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8分)
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引起了殖民侵略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通讯手段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进步;资本的扩张;殖民侵略的扩大。
(3)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国各地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了世界的经济联系,世界连成一体,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22.工业革命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二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进步,人类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2)科技改善生活,我们今天还有哪些生活用品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至少写出三个)(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两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部门有哪些。(各举一例)(2分)
(4)汽车是你常坐的交通工具,你认为汽车发明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汽车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科技革命影响的把握,问题设计较细,限制条件相对较多。在解题时要注意每一问的求答方向,同时要注意对图片信息和材料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第(1)问可从社会阶级结构、城市和农村人口构成等方面回答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轻重工业比重方面回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2)问要注意结合身边的实例回答,同时要注意题干中例子的数量要求;第(3)问通过知识的迁移完成;第(4)问要从便利世界各地联系方面总结汽车的积极作用。
答案 (1)①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整个社会的两大直接对立阶级;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人口增多,农业人口减少;③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2)电灯、电话或电报、汽车等。(凡是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成果且现在仍使用的都正确)。
(3)工业革命:棉纺工业;冶金、采矿工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飞机制造等新兴工业部门(举出一个即可)。
(4)条件:内燃机的发明。积极影响:改善了交通条件,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表(1860-1900年)
1860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90年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幅照片(《断掌工业》罗伯特·杜瓦斯诺摄于1956年)更令人震惊的了。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简要地评价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6分)
解析 本题旨在综合考查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认识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工人权益受损等一系列问题。给人们留下了诸多的启迪。
答案 (1)变化趋势:英国农业就业人数逐步下降并大大低于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圈地运动的影响。
(2)变化趋势: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由英国世界领先逐步变为美国世界领先。
主要原因:英国世界领先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世界领先是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评价: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带来环境破坏、工人权益受损等社会问题。
PAGE
8
(共34张PPT)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