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海上英魂 1(语文s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海上英魂 1(语文s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1-08 12: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海上英魂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百多年前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我军爱国将士同仇敌忾、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
全文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交代了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时间。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6自然段)用浓墨重彩渲染了激烈的战斗场景,表现了爱国英雄邓世昌的英勇殉国。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交代了甲午战争的最终结果,歌颂了邓世昌的爱国精神。
全文重在表现大场面的战斗情景,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不多,表现邓世昌的语言仅有一处,最后的牺牲也写得比较简略。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教学设想
1.战争对于学生来说太陌生,课文中海战时硝烟弥漫,紧张激烈的场面,必须借助于课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外对于课文中那些让人流泪,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些最能表达人物气慨的句子,“在这危急关头,邓世昌把所有官兵召集到甲板上,果断地命令道:撞沉敌军‘吉野’号,与敌同归于尽!”在文字的基础上加入画面,英雄的形象会更鲜活,更感性,更直指人心。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理解句子是读懂文章、升华情感的基础。要指导学生透过文字去发现事物的变化,去感受人物的精神。比如让学生去比较两个描写“致远”号的句子有何不同,体会“火龙”一处比喻的好处等等。在比较中要更多地渗透一种学法的指导,要让学生知道读文章要思前想后,要反复琢磨,多思多得。
3.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感悟主要来源于“读”,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找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篇课文只有一处人物的语言,怎样读?读应建立在对事件的了解上,对人物的情感上,让学生说在危急时刻“致远“号上的全体官兵,没有想到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选择的是——“撞沉敌军‘吉野’号,与敌同归于尽!”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英雄的舍小家为大家,让学生感受到英雄的精忠报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帮助学生认识“霎、锚、霄、频、屡、舵”;积累“霎时、频频、毫不示弱、响彻云霄、乘风破浪、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昨日的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在品读中想象激战的场面,感受如虹的气势,受到爱国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
1.熟读课文,品词析句,想象体会海战的场景;
2.抓住文中对主要人物的细致描写,体会人物的精神。
教学突破:
1.适时援引相关的影视的资料,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学生的感受。
2.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带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感情朗读等途径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黄海海战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邓世昌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简介背景:
1.有这样一位英雄,他一直战斗到弹尽舰沉;有这样一位英雄,他率领舰船直冲向敌舰;有这样一位英雄,他誓与舰船共存亡!他是谁?(邓世昌)
(设计意图:激情的引入,生动的表述,不仅渲染了一种气氛,而且在无形中也为教学的进行定下了基调。)
2.对,他就是我们爱国史上不朽的海上英雄——邓世昌,板书课题《海上英魂》;
3.学生依据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中日甲午战争,教师作补充;
二、梳通课文,了解大意:
1.尽管甲午战争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我们国家的失败而告终,但以邓世昌为代表的中国军人却打出了我们中国人的骨气!打开书自己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A.出示新词:
霎时 起锚 响彻云霄 频频 屡次 舵轮
毫不示弱 同归于尽 置之度外 目瞪口呆 魂飞魄散 舍身报国
B.开火车指名读,正音后齐读;
C.指名读描写战斗场面与邓世昌牺牲情景的自然段,评读后让学生再读;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写了邓世昌的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直奔中心,体悟精神:
1.那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海战,敌人军舰多、舰速快、火炮强,面对猖狂的敌人,邓世昌和他的将士们示弱了吗?(没有)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北洋舰队…..响彻云霄”;
2.不示弱,不退缩是中华好男儿的本色,也是邓世昌的本色!让我们走近“致远舰”,去感受邓世昌的胆识与勇气吧!学生自由读课文4-6自然段,用笔画下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多地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潜心会文,说出自己的疑惑,道出自己的感悟,文字背后的信息激发他们自主去探究去发现,这样的教学也是生动的,这样的课堂也才是灵动的。)
3.自主交流,同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会令你感动?
①大局为重:突然,邓世昌发现以主力舰“吉野”为首的日本四艘快速战舰逼近“定远”舰。“定远”舰是北洋舰队的旗舰,是我军整个舰队的指挥中心。邓世昌立即指挥“致远”舰开足马力,快速行进到“定远”舰之前,拦住敌军“吉野”舰,保护“定远”舰。
②胆识过人:不顾生命,决心以伤残之舰与“吉野”舰同归于尽。
4.关键句品读:
在这危急关头,邓世昌把所有官兵召集到甲板上,果断地命令道:“撞沉敌军‘吉野’号,与敌人同归于尽!”
A.联系上下文感受“危急关头”
B.深入体会:他们没有想到……选择的是……他们想到的是……选择的是……
C.出示拓展的句子:
如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邓世昌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D.播放《甲午风云》的剪辑片断,再现当时的场景;
E.指导朗读
“致远”舰的甲板上起火了,但它并没有停止前进,而是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继续冲向“吉野”舰。“吉野”舰上的敌军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敌军舰长也吓得目瞪口呆,魂飞魄散。
A.看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直冲过来,敌人是什么表现?(惊恐万状、目瞪口呆、魂飞魄散);
B.敌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思考: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花了这么多的笔墨写敌人?(反衬);
C.“像一条火龙”,“致远”舰当时的情况已经很不妙了,那火更是邓世昌和官兵们爱国的怒火,用这样的比喻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D.感情朗读这段话;
他平日饲养的爱犬游到他的身边,用嘴衔他的手臂和辫子,想救起主人:有个随从还把一只救生圈扔给邓世昌,但是他都拒绝了。邓世昌决心实践自己的誓言:“与军舰共存亡!”他沉没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壮烈牺牲了。
A.人们常讲“留在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什么有获救的机会,邓世昌都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呢?
B.品“誓言”,齐读邓世昌的誓言。
C.从邓世昌实践自己的誓言上可以看出邓世昌怎样?(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大丈夫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D.感情朗读,读出对英雄的敬佩。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追问,在学习课文时引导他们多问“为什么”,用追问帮助他们向语言文字的更深处漫溯。)
5.有怎样的将就有怎样的兵,“致远”舰上的官兵与邓世昌一起兑现了“与军舰共存亡”的誓言,再次引读课文第6自然段,感受邓世昌与将士们的爱国热忱。
四、总结课文,升华精神:
1.尽管有邓世昌这样的爱国将领,但因为敌强我弱,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日甲午战争中,我们中国失败了,又要割地赔款,国家与民族又一次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但邓世昌的精神却长留在世人的心中,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
2.齐读课文第7自然段;
3.再读课题,铭记英雄。
板书设计
海上英魂
                             
邓世昌
与军舰共存亡! 以身殉国
练习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锚( )霄( )舵( )绝( )率( )倔( )
描( )消( )驼( )决( )摔( )屈( )
二、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英雄,简单地写写他们的事迹:
三、阅读题。
聪明的姚明
二米二十几的身高,二十刚出头的年纪,聪明的姚明,已成为NBA赛场上一颗璀璨的新星。让中国球员再次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
其实,姚明成为新星不止是一看便知的身高和年龄。“你为什么长得那么高?”在悉尼奥运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也许是因为我要比常人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姚明面带笑容,脱口而出。去年报社请姚明来作客,有人问:“有的报纸说你的身高是二米二十三,有的报纸说你的身高是二米二十七,你究竟多高?”姚明笑了笑,又是脱口而出:“要是人能随着报纸所说的长高,那就好了。”
短短一语,透出了姚明的机智和幽默。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机智和幽默,可见其聪明。姚明的聪明在球技上体现得更多。大个队员,是各队防守的重点,严防死盯就容易犯规,所以大个队员罚球的机会很多,聪明的姚明在罚球上下了苦功,现在的技艺虽还不是弹无虚发,但已达到十之八九的境界。大个队员能投三分球的,在NBA中也是屈指可数。聪明的姚明日常训练就补三分球这一课,所以比赛时有三分球的入账。星期天与主场与八一决战,姚明拿出了他勾手投篮、扣篮的新招,这一新招虽还未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但熟能生巧,这将会成为身高臂长的姚明的一个绝招。
能审时度势,能扬长避短,这才是聪明。真聪明者,还能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别人的赞扬而骄傲。
1.“NBA”是 国篮球联赛的英文缩写,我国篮球的英文缩写是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扳一扳指头就数得清,形容数量极少。( )
(2)心里摸索到规律,做起来就自然顺手。( )
3.填空。
(1)文中画线的句子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上文写姚明的聪明表现在
上,下文写他的聪明表现在 上。
(2)姚明能扬长避短表现在 上。
(3)“弹无虚发”在文中指姚明罚球时 ; 和 是姚明的新招。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海上英魂》一课时,有学生读到“‘致远号’冒着浓烟,劈波斩浪,像一条长龙,径直向吉野号冲去”一句时提出,为什么说“致远号”像一条“长龙”而不说是像一条“长虫”呢?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感悟到:“长龙”和“长虫”都能描述出“致远号”当时的样子,但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把“致远号”比作长龙,其中蕴含着一种民族精神。而虫却是我们所瞧不起的,只能形容无用之人,又怎能用来比喻民族英魂“致远号”呢?就是在这样的赏析评价中,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不断提高。由于给予学生说话的空间较多,又有课文规范语言的示范,教师的有意引导,因此学生的口头表达也在赏析中得以锻炼。
补充资料
(一)邓世昌简介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二)甲午战争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 ,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 ,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平壤、黄海战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则夸大失败,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金县)。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拒不从命,自杀殉国。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