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分析:《北宋的政治》这是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六课的内容,它的编排比老教材又增加了很多详细的内容,可见学生学习本课的重要性。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学透了本课,才能更好地对历代的中央集权的加强作以准确的比较和掌握。才能客观的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材内容分析: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强化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消灭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自秦朝中央集权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相权与皇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宋太祖通过解除武将的兵权,实现了皇帝对军事权力的直接掌控。在抑制武将的同时提升文官的地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在解决相权和皇权的矛盾方面,北宋统治者通过扩充(政事堂)宰相、副宰相的人数,提高枢密院的地位,增设三司,达到分割相权,削弱宰相地位的目的。在地方上,通过用文官做知州县,并增设通判和转运使来分割地方官的势力。这些措施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另一方面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使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学情分析】
本课需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时期)以及我校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太高,对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北宋的政治,学生学习起来势必有些难度。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授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同时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尽量让学生发言,参与表演,以增加课堂趣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史实;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的分析学习,培养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有失偏颇,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重文轻武的政策。其理由是: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强化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教学难点: 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难就难在学生对这些措施及影响的理解。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赵匡胤图片、北宋形势图、学生表演用的茶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信大家都听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吧,都与历史上杰出的君主宋太祖赵匡胤,他建立的北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颇有特点的大宋王朝。从而引出本课。
二、讲授新课
明确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快速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提问验收。
教师问: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方式有很多种,你能说出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宋的开国皇帝就是一名武将,他就是通过夺权的方式上台的。哪位同学根据他所了解的知识,结合教材给大家分享一下与北宋建立的有关故事?
学生讲述陈桥驿兵变的故事。引出北宋的建立。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结合地图看一下陈桥驿兵变,之后结合图片接着讲述: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即: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教师过渡:北宋建立以后,如何能够结束当时中国这样一个到处都是分裂割据政权的局面,是当时宋朝皇帝继续解决的问题。引出下一个内容:北宋完成中原及南方地区的局部统一。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
出示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表,说明赵匡胤的担心。从而引出杯酒释兵权。
学生表演“杯酒释兵权”短剧。
教师过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他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去防范任何一个武将未来可能叛变的这种威胁,他到底怎么做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第一个措施内容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看教材29页,发言概括。
师讲述:首先,赵匡胤把禁军的官署一分为三,换掉那些难驾驭的,换上一些好驾驭的、资历浅的官员;调动时还要经过枢密院这个部门,打仗时还要皇帝临时委任指挥者;还要定期换防,大大降低将领在士兵重的权威。
师接着总结:同学们,这样皇上就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高度概括: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教师过渡:是不是只防范武将?请同学们阅读30页来说明你的答案。
学生阅读后发言。
师结合幻灯片总结:在中央,把宰相的工作分割了很多部门,如:军政,财政,从而分割相权,把财政分割出来给一个专门的部门。
教师过渡:不仅在中央,在地方上也实行一系列制度来防止地方势力作乱,怎么做的呢?
这个问题结合幻灯片上的材料来解决:
材料: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从“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方面来说。对于“收其精兵”,教师可补充:教材中没有明确显示,统治者从地方军队中精壮士兵充实禁军,这样,地方军队就剩下些老弱病残,其任务顶多就是修桥铺路了,就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了。
到这里打出幻灯片对措施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调动;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
3、经济上:取消节度使税收的权利;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过渡: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唐太宗也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从而引出本课第二个大内容: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师指出这种政策表现在两个方面。
学生看教材回答后。师结合“比较五代十国和北宋节度使的权力的变化”表格和《退将诗》材料总结:
(1)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师进一步说明:当时的武将只能统兵,不能发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随着这些制度的加强,北宋也就需要很多官位,所以北宋又广开科举。
比较文官易升迁武官员难升迁后,出示北宋文武举考试平均每年录取的人数对比表来说明以上两点表现。
结合材料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北宋改革科举制的三个方面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出示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分组讨论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学生回答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后教师总结:
1、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政府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沉重。
三、教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北宋的建立和完成中原和南方的统一,然后分别从控制兵权、分散和削弱相权、分散和削弱州县长官的权力三个方面叙述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抑制武将的同时,宋太祖提升文官的地位,发展改革科举制,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一方面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也 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后作业】完成基础训练对应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