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训练
下图示意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
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
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
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
2.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修建水库
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强度增大
D.上游河道采砂
解析:第1题,降水除去①蒸发蒸腾部分,其他经过冠层截流和河网调蓄后,形成④径流。河网调蓄包括地表调蓄、土壤调蓄和地下调蓄。第2题,水库具有拦截泥沙的作用,可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变小;植被覆盖率下降和降水强度增大都会加剧水土流失,增大河流含沙量;上游河道采砂会搅浑径流,增加下游河流含沙量。
答案:1.D 2.A
2017年,长春市首个“海绵公园”——劳谦公园建设完成,整个公园将“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雨水通过强大的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下渗,再经过地下的过滤装置过滤,将雨污分开,干净的水被收集储存,用于植物的灌溉养护。下图为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以下关于“海绵公园”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雨水花园可降低雨水地表流速、缩短汇流时间
②生态植草沟可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
③渗、滞、蓄、净、用、排各系统单独运行,与其他系统没有衔接
④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海绵公园”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调节a B.减少c
C.增加f D.增加d
解析:第3题,据“海绵公园”的含义可知,雨水花园可降低雨水地表流速、延长汇流时间,①错误;生态植草沟可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②正确;渗、滞、蓄、净、用、排等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③错误,④正确。故D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a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f为水汽输送,d为大气降水。“海绵公园”可以加强下渗(c),调节地表径流(a),对水汽输送和降水基本没有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3.D 4.A
下图示意某河流一水文站测得的某次降雨后流量过程。读图回答5~6题。
5.降雨停止多少小时以后,水文站附近才开始出现洪水( )
A.4 B.8
C.7 D.9
6.如果洪峰滞延期变长,可能的原因是( )
A.水文站下游植被覆盖率提高
B.水文站上游修建了水库
C.水文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
D.水文站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降雨停止时间为18:00,而出现洪水(径流量达到满岸流量)时间为22:00,则降雨停止4小时后水文站附近才开始出现洪水,故A项正确。第6题,水文站下游植被增加及引水灌溉对水文站附近水量没有影响,A、C两项错误;水文站上游修建水库能拦蓄部分洪水,使洪峰到来时间推后,从而使洪峰滞延期变长,B项正确;水文站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会使上游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增大,汇水速度加快,使洪峰到来时间提前,从而使洪峰滞延期缩短,D项错误。
答案:5.A 6.B
下图为地球局部海域洋流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7~8 题。
7.图中洋流( )
A.①的流向为自南向北
B.②可能流经南美西海岸
C.③的形成受东北信风影响
D.④可能出现在北大西洋
8.若图示海域位于太平洋,洋流( )
A.①造成途经的澳大利亚大陆沿岸地带气温降低
B.②使南美大陆热带荒漠从东海岸延伸至西海岸
C.③缩短了海轮从东南亚到非洲东部的航行时间
D.④促进了太平洋与大西洋、印度洋的海水交换
解析:第7题,图中洋流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洋流,符合南半球洋流的分布规律。①的流向为自北向南,A错误;②可能流经南美西海岸、澳大利亚西海岸、非洲西海岸,B正确;③的形成受东南信风影响,C错误;④不可能出现在北大西洋,D错误。第8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如果该大洋环流在太平洋,则①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错误;②是秘鲁寒流,受地形的阻挡作用,不会对南美大陆东岸产生影响,B错误;③是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不在东南亚到非洲的航线上,C错误;④是南半球西风漂流,促进了太平洋与大西洋、印度洋的海水交换,D正确。
答案:7.B 8.D
渔获产量的分布实际上代表了渔业资源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渔业常常采用渔场资源重心描述渔场空间位置的变动。读2014年12月-2015年7月大西洋中部某海域(中上层鱼类渔场)产量重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有南赤道暖流流经
B.河流带来营养物质
C.寒流交汇于大洋中
D.盛行上升补偿流
10.每年影响该渔场重心移动的主要风带是( )
A.西风带
B.东南信风带
C.东北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该渔场位于东北信风带,且位于非洲大陆西侧。东北信风将海水吹离海岸,导致深层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增多,鱼的饵料增多,形成渔场,故D项正确。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上升流是渔场形成的原因,而东北信风是冷水上泛的原因,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北信风带随之发生移动,从而导致冷水上泛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渔场位置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答案:9.D 10.C
下图为印度洋某海域上升流(洋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此时印度半岛的盛行风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2.有关甲地洋流成因及海洋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的上升流主要是向岸风影响形成的
B.此时洋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C.该地海洋生物的生产力季节变化大
D.该地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
解析:第11题,读图,根据图中非洲东海岸甲处洋流的方向,判断此时印度洋北部盛行西南季风。甲处洋流是受离岸风影响形成,表层海水被吹走,底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表层洋流呈顺时针方向,说明受西南风吹动形成的,C正确,A、B、D错误。第12题,结合前面分析,甲地的上升流主要是离岸风影响形成的,A错误。此时洋流是寒流,使沿岸地区降温减湿,B错误。该地洋流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季节变化明显,所以海洋生物的生产力季节变化大,C正确。该地为季节性洋流,不是寒暖流交汇处,没有形成大渔场,D错误。
答案:11.C 12.C
13.阅读材料,结合坎儿井示意图,回答问题。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人民在2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创建的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如下图所示,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竖井是开挖在地下的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中,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了调蓄灌溉流量的作用。
(1)坎儿井所在地区最大水量出现在什么季节,理由是什么?
(2)作为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为何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
(3)当地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实际,列举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坎儿井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水量最大,因而最大水量出现在夏季。(2)坎儿井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主要考虑地质结构、地势和气候。地质结构: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地质构造由不透水的基岩和含水砂砾石组成,有利于地下水的存储;地势:利用地势条件,可以让高山冰雪融水顺势自流到蓄水池;气候: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旺盛,地表水损失大,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可以减少蒸发。(3)该地位于内陆地区,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属于陆地内循环。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夏季。 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水量最大,因而最大水量出现在夏季。
(2)地质构造由不透水的基岩和含水砂砾石组成,有利于地下水的存储;充分利用地势特点使水自然流淌,减少工程量;晴天多,光照强烈,蒸发旺盛,地表水损失大。因此,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答出2点即可)
(3)陆地内循环 ①节约用水;②发展农业灌溉技术;③跨流域调水;④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作答)
14.读世界部分海运航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航线①②③都是从________地区出发,运输的货物主要是________。
(2)在夏季,航线②上的船舶经过北印度洋时________(逆/顺)水。
(3)正常年份,________处(填字母)洋流流经的海域渔船云集,渔业资源丰富。但有些年份,因海面水温上升,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大量死亡,渔船稀少,可能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现象。
(4)图中B、C、D、E四处中有著名渔场形成的两处分别是________,简述两渔场成因的差异。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三条航线都是从波斯湾地区出发,而该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和出口产品是石油。(2)根据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和盛行风向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渔业生产的影响。(4)图中B处附近为纽芬兰渔场,E处附近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而形成的,而秘鲁渔场是由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答案:(1)波斯湾 石油 (2)逆 (3)E 厄尔尼诺
(4)B、E E海域渔场由上升补偿流而形成,B海域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而形成的。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查方式
1.水循环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均会出现。主要通过区域图、水循环示意图、流域图等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c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b
2.洋流
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通过区域图考查洋流的分布、性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
c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b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联系四大圈层,并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2)联系各种水体,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3)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水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水循环的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和陆地之间
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
节及示
意图
特点
及意义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循环水量少,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作用
典例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如未登陆的台风)
[温馨提示]
外流区域既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浙江宁波的甬城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生长激素的“四不用”农场利用人工蓄水池进行蓄水,通过引水渠流入蔬菜区进行灌溉,再流经养鸭的水禽区和养鸡区,含有鸡鸭粪便的水最后进入鱼塘,作为鱼的饲料。鱼塘的水通过过滤池净化后,又重新用来灌溉,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过程。下图为“四不用”农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四不用”农场能够建立物尽其用的生态链,利用的是水循环具有的( )
A.物质迁移功能 B.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功能
C.能量交换功能 D.联系地球外部圈层功能
2.“四不用”农场禽蛋鱼菜的循环生产模式改造的是水循环中的( )
A.降水环节 B.蒸发环节
C.径流环节 D.下渗环节
解析:第1题,“四不用”农场能够建立物尽其用的生态链,利用的是水循环具有的物质迁移功能,不仅是水体的迁移,也有水中所含的养分、饵料等的迁移,A正确。循环中不存在三态的转化,B错误。不能体现能量交换功能,C错误。是水圈物质的迁移,没有体现联系地球外部其他圈层,D错误。第2题,“四不用”农场禽蛋鱼菜的循环生产模式改造的是水循环中的径流环节,使水流沿设定的方向循环运动,C正确。没有改变降水环节、蒸发环节、下渗环节,A、B、D错误。
答案:1.A 2.C
下图是某内流区连续两日的河流流量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流域自然水循环环节最活跃的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植物蒸腾 D.灌溉
4.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该流域连续两日内天气状况的是( )
A.第一天空气中含氧量少于第二天
B.第一天昼夜温差大于第二天
C.连续两日受反气旋控制
D.连续两日天气晴朗
解析:第3题,该流域为内流区,晴天多,蒸发及蒸腾作用强烈,因此C正确。第4题,内流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随气温的变化,流量也明显变化,第一天的流量变化大,温差也大,B正确。
答案:3.C 4.B
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
类型
补给
季节
补给
特点
主要影
响因素
我国主
要分布
地区
径流量的
季节变化
雨水
补给
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时间集中;②不连续;③水量变化大
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
水量的季节分配、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有时间性;②连续性;③水量稳定
①气温高低;②积雪多少;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
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有时间性;②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③水量较稳定
①太阳辐射;②气温变化;③积雪冰川储量
西北和
青藏高
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较稳定;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①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
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温馨提示]
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一般具有相互补给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水位的高低。如河流处于汛期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和湖泊水;河流处于枯水期时,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当河流为“地上河”(如黄河下游)时,无互补关系,只能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下图是北德维纳河流域示意图,该流域的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该流域冬季降水的海洋气流最主要来自( )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6.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①雨水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 ③冰川融水 ④湖泊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5题,从经纬度看,该地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故气流主要来自西方海洋。第6题,从河流水系图可判断,该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最终注入白海,故无湖泊水补给;又知该地“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故无冰川融水补给,冬季气温较低而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答案:5.D 6.A
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24%,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15%。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2%,冬季径流量约
为年总径流量的30%,但总径流量变化较小。如图为第聂伯河部分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第聂伯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B.雨水补给
C.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8.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流域降水量增加 B.全球气候变暖
C.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D.大量修建水库
解析:第7题,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夏、秋、冬三季的径流量占年总径流的比重为39%,这说明第聂伯河春季径流量占年总径流量的比重最大,故其主要补给类型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C项正确。第8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差异减小,原因可能是大量修建水库,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D项正确。
答案:7.C 8.D
世界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又叫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分类:按热力性质可分为寒流、暖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水平补偿流、垂直补偿流)。
2.洋流成因与分布
(1)洋流成因
影响因素
举例
①盛行风;
②陆地形状;
③地转偏向力
①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影响,
如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
②受中纬西风影响,如C西风漂流
(2)洋流分布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共有洋流
太平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西风漂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世界洋流的分布
1.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以副热带海
区为中心的
大洋环流
以副极地海
区为中心的
大洋环流
季风洋流
西风
漂流
海域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域
北半球的中
高纬度海域
北印度
洋海域
南半球40°S~60°S的海域
流向
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冬季:逆时针
夏季:顺时针
自西
向东
南半球
逆时针
-
模式
北半球
南半球
-
续 表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季风洋流
西风漂流
大洋西部(大陆东岸)
暖流
寒流
—
寒流
大洋东部(大陆西岸)
寒流
暖流
3.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系统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乙)。
读某大洋局部环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如果该海域完全位于东半球,那么下列洋流中属于图示大洋环流的是( )
A.墨西哥湾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西澳大利亚寒流
2.与图中②海岸相比,④海岸( )
A.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小 B.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
C.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 D.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小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且南北两侧分别受西北风和东南风影响,则该大洋环流应为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墨西哥湾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均位于北半球;东澳大利亚暖流位于太平洋西岸,而太平洋在东西半球均有分布,不符合题意;西澳大利亚寒流位于印度洋,完全位于东半球。故D项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海区,④位于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②位于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小。故B项正确。
答案:1.D 2.B
下图中虚线是我国某次南极科考路线。读图,回答3~4题。
3.科考船途经①②③④处,均顺风顺水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关于①②③⑤处对应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洋流向低纬地区流动
B.②处洋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C.③处洋流受信风带影响而形成
D.⑤处有世界著名大渔场
答案:3.C 4.B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
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2)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
①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可以形成“水障”,易形成大的渔场。
②上升流:受上升流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①顺流可节省燃料,加快速度。
②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③洋流从北极带来的冰山对航行不利。
(4)对海域污染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类型
影响
举例
气候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了全球热量平衡;
对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①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北欧气候:55°N~70°N大西洋两岸最冷月平均气温、自然景观不同,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英国北部和挪威海港封冻期缩短
②秘鲁寒流影响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南美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气候干旱、温度较低
续 表
环境类型
影响
举例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大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大渔场
①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②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处
③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
④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使深层冷海水上泛形成
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
洋流从北极地区带来冰山,也给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①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共花了37天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的,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用17天
②在纽芬兰岛东南海区,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和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相遇,形成茫茫海雾,影响海上航运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2010年5月19日,欧洲航天局卫星监测数据发现,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形成油污带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在数日内抵达佛罗里达州
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思路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导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聚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导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流与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即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美大陆西岸。
下图为部分洋流模式图。完成1~2题。
1.根据洋流流向判断,图示洋流可能属于( )
①北印度洋夏季洋流
②北半球副热带环流
③北半球副极地环流
④南半球副热带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若该洋流位于南太平洋,则甲、乙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是( )
A.甲处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B.甲沿岸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C.乙处因上升流形成大渔场
D.乙沿岸降水普遍多于甲沿岸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洋流流向为逆时针,为北半球副极地环流或者南半球副热带环流,故选C。第2题,若该洋流位于南太平洋,为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则乙为秘鲁寒流,甲为南赤道暖流。甲处没有寒暖流交汇;甲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乙处为上升流,形成大渔场;乙为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沿岸降水少,故选C。
答案:1.C 2.C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M市西部海域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饵料丰富
B.有寒流经过,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C.入海河流众多,带来丰富营养物质
D.港湾宽阔,风浪较小,适于渔业捕捞
4.图中洋流( )
A.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加快
B.导致沿岸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C.造成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
D.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
解析:第3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海域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大陆西岸,有寒流流经,海水上泛将下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B正确。该海域没有暖流,A错;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入海河流较少,带来的营养物质少,C错;海域渔业资源的多少与港湾是否宽阔无关,D错。第4题,图中海域洋流为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即由北向南流,故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减慢,A错;寒流导致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B错;附近海域夏季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寒流的降温作用易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海雾,C正确;图中海域洋流为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D错。
答案:3.B 4.C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洋流与其形成的盛行风搭配正确的是( )
A.①——东北信风
B.②——盛行西风
C.③——西南季风
D.④——极地东风
6.图中Q、P、K、M四海域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Q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
B.P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
C.K海域因上升流而形成大渔场
D.M海域多海雾,对海上航运不利
答案:5.C 6.D
专题强化训练
下图示意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
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
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
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
2.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修建水库
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强度增大
D.上游河道采砂
解析:第1题,降水除去①蒸发蒸腾部分,其他经过冠层截流和河网调蓄后,形成④径流。河网调蓄包括地表调蓄、土壤调蓄和地下调蓄。第2题,水库具有拦截泥沙的作用,可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变小;植被覆盖率下降和降水强度增大都会加剧水土流失,增大河流含沙量;上游河道采砂会搅浑径流,增加下游河流含沙量。
答案:1.D 2.A
2017年,长春市首个“海绵公园”——劳谦公园建设完成,整个公园将“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雨水通过强大的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下渗,再经过地下的过滤装置过滤,将雨污分开,干净的水被收集储存,用于植物的灌溉养护。下图为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以下关于“海绵公园”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雨水花园可降低雨水地表流速、缩短汇流时间
②生态植草沟可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
③渗、滞、蓄、净、用、排各系统单独运行,与其他系统没有衔接
④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海绵公园”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调节a B.减少c
C.增加f D.增加d
解析:第3题,据“海绵公园”的含义可知,雨水花园可降低雨水地表流速、延长汇流时间,①错误;生态植草沟可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②正确;渗、滞、蓄、净、用、排等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③错误,④正确。故D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a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f为水汽输送,d为大气降水。“海绵公园”可以加强下渗(c),调节地表径流(a),对水汽输送和降水基本没有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3.D 4.A
下图示意某河流一水文站测得的某次降雨后流量过程。读图回答5~6题。
5.降雨停止多少小时以后,水文站附近才开始出现洪水( )
A.4 B.8
C.7 D.9
6.如果洪峰滞延期变长,可能的原因是( )
A.水文站下游植被覆盖率提高
B.水文站上游修建了水库
C.水文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
D.水文站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降雨停止时间为18:00,而出现洪水(径流量达到满岸流量)时间为22:00,则降雨停止4小时后水文站附近才开始出现洪水,故A项正确。第6题,水文站下游植被增加及引水灌溉对水文站附近水量没有影响,A、C两项错误;水文站上游修建水库能拦蓄部分洪水,使洪峰到来时间推后,从而使洪峰滞延期变长,B项正确;水文站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会使上游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增大,汇水速度加快,使洪峰到来时间提前,从而使洪峰滞延期缩短,D项错误。
答案:5.A 6.B
下图为地球局部海域洋流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7~8 题。
7.图中洋流( )
A.①的流向为自南向北
B.②可能流经南美西海岸
C.③的形成受东北信风影响
D.④可能出现在北大西洋
8.若图示海域位于太平洋,洋流( )
A.①造成途经的澳大利亚大陆沿岸地带气温降低
B.②使南美大陆热带荒漠从东海岸延伸至西海岸
C.③缩短了海轮从东南亚到非洲东部的航行时间
D.④促进了太平洋与大西洋、印度洋的海水交换
解析:第7题,图中洋流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洋流,符合南半球洋流的分布规律。①的流向为自北向南,A错误;②可能流经南美西海岸、澳大利亚西海岸、非洲西海岸,B正确;③的形成受东南信风影响,C错误;④不可能出现在北大西洋,D错误。第8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如果该大洋环流在太平洋,则①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错误;②是秘鲁寒流,受地形的阻挡作用,不会对南美大陆东岸产生影响,B错误;③是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不在东南亚到非洲的航线上,C错误;④是南半球西风漂流,促进了太平洋与大西洋、印度洋的海水交换,D正确。
答案:7.B 8.D
渔获产量的分布实际上代表了渔业资源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渔业常常采用渔场资源重心描述渔场空间位置的变动。读2014年12月-2015年7月大西洋中部某海域(中上层鱼类渔场)产量重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有南赤道暖流流经
B.河流带来营养物质
C.寒流交汇于大洋中
D.盛行上升补偿流
10.每年影响该渔场重心移动的主要风带是( )
A.西风带
B.东南信风带
C.东北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该渔场位于东北信风带,且位于非洲大陆西侧。东北信风将海水吹离海岸,导致深层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增多,鱼的饵料增多,形成渔场,故D项正确。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上升流是渔场形成的原因,而东北信风是冷水上泛的原因,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北信风带随之发生移动,从而导致冷水上泛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渔场位置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答案:9.D 10.C
下图为印度洋某海域上升流(洋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此时印度半岛的盛行风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2.有关甲地洋流成因及海洋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的上升流主要是向岸风影响形成的
B.此时洋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C.该地海洋生物的生产力季节变化大
D.该地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
解析:第11题,读图,根据图中非洲东海岸甲处洋流的方向,判断此时印度洋北部盛行西南季风。甲处洋流是受离岸风影响形成,表层海水被吹走,底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表层洋流呈顺时针方向,说明受西南风吹动形成的,C正确,A、B、D错误。第12题,结合前面分析,甲地的上升流主要是离岸风影响形成的,A错误。此时洋流是寒流,使沿岸地区降温减湿,B错误。该地洋流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季节变化明显,所以海洋生物的生产力季节变化大,C正确。该地为季节性洋流,不是寒暖流交汇处,没有形成大渔场,D错误。
答案:11.C 12.C
13.阅读材料,结合坎儿井示意图,回答问题。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人民在2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创建的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如下图所示,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竖井是开挖在地下的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中,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了调蓄灌溉流量的作用。
(1)坎儿井所在地区最大水量出现在什么季节,理由是什么?
(2)作为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为何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
(3)当地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实际,列举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坎儿井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水量最大,因而最大水量出现在夏季。(2)坎儿井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主要考虑地质结构、地势和气候。地质结构: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地质构造由不透水的基岩和含水砂砾石组成,有利于地下水的存储;地势:利用地势条件,可以让高山冰雪融水顺势自流到蓄水池;气候: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旺盛,地表水损失大,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可以减少蒸发。(3)该地位于内陆地区,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属于陆地内循环。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夏季。 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水量最大,因而最大水量出现在夏季。
(2)地质构造由不透水的基岩和含水砂砾石组成,有利于地下水的存储;充分利用地势特点使水自然流淌,减少工程量;晴天多,光照强烈,蒸发旺盛,地表水损失大。因此,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答出2点即可)
(3)陆地内循环 ①节约用水;②发展农业灌溉技术;③跨流域调水;④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作答)
14.读世界部分海运航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航线①②③都是从________地区出发,运输的货物主要是________。
(2)在夏季,航线②上的船舶经过北印度洋时________(逆/顺)水。
(3)正常年份,________处(填字母)洋流流经的海域渔船云集,渔业资源丰富。但有些年份,因海面水温上升,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大量死亡,渔船稀少,可能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现象。
(4)图中B、C、D、E四处中有著名渔场形成的两处分别是________,简述两渔场成因的差异。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三条航线都是从波斯湾地区出发,而该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和出口产品是石油。(2)根据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和盛行风向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渔业生产的影响。(4)图中B处附近为纽芬兰渔场,E处附近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而形成的,而秘鲁渔场是由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答案:(1)波斯湾 石油 (2)逆 (3)E 厄尔尼诺
(4)B、E E海域渔场由上升补偿流而形成,B海域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而形成的。
课件55张PPT。地理专题五 水体运动水汽输送物质转移更新密度流盛行风日本暖流秘鲁寒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增温增湿降温减湿海雾净化速度请做:专题强化训练 word部分: 点击进入链接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