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比例
第 11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和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2. 掌握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突破方法 (A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根据生活经验推理认识。(B案)通过自学探究、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来突破。
难点 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突破方法 (A案)通过教师引导和动手操作的方法突破。(B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方法来体会其中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 自主探究,操作体验。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B案)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小狗照片,想看看吗?(课件出示照片)太小了?怎么办?平移?放大或缩小?
2. 生活中你见过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的4幅图,使学生借助图片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揭题: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 操作探究,理解放大的意义。
出示问题情境课件。
(1)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内容相同的灰太狼的图片,你认为哪张是图片A(原图)放大后的图形?说说你的理由。
(2)提供数据继续研究,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2. 学生尝试探究。
(1)出示要求:请把教材第60页例4的正方形按2∶1的比放大,把放大后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2)学生试着画一画。
(3)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在画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4)规范思路:先根据原来图形的边长,确定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的边长,画出各边。
(5)2∶1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想法。
(6)练一练:将另外两个图形按2∶1放大,把放大后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7)汇报:展示学生的练习,让学生说说想法。
(8)深化小结: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能发现什么?
3. 操作探究,理解缩小的意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的比缩小,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3)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说说想法。
(4)提问:1∶3是什么意思?
(5)你又发现了什么?
巩固练习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个正方形按3∶1的比放大后,周长和面积都扩大到了原来的3倍。 ( )
(2)把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4倍后,第三条边长度不变。 ( )
(3)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由于各边都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也一定发生了变化。 ( )
2. 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展示练习结果,全班评价。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一个图形按1∶3的比缩小后,图形各边的长度缩小到原来的,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结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运动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在教学中我通过强调“原来的长方形”“变化后的长方形”,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时图形的变化特点。另外,这一课时的内容也着重考查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这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图形,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放大或缩小前后,图形的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这样,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直观图形,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从而比较轻松地认识和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