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比例
第 1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4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 提高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练习课的学习方法,感受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求知欲望,培养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难点 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教师引导,小组交流。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指导练习。
学法 练习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复习回顾
1. 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能说一说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特点吗?
组织学生思考回顾,并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然后教师指名汇报。
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中相互说一说,指名汇报。
指导练习
1. 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1题。
课件出示第1题的图。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出:按一定的比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它的各边也按这样的比放大或缩小了。本题只有D的各边是按2∶1放大了。
2. 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2题。
(1)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组织学生自己选定比例尺画图。
教师用投影仪投影展示较好的作业。
(2)组织学生观察A,B,C三个三角形,集体回答第(1)题和第(2)题。
(三角形B和三角形C可以由三角形A放大后得到,三角形A和三角形C可以由三角形B缩小后得到)
(3)组织学生观察三角形A和三角形B,并思考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变化。
教师提示:假设三角形A的两条直角边都为2,因为三角形B是按4∶1将三角形A放大后得到的,所以三角形B的两条直角边都为8。然后组织学生分别求出三角形A和三角形B的面积,最后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三角形B的面积是三角形A的16倍。
(4)教师:三角形的面积和边长是按相同的比例变化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三角形B和三角形C的面积变化,从而检验刚刚的回答。
3. 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3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解题方法。
4. 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4题。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解答,再共同完成并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并板书解题过程。
5.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一第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提高训练
1.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一第6题。
组织学生读题,引导提问:要求从北京到长沙6小时能到吗,应该先求什么?
(求从北京到长沙的时间)
题目已经告诉我们平均速度一定,那么时间可以怎么求?
(可以根据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列比例式求)
组织学生继续完成习题,教师集中订正并板书解题过程。
2.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一第7题。
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问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使学生明确:速度一定,货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指名板演,其余同学独立练习。
教师点评,订正解题过程。
3.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一第8题。
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问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读题,提问:收割机每小时收割的量和收割时间相关联吗?若相关联,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再思考第(2)题,指名学生汇报第(2)题的解题思路,其余学生可补充,教师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教师可根据每小时收割的量×时间=收割面积(一定),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每小时收割0.5公顷,需要收割多少小时?
然后组织学生解答各自提出的问题,组内相互检查交流。
5.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一第10题。
指名板演,其余同学独立解答,教师点评学生的板演过程,集中讲解。
6.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一第11题。
组织学生读题,引导学生明白小平的姐姐每个月的零花钱是一定的,然后组织学生完成习题,组内相互检验答案,教师巡视。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口述解题过程。其他同学点评,并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7.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一第12题。
组织学生读题,指名板演,教师讲解。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教学反思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构建”。学习完“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后,如果像以前那样,只通过教师讲解教材中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学生显然兴趣不大,所以我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让学生自己确定比例尺的大小,然后作图、计算等,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验证新的知识及规律。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使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与地理等学科的密切联系,也使学生感受到探究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尚且不足的是,整堂课的设计侧重于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和提高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让学生自主提出相关数学问题的部分,我没有通过足够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提出的问题又多又好,这样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