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导学案练习(打包9套)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标版)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导学案练习(打包9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12 19:26:44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则。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1)时间:农业文明以前的远古时期。
(2)人地关系: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3)认识:人与环境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1)时间:农业文明时期。
(2)人地关系: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4)认识: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中国逐渐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
(1)时间: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
(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3)环境问题: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4)认识: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思考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环境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从人类发展需求出发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纲领中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出了偏差,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话,就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概念: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容

(3)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责任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
(3)共同性原则: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奋斗,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思考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经济增长吗?
答案 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因而只能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方面。




探究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材料 人类与环境相处的演变图。


①某一地区气候十分干燥,除了紧靠河岸的地方和泉水涌出的绿洲有人类定居外,其他地方大多人迹罕至,十分荒凉。
②后来人们学会了开凿深井,加上开发自然资源,荒凉的土地有了生机。为了发展生产,人们又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坝,农业由此发达了,原来没有人烟的地方也兴旺起来了。
③继续发展下去,这个地区却因为人口膨胀,河水出现污染,水源严重不足,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居民纷纷外迁。人类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
④这里的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行环境整治,家园又变得美丽了!
1.图中四个时期分别对应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哪个阶段?
答案 ①——史前文明,②——农业文明,③——工业文明,④——后工业文明。
2.图中四个时期的人地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 ①——适应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可持续发展。
3.②时期人地关系平衡协调吗?为什么?
答案 人地关系不协调、不平衡。 农业文明时期,人地之间的对抗性增强,人地关系出现了不协调现象。
4.②与③的环境问题有何不同?
答案 ②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出现在局部地区;③时期的环境问题既有生态破坏,又有环境污染,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5.有位哲学家说道:“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时,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文明结束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 当人类开始砍倒第一棵树时,说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开发自然,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自然资源的数量急剧下降,可再生资源失去了再生能力,但是人类仍然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就消失了,失去了生存环境,人类文明也就消失了。

不同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
时期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人地 关系思想
史前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采集和狩猎,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生态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崇拜自然、敬畏自然
农业文明时期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开始探索人地关系 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 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
现代文明时期 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求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出现了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草原退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全球变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产生于图乙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
①天命决定一切 ②自然主宰人类 ③征服自然 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图甲阶段为农业文明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会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第2题,图乙所示阶段为工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
探究点二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由图分析可持续发展系统由哪些系统组成?这些系统是怎样调控的?
答案 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管理调控。
2.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____________的持续发展,条件是____________的持续发展,目的是____________的持续发展。
答案 生态 经济 社会
3.实行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下列做法符合的原则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____________
②国际合作解决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____________
答案 公平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4.渤海实行“休渔”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为什么?
答案 持续性原则。“休渔”政策有利于保护处在繁殖高峰期的鱼类,保证今后的捕捞数量和质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
(1)内涵

(2)原则
原则 内容和要求
公平性原则 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共同性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和目标,全球要协调一致,共同奋斗




1.图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区分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
“公平性”强调享有的平等,侧重的是“权利”;
“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协调,侧重的是“发展”;
“共同性”强调保护的必然性,侧重的是“义务”。

“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据此回答3~4题。

3.“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持续发展
B.经济持续发展
C.社会持续发展
D.生活持续发展
4.若我们每个人都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只要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就时刻践行着可持续发展,“光盘”行动实际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其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第4题,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都作出了贡献,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1~2题。

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
A.山麓和丘陵地带
B.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2.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
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答案 1.A 2.D
解析 通过对图中各活动中心分布特点的分析,得出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的区域优先考虑水源、食物和安全性;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农业区位较优越的区域,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在工业社会阶段,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对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2017年9月1日,太湖结束了长达7个月的封湖禁渔期,迎来了秋汛开捕的第一天。读“太湖流域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回答3~4题。

3.太湖定期禁渔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4.太湖定期禁渔,可以(  )
A.控制污水入湖,改善湖水质量
B.保证渔业资源持续利用
C.调节太湖的流量,从而减少旱涝灾害
D.让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种植业生产
答案 3.B 4.B
解析 太湖定期禁渔是为了给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保证渔业资源能被长期、稳定地利用,这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与丹麦签署二氧化碳减排贸易协议,丹麦将向中国购买6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是中丹两国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甲烷的收集与利用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削减量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
(1)减排二氧化碳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此项合作最能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
(3)部分发达国家不签署《京都议定书》,不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其原因主要是什么?这部分发达国家的这种做法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 (1)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共同性原则
(2)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可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节能和环保意识。
(3)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 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解析 第(1)题,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此项合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2)题,合作可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并获取资金和技术,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第(3)题,部分国家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但此举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国家造成不良影响,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据此完成1~2题。
1.人类文明的演进顺序是(  )
A.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B.采集和狩猎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C.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前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阶段→采集和狩猎阶段
2.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因为这里具有(  )
①平坦的地形 ②肥沃的土壤 ③便利的河水灌溉 ④适宜的气温 ⑤充足的日照 ⑥较多的农业人口 ⑦较大的城市市场需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⑦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人类文明的演进是由采集和狩猎阶段,到农业社会阶段,再到工业社会阶段,最后到后工业化阶段。第2题,人类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大多在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其形成主要与这些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关。

下图为“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关于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A.E表示废物排放 B.F表示产业活动
C.G表示资源开发 D.H表示产品消费
4.E阶段,如果过度利用或不合理利用会出现一些问题,其违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5.下面有关发展方向的陈述,符合中国特色的节约发展道路要求的是(   )
A.高经济增长 B.发展非清洁生产
C.倡导循环经济 D.减少资源开发
答案 3.B 4.C 5.C
解析 第3题,E为资源开发,F为产业活动,G为产品消费,H为废物排放。第4题,E为资源开发,如果过度利用或不合理利用资源,违背的是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第5题,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都符合中国特色的节约发展道路要求。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7.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8.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答案 6.A 7.B 8.B
解析 第6题,原始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第7题,农业文明时代,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因素占主要地位,故乙代表土地要素。第8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9~10题。


9.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0.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答案 9.A 10.D
解析 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依次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A对。第10题,读图,②阶段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D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是③阶段,A错。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是①阶段,B错。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是④阶段,C错。
随着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不断研究的重大课题。结合对这一课题的认识,完成11~12题。
11.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的是(  )
A.美国对和平组织的呼吁置之不理
B.把污染排放到本国,不危害他国
C.日本政府禁止乱砍滥伐,从别国进口一次性木筷
D.世界各国合作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12.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B.垦殖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重要选择
C.大量开采矿产资源
D.发达国家把重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答案 11.D 12.A
《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13~14题。

13.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①大量消耗资源 ②大量排放污染物 ③科教投入不足 ④人口增长缓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4.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
①社会保障建设 ②经济基础建设 ③农业基础建设 ④生态与环境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3.A 14.B
解析 第13题,由图可看出,我国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120,而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均较低,说明发展的代价是资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第14题,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加强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结合图及四个选项可知应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
15.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可持续发展。
(2)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3)为修复“断指”,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我国为此也做出了重大决策。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 (1)经济 社会 生态
(2)不同意。 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3)D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第(2)题,充分领悟漫画的含义,联系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回答。第(3)题,我国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16.读“中国西北地区某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水窖所集雨水用于________,该园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条件主要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光照不足 B.水源不足
C.技术落后 D.劳动力短缺
(2)依据图中序号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A.饲料加工
B.生产过程废弃物
C.肥料
(3)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体现出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可持续发展。
(4)请对图中农业发展模式作出简单评价。(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灌溉 B
(2)B A C
(3)经济 生态 社会
(4)资源(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业生产环节相互促进(节约利用水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解析 (1)由材料可知,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水窖集雨,用于灌溉,满足农作物的用水需求。(2)①指向沼气池,即农作物的废料,选B;②,通过秸秆的加工,提供给养殖业,选A;而③,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沼渣)提供给农作物作肥料,选C。(3)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循环经济在于满足和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废物的循环利用,排放废物的最小化。


1
(共43张PPT)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则。
XUE XI MU BIAO
学习目标


NEIRONGSUOYIN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互动探究
达标检测



01
自主学习
ZI ZHU XUE XI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1)时间: 以前的远古时期。
(2)人地关系: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 ,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3)认识:人与环境是一种 的关系。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1)时间: 时期。
(2)人地关系: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 ,对抗性 。
(3)环境问题: 。
(4)认识: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 的萌芽;中国逐渐有了保护生物和
等主张。
农业文明

依赖
农业文明
减弱
增强
生态破坏
科学
因地制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
(1)时间:18世纪 革命开始。
(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全面 ,人地矛盾迅速 。
(3)环境问题:资源短缺、全球气候 、 破坏等。
(4)认识: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 。
工业
不协调
激化
变暖
臭氧层
主宰
SI KAO
思考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环境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从人类发展需求出发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纲领中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出了 ,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话,就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 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概念:既要满足 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偏差
可持续发展
当代人
后代人
(2)内容
穷人
限度
后代
国家
(3)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 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经济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 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 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
(3) 原则: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奋斗,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责任
环境
共同性
SI KAO
思考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经济增长吗?
答案 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因而只能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方面。


知识归纳



02
互动探究
HU DONG TAN JIU
探究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探究导引
材料 人类与环境相处的演变图。
①某一地区气候十分干燥,除了紧靠河岸的地方和泉水涌出的绿洲有人类定居外,其他地方大多人迹罕至,十分荒凉。
②后来人们学会了开凿深井,加上开发自然资源,荒凉的土地有了生机。为了发展生产,人们又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坝,农业由此发达了,原来没有人烟的地方也兴旺起来了。
③继续发展下去,这个地区却因为人口膨胀,河水出现污染,水源严重不足,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居民纷纷外迁。人类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
④这里的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行环境整治,家园又变得美丽了!
1.图中四个时期分别对应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哪个阶段?
答案 ①——史前文明,②——农业文明,③——工业文明,④——后工业文明。
2.图中四个时期的人地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 ①——适应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可持续发展。
3.②时期人地关系平衡协调吗?为什么?
答案 人地关系不协调、不平衡。 农业文明时期,人地之间的对抗性增强,人地关系出现了不协调现象。
4.②与③的环境问题有何不同?
答案 ②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出现在局部地区;③时期的环境问题既有生态破坏,又有环境污染,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5.有位哲学家说道:“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时,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文明结束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 当人类开始砍倒第一棵树时,说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开发自然,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自然资源的数量急剧下降,可再生资源失去了再生能力,但是人类仍然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就消失了,失去了生存环境,人类文明也就消失了。


核心归纳
不同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
时期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史前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采集和狩猎,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生态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崇拜自然、敬畏自然
农业文明时期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开始探索人地关系 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 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
现代文明时期 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求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出现了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跟踪训练
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
题主要是
①草原退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全球变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图甲阶段为农业文明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会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
2.产生于图乙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
想有
①天命决定一切 ②自然主宰人类
③征服自然 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
相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图乙所示阶段为工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

探究点二 可持续发展
探究导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由图分析可持续发展系统由哪些系统组成?这些系统是怎样调控的?
答案 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管理调控。
2.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_____的持续发展,条件是_____的持续发展,目的是_____的持续发展。
3.实行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下列做法符合的原则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___________
②国际合作解决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___________
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___________
4.渤海实行“休渔”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为什么?
答案 持续性原则。“休渔”政策有利于保护处在繁殖高峰期的鱼类,保证今后的捕捞数量和质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生态
经济
社会
公平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核心归纳
可持续发展
(1)内涵
(2)原则
原则 内容和要求
公平性原则 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共同性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和目标,全球要协调一致,共同奋斗

方法
技巧
1.图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区分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
“公平性”强调享有的平等,侧重的是“权利”;
“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协调,侧重的是“发展”;
“共同性”强调保护的必然性,侧重的是“义务”。
跟踪训练
“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据此回答3~4题。
3.“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生态持续发展
B.经济持续发展
C.社会持续发展
D.生活持续发展

解析 只要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就时刻践行着可持续发展,“光盘”行动实际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其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4.若我们每个人都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解析 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都作出了贡献,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03
达标检测
DA BIAO JIAN CE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1~2题。
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A.山麓和丘陵地带
B.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1
2
3
4
5

2.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
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解析 通过对图中各活动中心分布特点的分析,得出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的区域优先考虑水源、食物和安全性;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农业区位较优越的区域,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在工业社会阶段,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对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1
2
4
5
3

2017年9月1日,太湖结束了长达7个月的封湖禁渔期,迎来了秋汛开捕的第一天。读“太湖流域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回答3~4题。
3.太湖定期禁渔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1
2
4
5
3

4.太湖定期禁渔,可以
A.控制污水入湖,改善湖水质量
B.保证渔业资源持续利用
C.调节太湖的流量,从而减少旱涝灾害
D.让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种植业生产
解析 太湖定期禁渔是为了给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保证渔业资源能被长期、稳定地利用,这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1
2
4
5
3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与丹麦签署二氧化碳减排贸易协议,丹麦将向中国购买6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是中丹两国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甲烷的收集与利用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削减量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
1
2
4
5
3
(1)减排二氧化碳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此项合作最能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
1
2
4
5
3
解析 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此项合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共同性原则
(2)试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
1
2
4
5
3
答案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可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节能和环保意识。
解析 合作可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并获取资金和技术,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
1
2
4
5
3
(3)部分发达国家不签署《京都议定书》,不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其原因主要是什么?这部分发达国家的这种做法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 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 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解析 部分国家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但此举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国家造成不良影响,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在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方面与传统发展观的不同。2.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采取的措施。3.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自觉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转变观念
传统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 发展就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还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等
资源观 资源是无限的,而且没有价值 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
环境观 自然环境的价值被忽略 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减少废物的排放,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伦理 道德观 只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间的规范和约束;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消费观 鼓励消费,以刺激生产 生产时少投入、多产出,消费时多利用、少排放


二、调整行为
1.政府行为
(1)概念: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2)对环境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往往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市场行为
(1)概念: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2)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3.公众行为
(1)概念: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旅游等方面的行为。
(2)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3)倡议

思考 清洁生产是否有废弃物的产生?
答案 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排出,其基本思想是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控制和治
理,由终端处理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处理,从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
三、加强国际合作
1.目的: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2.原则:保护地球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思考 加强国际合作,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一个原则?
答案 共同性原则。



探究点 转变观念与调整行为

材料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材料二 工厂实行清洁生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下面两幅图表示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和部分“环境标志”。


材料三 可持续发展公众行为调整。

1.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转变观念,养成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答案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2.清洁生产属于哪种社会行为的调整?其主体是什么?清洁生产和传统生产的末端治理有何不同?
答案 市场行为。主体一般是企业。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末端治理则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治理上。
3.为什么要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答案 带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什么?
答案 随着人口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全球看,生活垃圾的数量占整个固体废弃物数量的70%,大大超过了工业废物的数量。
5.为了环保,你觉得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
答案 调整生活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例如:不使用不可分解的饭盒和一次性木筷,减少使用或不使用塑料袋,使用清洁能源,少使用或不使用对人体有害又污染环境的物品,分类回收生活垃圾,拒食野生动物等。

1.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遵循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体现在各个方面:
比较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3)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开采到产品的生产制造,到产品的消费使用,到最后的废弃物处理等整个过程,都是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要求的,是一种把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的环保型生产模式。它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比较项目 传统生产 清洁生产
原料开采方式 高强度开采资源 减量输入资源
生产制造方式 资源利用粗放和一次性 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消费使用 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废弃物处理方式 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 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效益 治污费用增加,效益减少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增加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
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实现综合循环利用(净化环境,保护土地);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不同时空、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
2.调整行为
社会行为 政府行为 市场行为 公众行为
含义 概念 国家的管理行为 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行为 主体 国家及其各级各种组织机构 市场主体,如企业、个人等 公众
行为 举例 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消费、居家休闲、旅游
环境效应 其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往往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活动一般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调整行为 途径 依靠政策、法规、机制保障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调整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举例 落实环保法律;建立环境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境税费征收;计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预防为主,严控污染发展;加强产品环境监督管理;发展环保产业 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清洁生产;科学管理;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统一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考评、奖惩机制 选用环保产品;垃圾分类;减少过度包装,倡导俭朴生活;参加环保活动;普及环保知识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已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回答1~2题。
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尽量选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食品
B.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虫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尽可能选用那些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或无污染的消费品,以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并不是购买带有绿色的物品。第2题,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故②④正确。

图表特征: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可以体现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猪、稻、渔、蔗。沼气池。
单位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沼气池用来制沼气,沼气是清洁能源。
B



(2018·北京市东城区会考模拟)据调查,秸秆还田需要收储、粉碎、运输、填埋等环节,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成本。读“我国东北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
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
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
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2)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  )
A.原料不足 B.冬季寒冷漫长
C.日照不足 D.科技水平较低
(3)与秸秆还田相比,图中秸秆利用最显著的优势是(  )
A.修建沼气池投入资金和技术,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
B.农产品加工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C.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
D.禽畜养殖延长了产业链,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答案 (1)B (2)B (3)D
解析 第(1)题,根据箭头方向,图中①提供给禽畜养殖,是饲料。②由沼气池提供沼气,是燃料。③提供给农田,是肥料。④提供给沼气池,用来生产沼气,是废弃物。第(2)题,沼气生产需要在热量充足的地区,通过发酵产生沼气。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冬季寒冷漫长,废弃物发酵的热量不足。第(3)题,与秸秆还田相比,图中秸秆利用最显著的优势是用作饲料,进行禽畜养殖延长了产业链,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D对。修建沼气池,减少废弃物排放,获得清洁能源,取得了社会、经济、生态多方面效益,A错。农产品加工延长了产业链,不属于秸秆利用的优势,B错。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同样不属于秸秆利用的显著优势,C错。

下图示意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工业化起飞阶段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  )
A.发展观 B.环境观
C.伦理道德观 D.消费观
2.可持续发展要靠公众行为的调整才能实现,下列属于公众应该做的事情的是(  )
A.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
B.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快餐盒、打火机等
C.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
D.绝对不用一次性物品,包括注射器等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工业化起飞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第2题,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和使用一次性物品属于传统的消费观;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注射器必须使用一次性的,不能全面绝对化。
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③果园肥力消耗量大,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 ④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该地沼气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光照B.原料C.市场D.技术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图中农业生产活动能够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①对。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②对。沼渣、沼液肥田,保证果园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③错。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④对。B对,A、C、D错。第4题,该地沼气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农业活动有季节性,沼气生产所需的原料有季节性,B对。光照不是沼气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A错。市场需求、技术没有季节性,C、D错。
5.看下面漫画“五代人的营生”,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说明了什么?
(2)谈谈“我”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答案 (1)上图说明,由于人们的过度索取,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自觉参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各项活动;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解析 漫画“五代人的营生”中,太祖卖野菜、太爷卖木材、爷爷卖菜墩、爸爸卖根雕,轮到“我”时就没东西卖了。这说明,由于人们的过度索取,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自觉参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各项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由于往年枯干的芦苇容易引发火患且消耗养分,宁夏沙湖景区多采用放火烧的方式来清除。今年景区摈弃了以往火烧的做法,组织400余人对15000亩芦苇进行人工或简单的机械收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沙湖景区15000亩芦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A.增加景区经济收入
B.防治景区沙漠化
C.美化景区环境
D.净化空气、改变景区气候
2.沙湖景区对芦苇进行收割的季节是(  )
A.初春 B.初夏
C.初秋 D.初冬
3.相对往年,沙湖景区今年对芦苇的处理方式,将(  )
A.增加土壤肥力
B.杜绝废弃物排放
C.减轻大气污染
D.不利于来年芦苇生长
答案 1.C 2.D 3.C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芦苇主要分布在景区,景区内植被的主要作用在于美化环境,而并非为了增加经济收入,C正确,A错误;芦苇属于湿地植被,具有净化空气、改变景区气候的作用,但不是主要价值,D错误;芦苇生长在湿地内,湿地内不存在沙漠化现象,B错误。故答案选C项。第2题,由材料可知,芦苇干枯的季节适宜进行收割,结合芦苇的生长周期可知,初冬芦苇停止生长,处于干枯状态,适宜进行收割。故答案选D。第3题,该景区摈弃了以往火烧的做法,对芦苇进行收割,对芦苇进行循环利用,这样可以减少火烧芦苇带来的大量烟尘,从而减轻大气环境污染。故答案选C项。

读“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4~5题。

4.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
A.饲料厂 B.油菜地
C.养鱼场 D.酒精厂
5.该循环经济(  )
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D.产业之间不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油菜地,因为围绕油菜地发展了养殖业、工业,充分利用了资源。第5题,各种类型的工农业生产都会产生污染,不可能是污染物零排放;该地企业彼此间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该区域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此回答6~7题。
6.当前,纸包装逐渐取代传统塑料包装的原因是(  )
A.纸包装比塑料包装便宜
B.纸包装比塑料包装美观
C.纸包装易被微生物分解
D.纸包装比塑料包装耐用
7.近年来,我国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的主要原因是(  )
A.降低汽油成本
B.节约铅金属
C.减轻铅对大气的污染
D.含铅汽油燃烧值低
答案 6.C 7.C
解析 第6题,纸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使用纸包装有利于环境保护。第7题,含铅汽油虽然成本低、价格低,但对大气污染严重。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据此回答下题。
8.在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人类应该(  )
①积极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②转变观念,大力开发极地资源 ③调整生产行为,发展循环经济 ④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蓝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C
解析 消费需要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极地生态脆弱,需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行为。

下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图中X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Ⅰ~Ⅳ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强度四种关系模式。据此回答9~10题。

9.对Ⅰ~Ⅳ所示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
B.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
C.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
D.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
10.图中所示模式与目前我国状况相符的是(  )
A.ⅠB.ⅡC.ⅢD.Ⅳ
答案 9.A 10.D
解析 

“天府”是古代人民对于生活幸福、和谐之地的美称。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综合多项指标,评出我国十大“新天府”——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评价指标,你认为比较科学的是(  )
①高度繁忙的经济活动 ②保持原始状态的地理面貌 ③较高的收入水平 ④良好的环境质量 ⑤安定舒适的生活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
12.苏北平原入选十大“新天府”的原因是(  )
①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 ②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产量 ③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 ④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产力  ⑤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答案 11.D 12.D
解析 第11题,生活幸福、和谐既需要较高的收入水平来保证物质基础,又需要生活舒适、环境清洁优美;高度繁忙的经济活动会增加工作压力,降低幸福指数;原始状态的地理面貌并不适合现代人的生存。第12题,苏北平原入选十大“新天府”是人类合理利用自然及改善环境的结果。大量使用化肥、开采地下水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
读“稻田养蟹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养蟹可以(  )
①减少耕地使用面积 ②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③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 ④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下列地区中,适宜推广稻田养蟹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黄土高原
C.大兴安岭山区 D.吐鲁番盆地
答案 13.D 14.A
解析 第13题,稻田养蟹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形成了良性的生态系统:蟹的粪便成为肥料、害虫成为蟹的饵料,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增加了土地的产出效率。第14题,稻田养蟹适宜在降水充足、河网稠密的地区。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末,中国有6.2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主要靠传统的生物质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民生活用能短缺现象依然比较普遍,能源缺乏成为这些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
材料二 下图是世界部分国家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

材料三 交通工具尤其是近几年私人汽车的大量增加,使我国石油消费量大增。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超过245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
(1)材料一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主要靠传统的生物质资源”,它带来的后果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与世界部分国家相比,我国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__________,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3)读材料三,鼓励私人购买汽车,能促进相关产业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除加剧石油短缺和交通拥堵外,还能产生____________问题,说出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答案 (1)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破坏。
(2)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 提高利用率(通过提高节能技术、加强管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或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量);调整产业结构(或缩减能耗高的产业比重,鼓励发展能耗低的产业);制定相关法律,培养人们的节能意识。
(3)环境污染 使用清洁能源;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实行公交优先;街道两侧广种花草树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通过改进燃油技术、加装尾气净化装置、鼓励使用小排量汽车或使用无铅汽油)等。
解析 第(1)题,直接使用秸秆作燃料,燃烧效率低,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还会导致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第(3)题,汽车使用量的增加,不仅加剧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还会加重环境污染。解决这一问题,应鼓励使用新能源、合理规划交通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植树种草等。

16.读材料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80年代的广西恭城县,农民依靠木柴作为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得恭城“多山少林”特殊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县委、县政府果断鼓励发展“猪—沼气—果”三位一体农业生产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现在恭城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示范县。目前正逐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

(1)恭城“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其生态模式的核心是________。
(2)简述“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
(3)影响当地水果种植的主要社会因素有哪些?当地为什么要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答案 (1)果树种植业 沼气
(2)恭城农业生产模式围绕果树种植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解决了燃料、饲料、肥料三者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
(3)市场、科技、劳动力、交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及时把握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产品品质,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节约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
解析 第(1)题,由材料、题图可知,“多山少林”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猪—沼气—果”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是果树种植业,核心是解决燃料问题的沼气,因为只有解决了燃
料问题,才能减少农民大量砍伐森林。第(2)题,三位一体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分析。第(3)题,影响当地水果种植的主要社会因素可联系农业区位的社会因素从市场、科技、劳动力、交通等方面回答;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适应市场变化、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1
(共46张PPT)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通过对比的方法,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在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方面与传统发展观的不同。
2.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3.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自觉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XUE XI MU BIAO
学习目标


NEIRONGSUOYIN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互动探究
达标检测
专项提能5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01
自主学习
ZI ZHU XUE XI
一、转变观念
? 传统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 发展就是_________ 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还包括_________
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等
_______ 资源是无限的,而且没有价值 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
环境观 的价值被忽略 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减少废物的排放,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
资源观
自然环境
伦理
道德观 只是 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间的规范和约束;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 的关系
消费观 鼓励消费,以刺激生产 生产时 ,消费时多利用、少排放
人与人
和谐与平衡
少投入、多产出
二、调整行为
1.政府行为
(1)概念: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 、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2)对环境的影响:政府的 ,尤其是涉及 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往往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市场行为
(1)概念: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2)全面推进 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政策
政策和规划行为
资源
清洁
3.公众行为
(1)概念: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旅游等方面的行为。
(2)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人们 的提高, 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消费水平
公众行为
(3)倡议
资源
回收利用
SI KAO
思考
清洁生产是否有废弃物的产生?
答案 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排出,其基本思想是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控制和治理,由终端处理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处理,从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
三、加强国际合作
1.目的: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2.原则:保护地球遵循“ ”责任原则。
共同的但有区别的
SI KAO
思考
加强国际合作,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一个原则?
答案 共同性原则。


知识归纳



02
互动探究
HU DONG TAN JIU
探究点 转变观念与调整行为
探究导引
材料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材料二 工厂实行清洁生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下面两幅图表示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和部分“环境标志”。
材料三 可持续发展公众行为调整。
1.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转变观念,养成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答案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2.清洁生产属于哪种社会行为的调整?其主体是什么?清洁生产和传统生产的末端治理有何不同?
答案 市场行为。主体一般是企业。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末端治理则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治理上。
3.为什么要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答案 带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什么?
答案 随着人口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全球看,生活垃圾的数量占整个固体废弃物数量的70%,大大超过了工业废物的数量。
5.为了环保,你觉得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
答案 调整生活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例如:不使用不可分解的饭盒和一次性木筷,减少使用或不使用塑料袋,使用清洁能源,少使用或不使用对人体有害又污染环境的物品,分类回收生活垃圾,拒食野生动物等。


核心归纳
1.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遵循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体现在各个方面:
比较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3)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开采到产品的生产制造,到产品的消费使用,到最后的废弃物处理等整个过程,都是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要求的,是一种把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的环保型生产模式。它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比较项目 传统生产 清洁生产
原料开采方式 高强度开采资源 减量输入资源
生产制造方式 资源利用粗放和一次性 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消费使用 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废弃物处理方式 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 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效益 治污费用增加,效益减少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增加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
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实现综合循环利用(净化环境,保护土地);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不同时空、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
2.调整行为
社会行为 政府行为 市场行为 公众行为
含义 概念 国家的管理行为 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行为
主体 国家及其各级各种组织机构 市场主体,如企业、个人等 公众
行为
举例 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消费、居家休闲、旅游
环境效应 其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往往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活动一般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为 途径 依靠政策、法规、机制
保障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调整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举例 落实环保法律;建立环境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境税费征收;计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预防为主,严控污染发展;加强产品环境监督管理;发展环保产业 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清洁生产;科学管理;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统一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考评、奖惩机制 选用环保产品;垃圾分类;减少过度包装,倡导俭朴生活;参加环保活动;普及环保知识
跟踪训练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已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回答1~2题。
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尽量选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食品
B.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解析 “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尽可能选用那些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或无污染的消费品,以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并不是购买带有绿色的物品。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虫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故②④正确。





03
专项提能5——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ZHUAN XIANG TI NENG 5 XUN HUAN JING JI GUAN LIAN TU DE PAN DU
图表特征: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可以体现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
典型例题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析题过程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猪、稻、渔、蔗。沼气池。

单位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沼气池用来制沼气,沼气是清洁能源。

B
(2018·北京市东城区会考模拟)据调查,秸秆还田需要收储、粉碎、运输、填埋等环节,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成本。读“我国东北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
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
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
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读图训练

解析 根据箭头方向,图中①提供给禽畜养殖,是饲料。②由沼气池提供沼气,是燃料。③提供给农田,是肥料。④提供给沼气池,用来生产沼气,是废弃物。
(2)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
A.原料不足
B.冬季寒冷漫长
C.日照不足
D.科技水平较低

解析 沼气生产需要在热量充足的地区,通过发酵产生沼气。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冬季寒冷漫长,废弃物发酵的热量不足。
(3)与秸秆还田相比,图中秸秆利用
最显著的优势是
A.修建沼气池投入资金和技术,降
 低了农业生产效益
B.农产品加工延长了产业链,增加
 了农民的负担
C.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
D.禽畜养殖延长了产业链,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解析 与秸秆还田相比,图中秸秆利用最显著的优势是用作饲料,进行禽畜养殖延长了产业链,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D对。
修建沼气池,减少废弃物排放,获得清洁能源,取得了社会、经济、生态多方面效益,A错。
农产品加工延长了产业链,不属于秸秆利用的优势,B错。
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同样不属于秸秆利用的显著优势,C错。



04
达标检测
DA BIAO JIAN CE
下图示意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工业化起飞阶段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是
A.发展观
B.环境观
C.伦理道德观
D.消费观
解析 工业化起飞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1
2
3
4
5

2.可持续发展要靠公众行为的调整才能实现,下列属于公众应该做的事情的是
A.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
B.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快餐盒、打火机等
C.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
D.绝对不用一次性物品,包括注射器等
解析 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和使用一次性物品属于传统的消费观;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注射器必须使用一次性的,不能全面绝对化。
1
2
3
4

5
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读图回答3~4题。
1
2
3
4
5
3.下列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③果园肥力消耗量大,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 ④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解析 图中农业生产活动能够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①对。
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②对。
沼渣、沼液肥田,保证果园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③错。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④对。B对,A、C、D错。
1
2
3
4
5
4.该地沼气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原料 C.市场 D.技术
1
2
3
4

5
解析 该地沼气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农业活动有季节性,沼气生产所需的原料有季节性,B对。
光照不是沼气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A错。
市场需求、技术没有季节性,C、D错。
1
2
3
4
5
5.看下面漫画“五代人的营生”,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1)上图说明了什么?
答案 上图说明,由于人们的过度索取,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谈谈“我”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1
2
3
4
解析 漫画“五代人的营生”中,太祖卖野菜、太爷卖木材、爷爷卖菜墩、爸爸卖根雕,轮到“我”时就没东西卖了。这说明,由于人们的过度索取,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自觉参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各项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答案 “我”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自觉参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各项活动;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5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根据相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结合实例,分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暖
1.表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0.3~0.6℃。
2.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3.影响

思考 全球变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案 不正确。全球变暖会对大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也会给部分地区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如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二、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的作用
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免受紫外线杀伤,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破坏现状
(1)地球臭氧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空洞。
3.危害
(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影响人类的健康,使白内障、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1.大气污染
(1)污染源: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
(2)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烟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
2.酸雨
(1)定义:pH值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而成。
(3)危害
(4)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思考 为什么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酸雨特别严重?
答案 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大;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性物质缺少足够的中和;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




探究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

材料一 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米。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材料一图中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呈上升趋势。 原因:一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二是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
2.材料一图中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何关联性?为什么?
答案 呈波动上升趋势。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二氧化碳增多,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3.材料二中,造成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
4.材料二中,冰川快速融化造成的后果有哪些?
答案 一方面会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及沿岸低地和沿岸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
5.图示全球气温变化对海平面有什么影响,原因是什么?
答案 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原因是海水受热膨胀,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
6.为此,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上述现象的发生?
答案 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
现状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
原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危害 ①生态系统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低地、沿海城市、岛国将被淹没,造成土地盐渍化,风暴潮作用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等;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措施 加强立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好热带雨林;发展二氧化碳固定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等



下图示意受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影响较大的地区。读图回答1~3题。

1.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2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
3.下列人类行动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   )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B.加强台风监测预报预警
C.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
D.加强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
答案 1.A 2.B 3.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发生“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故该“环境变迁”最可能的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第2题,全球变暖是导致该“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第3题,解决全球变暖一方面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应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探究点二 大气污染与酸雨

下图是“湖南2016年度城市降水酸雨频率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湖南省丘陵地区土壤的酸碱性是怎样的?据图说出湖南省酸雨的特点及主要污染物。
答案 土壤呈酸性。 特点:全省酸雨污染严重,分布范围广、酸雨频率高。 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2.酸雨给湖南省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答案 危害:酸雨能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还能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3.请你为湖南省防治酸雨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 洗涤加工原煤,减少硫含量;开发使用低硫煤和天然气,使用新能源;改进燃烧技术,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安装脱硫装置;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公众参与,群策群防。

酸雨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H2SO4、HNO3和HCl,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污染物来源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释放出的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 固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工业污染源: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移动污染源 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酸雨 类别 硫酸型酸雨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酸雨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对环境的影响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酸雨的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洲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拓展提升] 我国的酸雨
(1)严重地区:长江以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地区。
(2)类型:(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3)原因:①长江以南有色冶金业发达,燃烧高硫煤。
②江南为酸性土壤,大气中灰尘呈酸性,不能中和大气和雨水的酸性物质。
③多丘陵、山地,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4)防治措施: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

读“我国酸雨分布图”,完成4~6题。

4.下列省市处于重酸雨区的是(   )
A.贵阳、河南 B.山东、河南
C.上海、重庆 D.上海、山东
5.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雨水pH值小于4.5的地区为酸雨区
B.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硝酸型酸雨
C.酸雨会使水、土壤酸化,危害生物,腐蚀建筑物,并危害人体健康
D.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减少二氧化碳和氧化氮的排放
6.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区的原因主要有(   )
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④气温高,不利于空
气对流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4.C 5.C 6.A
解析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硫氧化物所致。我国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消耗的化石燃料多,排放的酸性气体多,当地多谷地,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而且降水多,酸雨影响比较严重。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系统却至关重要。据此回答1~2题。
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层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第2题,近年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上空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层空洞”。
像粮食、石油等商品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250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权在我国4省3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2000万美元。专家评估,这一举措是“用最小的代价减少最多的污染物”的有益探索。据此回答3~4题。
3.在上述4省3市中,目前处在重酸雨区的是(  )
A.山东、河南 B.江苏、山东
C.江苏、天津 D.上海、柳州
4.所谓的“排放交易机制”是指在政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物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这种做法可以使(  )
A.当地的环境质量保持不变
B.当地的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C.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D.排放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效益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我国酸雨多出现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部分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目前上海、柳州处于我国重酸雨区,D正确。第4题,由材料“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限定”,可使当地的环境趋于好转;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少,可出售排放指标获得更大的效益,C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气象局发布报告称,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4℃。
材料二 可怕的全球变暖。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3)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4)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 (1)①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2)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加剧干旱地区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4)意义: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等。可采取的措施: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解析 第(1)题,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第(2)题,从图中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第(3)题,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高纬地区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低纬地区蒸发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业减产。
第(4)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措施主要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读“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1~2题。
温室 气体 浓度(mg/m3) 年增长 率(%) 生存 期(年) 温室效 应强度 (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烃 0 0.00085 2.2 50~102 3400~ 150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29 0.00031 0.25 120 270 6



1.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最大,主要原因是(  )
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2.下列有利于我国减少CO2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  )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砍伐森林,积极植树造林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因此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第2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会产生大量CO2气体,因此,从源头控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量。
读下图,回答3~5题。

3.据图分析,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大洲是(  )
A.亚洲 B.北美洲
C.欧洲 D.南美洲
4.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会使全球气温显著升高。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是(  )
A.陆地蒸发加剧,干旱地区面积必然扩大
B.海水蒸发量加大,使全球海平面下降
C.两极冰雪大量融化及海水膨胀,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D.气压梯度力减小,大气环流减弱
5.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
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③ D.②③
答案 3.B 4.C 5.D
解析 第3题,由图知,CO2排放量美国最多,且北美洲人口较少,故人均CO2排放量最多的是北美洲。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第5题,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不应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应当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还可以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的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测得的数据要大12%。据此完成6~8题。
6.数据表明(  )
A.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
B.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
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
D.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
7.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  )
A.土壤酸性增强,文物古迹受腐蚀
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
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
8.下列采取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降低紫外线对人类伤害的是(  )
①外出时,使用防紫外线的伞 ②推广使用新型制冷系统和无氟制冷剂 ③生活中少使用喷雾剂 ④涂抹防晒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6.B 7.C 8.B
解析 人类大量使用含氟制冷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明显升高,影响人类健康。氟氯烃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冷设备、化工产品中,如空调、冰箱、发胶、喷雾剂等。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是减轻臭氧层破坏、降低紫外线伤害的根本措施。

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全国3个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贵阳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从10年前发展循环经济,到5年前决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到2013年底,这座曾经的“酸雨之城”,因生态良好、气候宜人,而被人们誉为“爽爽的贵阳”。据此回答9~10题。
9.贵阳曾是全国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自然原因最主要的是(  )
A.地势低洼,气流不畅
B.全年雨日较多
C.红壤广布,酸性较强
D.以重工业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10.酸雨及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共同危害有(  )
A.对建筑物都有腐蚀作用
B.都使土壤、河湖水酸化
C.都会危及人类健康,危及生态系统
D.都会使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酸雨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即降雨天气和空气中存在较多的酸性气体。贵阳多酸雨与其全年多雨的天气密切相关,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多雨,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也出现多雨天气,有“天无三日晴”之说。故主要自然原因是全年雨日较多。第10题,酸雨、臭氧层破坏都会危害人类健康、危及生态系统。A、B两项主要是酸雨的危害,D项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造成的。
每年的9月16日是“国际臭氧层保护日”。“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你自己,保护臭氧层”“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星球”“健康的大气环境,我们期待的未来”……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下图为“南极上空臭氧总量变化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有关臭氧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硫、氮氧化物,导致臭氧层空洞出现
B.臭氧层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易被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办法是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12.当南极臭氧含量最低值出现时(  )
A.黄河可能出现凌汛
B.华北平原的冬小麦返青
C.冰岛昼长逐步变长
D.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开始由逆时针转为顺时针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释放大量氟氯烃化合物,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第12题,南极臭氧含量最低值出现时间为11月份,11月份为秋末冬初,黄河有可能出现凌汛。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怕的全球变暖。

材料二 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
(2)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______面积最小。一般情况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分布的海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为什么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
答案 (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
(2)夏季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3)西北航道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最短海上运输航线,经济价值非常高。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提取信息即可。第(2)题,结合影响海冰形成的温度条件加以分析。第(3)题,西北航线可缩短航程,节省时间、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两地出现严重的酸雨污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地区的酸雨污染向东北方向扩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我国南方C地酸雨污染比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为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北美和西欧地区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大量燃烧煤和石油,向大气中排放大量含硫污染物(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与水汽结合形成酸雨
(2)受西南风的吹送
(3)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湿度大,多云雾,容易形成酸雨;且土壤呈酸性,无法中和酸雨
解析 图中A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B地位于欧洲西部工业区,两地经济发达,消耗的矿物燃料较多,排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西欧位于北半球西风带,受盛行西风(西南风)影响,酸雨向东北方向扩展。我国酸雨污染南方比北方大主要可从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考虑。


1
(共46张PPT)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根据相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结合实例,分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XUE XI MU BIAO
学习目标


NEIRONGSUOYIN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互动探究
达标检测



01
自主学习
ZI ZHU XUE XI
一、全球气候变暖
1.表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 ℃。
2.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 (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
等温室气体。
0.3~0.6
矿物燃料
二氧化碳
3.影响
海水受热膨胀
盐渍化
SI KAO
思考
全球变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案 不正确。全球变暖会对大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也会给部分地区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如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二、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的作用
吸收 %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免受紫外线杀伤,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破坏现状
(1)地球臭氧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 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空洞。
3.危害
(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影响人类的健康,使白内障、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 。
99
南极
增强
生长繁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1.大气污染
(1)污染源: 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
(2)主要污染物: 、烟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
2.酸雨
(1)定义:pH值小于 的降水。
(2)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 ,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而成。
燃煤
硫氧化物
5.6
硫酸
(3)危害
毁坏森林,使湖水_____
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
使土壤 ,造成农作物减产

(4)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我国 地区。
酸化
酸化
长江以南
SI KAO
思考
为什么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酸雨特别严重?
答案 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大;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性物质缺少足够的中和;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


知识归纳



02
互动探究
HU DONG TAN JIU
探究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
探究导引
材料一 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米。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材料一图中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呈上升趋势。 原因:一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二是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
2.材料一图中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何关联性?为什么?
答案 呈波动上升趋势。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二氧化碳增多,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3.材料二中,造成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
4.材料二中,冰川快速融化造成的后果有哪些?
答案 一方面会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及沿岸低地和沿岸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
5.图示全球气温变化对海平面有什么影响,原因是什么?
答案 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原因是海水受热膨胀,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
6.为此,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上述现象的发生?
答案 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核心归纳
全球气候变暖
现状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 ℃
原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危害 ①生态系统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低地、沿海城市、岛国将被淹没,造成土地盐渍化,风暴潮作用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等;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措施 加强立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好热带雨林;发展二氧化碳固定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等
跟踪训练
下图示意受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影响较大的地区。读图回答1~3题。
1.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解析 结合图中发生“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故该“环境变迁”最可能的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2.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
原因是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
解析 全球变暖是导致该“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

3.下列人类行动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B.加强台风监测预报预警
C.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
 比重
D.加强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
解析 解决全球变暖一方面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应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探究点二 大气污染与酸雨
探究导引
下图是“湖南2016年度城市降水酸雨频率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湖南省丘陵地区土壤的酸碱性是怎样的?据图说出湖南省酸雨的特点及主要污染物。
答案 土壤呈酸性。 特点:全省酸雨污染严重,分布范围广、酸雨频率高。 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2.酸雨给湖南省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答案 危害:酸雨能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还能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3.请你为湖南省防治酸雨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 洗涤加工原煤,减少硫含量;开发使用低硫煤和天然气,使用新能源;改进燃烧技术,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安装脱硫装置;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公众参与,群策群防。


核心归纳
酸雨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H2SO4、HNO3和HCl,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源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释放出的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 固定
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工业污染源: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移动
污染源 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酸雨
类别 硫酸型
酸雨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
酸雨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对环境的影响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酸雨的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洲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拓展提升] 我国的酸雨
(1)严重地区:长江以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地区。
(2)类型:(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3)原因:①长江以南有色冶金业发达,燃烧高硫煤。
②江南为酸性土壤,大气中灰尘呈酸性,不能中和大气和雨水的酸性物质。
③多丘陵、山地,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4)防治措施: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
跟踪训练
读“我国酸雨分布图”,完成4~6题。
4.下列省市处于重酸雨区的是
A.贵阳、河南
B.山东、河南
C.上海、重庆
D.上海、山东

5.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雨水pH值小于4.5的地区为酸雨区
B.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硝酸型酸雨
C.酸雨会使水、土壤酸化,危害生物,
 腐蚀建筑物,并危害人体健康
D.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减少二氧化碳
 和氧化氮的排放

6.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区的原因主要有
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④气温高,不利于空
气对流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硫氧化物所致。我国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消耗的化石燃料多,排放的酸性气体多,当地多谷地,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而且降水多,酸雨影响比较严重。




03
达标检测
DA BIAO JIAN CE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系统却至关重要。据此回答1~2题。
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1
2
3
4
5

解析 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层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解析 近年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上空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层空洞”。
1
2
4
5
3

像粮食、石油等商品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250 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权在我国4省3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2 000万美元。专家评估,这一举措是“用最小的代价减少最多的污染物”的有益探索。据此回答3~4题。
3.在上述4省3市中,目前处在重酸雨区的是
A.山东、河南 B.江苏、山东
C.江苏、天津 D.上海、柳州
1
2
4
5
3
解析 我国酸雨多出现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部分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目前上海、柳州处于我国重酸雨区,D正确。

4.所谓的“排放交易机制”是指在政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物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这种做法可以使
A.当地的环境质量保持不变
B.当地的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C.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D.排放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效益
解析 由材料“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限定”,可使当地的环境趋于好转;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少,可出售排放指标获得更大的效益,C正确。
1
2
4
5
3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气象局发布报告称,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4 ℃。
1
2
4
5
3
材料二 可怕的全球变暖。
1
2
4
5
3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2
4
5
3
答案 ①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解析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1
2
4
5
3
答案 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解析 从图中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3)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1
2
4
5
3
答案 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加剧干旱地区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解析 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高纬地区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低纬地区蒸发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业减产。
1
2
4
5
3
(4)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 意义: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等。可采取的措施: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解析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措施主要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章末检测试卷(四)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据此回答1~3题。
1.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能有(  )
①冰川退缩 ②冻土融化 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 ④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大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B.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湿润
C.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D.从全球看,利大于弊
3.全球变暖对于工业的影响表现为(  )
A.高纬度地区能源消耗增加
B.低纬度地区能源消耗减少
C.各种能源、电力的生产都会受到制约
D.煤炭工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答案 1.C 2.A 3.D
解析 第1题,气候变暖可导致冰川退缩,冻土融化。第2题,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第3题,煤碳工业的发展释放大量CO2,所以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13年5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郑州段,有万只崖沙燕在此筑巢育雏,为了保护这些崖沙燕,工程暂时停工,“停工护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据此回答4~5题。
4.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华北平原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剧 B.水生生物疯长
C.洪涝加剧 D.水土流失加剧
5.“停工护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引水工程建成后,如果水资源利用不当,易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加剧华北地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第5题,“停工护燕”保护了崖沙燕的生存权,体现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两诗句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完成6~7题。
6.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天命决定一切 B.人类主宰自然
C.人定胜天 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7.该思想形成于(   )
A.农业文明时期 B.工业文明时期
C.史前文明时期 D.后工业文明时期
答案 6.A 7.C
解析 诗句体现的思想是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于史前文明时期。
分析“北京空气质量日报表”,回答8~10题。
观测日期 北京市各项污染物污染指数
SO2 CO O3 NO2 可吸入颗粒物
2月16日 111 77 20 99 138
3月2日 61 32 19 39 105
3月16日 32 19 31 22 500
4月2日 56 32 49 79 260
4月15日 18 21 32 40 324
5月2日 37 25 51 44 76


8.以下与酸雨形成有关的污染物是(  )
A.臭氧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9.这一时期,北京大气首要污染物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是(  )
①冬季燃煤取暖 ②汽车尾气排放 ③北京春季干旱 ④冷锋活动频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为降低以上首要污染物,北京应采取的措施是(  )
A.限制使用私人汽车
B.控制城市发展速度
C.减少城市人口数
D.大力开展绿化工程
答案 8.B 9.B 10.D
解析 第8题,酸雨的形成与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有关。第9题,从表格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内可吸入颗粒物的数值最大,再结合表格中的时间,可以判断可吸入颗粒物多的原因:春季我国的北方地区干旱且多大风,粉尘物质容易被风吹起。第10题,加强绿化,减少裸地,有利于减少空气中的粉尘。
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微藻能源技术使微藻有望成为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之一。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地点,最适合建“微藻油田”的是(  )
A.海边 B.城市
C.有水的盐碱地 D.农区
12.发展微藻能源产业(  )
A.可避免二氧化碳的排放
B.不利于环境保护
C.有利于鱼类生长和繁殖
D.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状况
答案 11.A 12.D
解析 第11题,微藻属于水生生物,故建“微藻油田”需要靠近水域环境。第12题,发展微藻能源产业有利于发展生物柴油,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状况。
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箭头表示环境反馈作用的是(  )
A.ⅠB.ⅡC.ⅢD.Ⅳ
14.图中数字代表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具有提供无限的物质能量,容纳废弃物的能力
B.如果人类向环境过度排放废弃物,将引发环境问题
C.如果过度索取物质能量,那么环境的反馈作用将不利于人类的生存
D.人类依赖并改造着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答案 13.C 14.D 15.A
解析 第13题,环境的反馈作用是环境直接指向人类社会的箭头,是人类生产、生活向自然界排出废弃物后,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14题,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的箭头是由自然环境向外的两个箭头。第15题,环境供应资源和净化废弃物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向环境过度索取物质和能量,过度排放废弃物,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下图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读图完成16~18题。

16.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17.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
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18.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  )
A.晋南 B.粤北
C.冀东 D.闽西
答案 16.C 17.B 18.C
解析 第16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产业链中a、b、c代表的企业类型,从产业链中a企业与建材厂的关系知建材厂既利用了a企业的物质、能量,又利用了其副产品或废弃物,可推断a企业是电厂,建材厂利用电厂的电能及废渣。b企业是盐场,利用太阳辐射晒盐,其中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也可以被盐场利用。c企业是化工厂,利用电厂的电能及盐场废弃的浓盐水。第17题,通过上题判断,发电厂的废水被海水淡化站利用,废渣被建材厂利用,但废气没有被有效利用;图中制盐的副产品被化工厂利用;从图示可知建材厂没有利用盐场的废弃物;化工厂的废弃物排放到生态链之外,没有得到利用。第18题,选项中只有冀东临海,有条件建设海水淡化站、盐场等。
读“比利时链式循环绿色清洁能源项目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关于该项目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依靠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发展 ②提高马铃薯产品附加值 ③上一个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环节的生产原料 ④彻底消除了污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广大的农村地区借鉴该项目的经验,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等原料发展清洁能源,下列地区与实际最符合的是(  )
A.在吉林,以丰富的玉米秸秆为原料结合养殖业发展沼气条件最为优越
B.在新疆、内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该类项目是解决农村能源不足的唯一出路
C.在山东,利用丰富的稻草为原料结合农产品加工发展类似项目
D.在广西,利用以养猪为重点的养殖业和以水果为龙头的种植业大力发展类似项目
答案 19.B 20.D
解析 第19题,根据图中内容可判断出该项目是依靠当地丰富的马铃薯资源发展起来的;在该项目中马铃薯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加工,提高了马铃薯的附加值;在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环节的生产原料,大大减轻了环境污染,但不能彻底消除污染,故选B。第20题,吉林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因而发展沼气条件并不优越;在新疆、内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秸秆并不丰富;山东水稻种植面积很小,因而稻草原料不丰富;广西热量条件好,可利用以养猪为重点的养殖业和以水果为龙头的种植业产生的原料发展清洁能源。故选D。
二、综合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计划。该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
材料二 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与CO2排放比重比较图。

(1)材料一中“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所指出的内容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
(2)分析发达国家在减排中要承担更多责任的原因。
(3)公众参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做才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答案 (1)共同性
(2)发达国家人均CO2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历史上累计CO2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节约用水、用电。(其他回答合理即可)
解析 第(1)题,“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发达国家排放的CO2比重较大。第(3)题,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来回答,合理即可。
22.读“环境问题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序号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a.臭氧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 (1)a c b 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合作。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空洞的形成是氟氯烃过量排放所致;全球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增强;酸雨是酸性气体(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与水汽结合形成的;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森林导致的。第(2)题,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第(3)题,对症下药,针对上题的成因分析进行回答。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2017年6月5日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宣传主题为“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材料二 目前煤炭仍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针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地区某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了如下产业链。

(1)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中,分别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材料二中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案 (1)我国煤炭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
(2)开采中——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 措施: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洁净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
(3)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 第(1)题,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因此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仍然以煤炭为主。第(2)题,煤炭开采中的问题——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煤炭使用中的问题——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对策: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洁净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第(3)题,从图中可知: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可以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等。
24.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资源战略、环境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GDP”的重要举措。读“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1)酒精厂属于_______指向型产业,该厂产生的废弃物会造成______________(全球环境问题),该酒精厂生产过程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应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结合上图,简述实现“绿色GDP”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案 (1)原料 全球气候变暖 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水平,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搞好环境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增长。
(3)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实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酒精厂的产业类型;酒精厂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该厂注重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行清洁生产。第(2)题,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多角度分析。第(3)题,实现“绿色GDP”可以从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达标排放等方面阐述。


1
章末总结



教材P80 探索
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人类极大的忧虑和不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卡斯特罗说:“有一个重要的物种正在灭亡,那就是人类!”
教材P85 思考(上)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水环境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等。
教材P85 思考(下)
毛乌素沙地地处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本身已很脆弱,加上大规模地垦荒和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大片草场退化成沙地。
教材P86 复习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等,它们影响范围广、规模大、危害深。这三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可归纳如下表:
主要问题 成因
全球气候变暖 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毁林尤其是亚马孙雨林的破坏
臭氧层的破坏 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化合物)
酸雨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2.本节所介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它们的表现类型如下图所示:

3.首先要明确本地区面临哪些环境问题,选择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加以分析,其次要区分这些问题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再确定要分析的方面,即生态破坏主要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主要从过量排放与环境自净能力不足的矛盾分析。治理措施要对症下药,从原因入手推出具体措施。
教材P87 探索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到2014年四十一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中,几乎全部涉及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所有世界环境日主题都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那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教材P89 思考
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一切社会活动趋向利益和效益最大化。人类不但开发当前的自然资源,还想“预支”未来的自然资源,这种行为过度消耗资源,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使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材P91 思考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采取节水措施;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以上生活方式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教材P92 思考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侧重以下几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强调的是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不能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有持续性,不要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强调代际公平;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
教材P93 思考
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全球环境前景报告》,对未来30年人类的生活环境进行了预测。人类采取不同政策,会有不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教材P93 复习题
1.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如下表所示:
人类文明 史前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低→高
人 地 关 系 关系 人类适应自然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表现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微弱 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低 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掌握了一定工具,具有一定生产能力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2.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可从其储量的有限性方面回答;对于可再生资源,可从其目前的污染程度和净化能力的角度回答。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含义:人类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强调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教材P94 探索
漫画中的人物在用木筏上的木材作燃料,其结果必然导致木筏越来越小,最终会使大家都沉入水中,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漫画从深层次说明人类目前过度索取资源,损害环境,将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改变损害环境的各种行为,尽快地恢复被损害了的环境,减少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造成新的损害,这样才能保证人类与环境持久地、和谐地发展下去。

教材P95 思考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教材P101 思考
1.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经国务院颁布实施。为了落实该议程,我国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成就如下图所示: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困难有:人口基数庞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等。
解决办法: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要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而言,中国今后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而不考虑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对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教材P101 复习题
1.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等严峻的问题,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为实现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节能节水,选购环保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拒食野生动物,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等。
3.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查找案例即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公众参与。


1
(共19张PPT)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末总结


NEIRONGSUOYIN
内容索引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01
知识结构
ZHI SHI JIE GOU



02
问题解答
WEN TI JIE DA
教材P80 探索
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人类极大的忧虑和不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卡斯特罗说:“有一个重要的物种正在灭亡,那就是人类!”
教材P85 思考(上)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水环境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等。
教材P85 思考(下)
毛乌素沙地地处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本身已很脆弱,加上大规模地垦荒和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大片草场退化成沙地。
教材P86 复习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等,它们影响范围广、规模大、危害深。这三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可归纳如下表:
主要问题 成因
全球气
候变暖 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毁林尤其是亚马孙雨林的破坏
臭氧层
的破坏 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化合物)
酸雨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2.本节所介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它们的表现类型如下图所示:
3.首先要明确本地区面临哪些环境问题,选择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加以分析,其次要区分这些问题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再确定要分析的方面,即生态破坏主要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主要从过量排放与环境自净能力不足的矛盾分析。治理措施要对症下药,从原因入手推出具体措施。
教材P87 探索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到2014年四十一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中,几乎全部涉及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所有世界环境日主题都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那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教材P89 思考
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一切社会活动趋向利益和效益最大化。人类不但开发当前的自然资源,还想“预支”未来的自然资源,这种行为过度消耗资源,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使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材P91 思考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采取节水措施;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以上生活方式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教材P92 思考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侧重以下几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强调的是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不能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有持续性,不要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强调代际公平;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
教材P93 思考
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全球环境前景报告》,对未来30年人类的生活环境进行了预测。人类采取不同政策,会有不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教材P93 复习题
1.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如下表所示:
人类文明 史前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产力
水平 低→高



系 关系 人类适应自然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表现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微弱 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系 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低 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掌握了一定工具,具有一定生产能力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2.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可从其储量的有限性方面回答;对于可再生资源,可从其目前的污染程度和净化能力的角度回答。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含义:人类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强调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教材P94 探索
漫画中的人物在用木筏上的木材作燃料,其结果必然导致木筏越来越小,最终会使大家都沉入水中,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漫画从深层次说明人类目前过度索取资源,损害环境,将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改变损害环境的各种行为,尽快地恢复被损害了的环境,减少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造成新的损害,这样才能保证人类与环境持久地、和谐地发展下去。
教材P95 思考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教材P101 思考
1.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经国务院颁布实施。为了落实该议程,我国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成就如下图所示: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困难有:人口基数庞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等。
解决办法: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要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而言,中国今后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而不考虑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对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教材P101 复习题
1.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等严峻的问题,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为实现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节能节水,选购环保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拒食野生动物,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等。
3.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查找案例即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