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测试题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座号 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 Cl—35.5 C—12 H—1 O--16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浓溶液 B.不能继续溶解所有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D.混合物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 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 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3.关于溶液和乳化的下列说法这种错误的是( )
A. 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D.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4.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5.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B. 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 在t1℃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6.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
A. 食盐固体和碳酸钙粉末 B. 酒精和汽油
C. 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D. 氢气和一氧化碳
7.下列是小明“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正确的是( )
A.计算需要氯化钠10 g、水40 g
B.将氯化钠放到托盘天平右盘称量
C.将氯化钠放在量筒中溶解
D.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一半后,小明认为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
8.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 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C. 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 汽油可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9.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A. 氢氧化钠 B. 生石灰 C. 浓硫酸 D.硝酸铵
10.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取等质量℃的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b=c
B.恢复至 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b=c
C.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D.若继续降温至 t1℃,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11.图1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曲线,图2是盛水的烧杯中放着t2℃下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根据图像和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
B.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降至t1℃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向烧杯的水中加NaOH固体后,只有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向烧杯的水加NH4NO3固体后,只有盛放甲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12.常温下,在两只各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常温下,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C. 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固体一定能继续溶解
D. 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13.欲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托盘天平称取10.0g氢氧化钠
B. 氢氧化钠易潮解,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C. 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量筒
D. 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14.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B.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氯化钠的质量3.0g
C.用1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D.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15.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要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应该将温度控制在t1℃
B.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7.5%
C.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5分)
16.(每空1分)华雪同学想自己动手制得“叶脉书签”,需要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氢氧化钠 ______g。
(2)若用25%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需25%的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g;蒸馏水______g;配制时应选用________mL(选填“10”、“20”、“50”、“100”)的量筒量取蒸馏水。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
A.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B.将准确称取的氢氧化钠固体直接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C.将配制好的NaOH溶液装入玻璃试剂瓶中,塞好橡胶塞并贴上标签
17.(每空2分)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时30 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 g溶液吗?________(填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
(5)要使c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第18题每空1分,方程式2分,19题每空2分,本大题共20分)
18.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实验室制取气体,小红总结了如下规律,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
A、反应必须加热; B、反应物必须是纯净物; C、生成物只有一种气体。
(4)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气体,欲证明生成的气体为CO2,则在D装置应加入___________(填名称),气体从___________(填①或②)通入。
(6)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从③通入,请把E装置图补画完全。
(7)如用制得的氧气用于图2的实验,发现G中的铁丝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混合气体中含有CO、CO2、SO2三种气体。 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I.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II.CO 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III.CO 与Cu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 + CuO Cu+CO2。
【实验探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 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 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的存在, 请完成下列空格:
(1)装置 E 的作用是_________; 装置 F 的作用是_________。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 SO2的现象是_________,含有 CO2的现象是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若将装置①和装置②互换, 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_________(填写化学式)。四、综合能力题(每空2分,本大题共10分)
20、碱式碳酸镁是一种新型阻燃剂,其工业制备流程如下:
(l)常温下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H4HCO3固体,固体不能溶解,则该溶液为NH4HCO3的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操作I的名称是________;“一系列操作”中包括蒸发,实验室中蒸发溶液时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
(3)副产品氯化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氨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中可直接进入上述流程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五、计算题 (第(1)2分,(2)(3)各4分,本大题共10分)
21.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 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1.C;2.D;3.C;4.B;5.D;6.D;7.A;8.C;9.D;10.D;11.B;12.D;13.C;14.C;15.B
16.(1)5 (2)20 30 50 (3)C
17.(1)t 1 ℃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都为20克;(2)不能;(3)c<b<a;(4)b>a>c (5)升高温度或蒸发溶剂
18.(1)锥形瓶(2)A 2KMnO4 K2MnO4+MnO2+O2↑ (3)C
(4)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5)澄清石灰水 (6)略 (7)氧气浓度不够
19.(1)吸收二氧化碳,防止对一氧化碳的验证产生干扰;验证二氧化碳已经被吸收尽。
(2)A中品红试液褪色,C中品红不褪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思与评价】CO2 SO2
20.(l)饱和(2)过滤;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NH4CL+NaOH=NaCL+H2O+NH3↑NH3
21.计算题 (1)4.4 (2) 11.7%。(3) 16.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