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消失了的恐龙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消失了的恐龙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2 19:5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2、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1、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2、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2、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重难点
重点:1、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2、能根据不同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难点: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教师: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时间3分钟左右),引起学生的视觉冲击,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在学生被影片中的恐龙所吸引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3、学生:回答。(恐龙)
4、教师:对,他们就是恐龙。恐龙生活在距今2亿3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地球上名副其实的霸主。那时,恐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有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有吃植物的,有吃肉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恐龙的世界。(板书课题:恐龙)
2)、初步认识恐龙
1、提问:同学们了解恐龙吗?你们都知道哪些种类的恐龙?它们的形态是怎样的?食性如何?
2、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课外查阅和收集到的关于恐龙的资料展开交流,形成对恐龙的直观认识。
3、教师:刚才,同学们从恐龙的种类、形态、食性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恐龙资料,老师觉得同学们很不简单,自己通过自学,就了解到这这么多恐龙的知识,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与恐龙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大家想看吗?
4、学生:回答。(想)
5、教师:多媒体播放恐龙的图片资料,边播放边讲解。
6、学生:听讲并作适当记录。
3)、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1、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恐龙图片中的恐龙,都是真的吗?在生活中有见过吗?为什么没有见过呢?
2、学生:思考并回答。(真的,没有见过,可能灭绝了)
3、提问:那你们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吗?(板书:消失了的)
4、学生:讨论回答恐龙灭绝的原因。
5、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详细,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恐龙灭绝的推测,你们想看吗?
6、学生:回答。(想)
7、教师:多媒体播放恐龙灭绝的资料,边播放边讲解。
4)、认识化石
1、教师:既然恐龙已经灭绝了,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视频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2、交流讨论,将问题归结到恐龙化石上来。
3、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恐龙图片、模型及影片都是根据恐龙的化石复制出来的,那对于恐龙化石,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4、学生:思考并回答。
5、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不错,但还是不够全面,在我们的课本中,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5页,自学教材内容。
6、学生:自学课本知识。
7、教师:通过以上的自学我们知道了,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是要经过挖掘、搬运、清理和拼装这四个步骤的,当然,这也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深切地感受一下恐龙化石被科学家发掘、清理和还原的过程。多媒体课件展示恐龙化石从发现到还原成恐龙骨架的过程图。
5)、认识化石的作用
1、教师:那么请问同学们,既拼装化石这么的辛苦,为什么还要发掘还原恐龙化石呢?发掘还原恐龙化石有何重要价值?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研究恐龙可以推测地球演变的历史、古生物时代地球的气候气象、古生物生存环境以及古生物种类形态等;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研究恐龙化石还具有开发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4、提问:如果你是一个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个恐龙头骨化石,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学生:观察讨论并汇报结果。
6、教师:同学们回答的真不错。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科学家通过可以恐龙化石的骨架还原出恐龙的原型,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科学家,找出每一只恐龙相对应的化石模型。请大家把课本翻开到第73页,找出与恐龙骨架相对应的恐龙,并说明理由。
7、学生:为不同形态的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8、教师:展示学生的作业,并作适当评价。
6)、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恐龙这种远古时期的动物,同学们能够根据恐龙各自的特点找出相对应的化石模型。其实生活中不管做什么,都要用认真、细致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我们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关于恐龙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老师希望大家能在课后进一步研究恐龙。
四、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恐龙还原步骤:挖掘——搬运——清理——拼装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恐龙的世界并非是一无所知的,此环节设计以学生对恐龙已有的零星认识为基础,借助课件进行教学,为他们交流有关恐龙的经验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梳理零散的知识。根据课件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恐龙图片、模型的观察,对影片的观赏,围绕他们头脑中对这些“恐龙”的来历已经有了疑问,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既反映出了学生的疑问,同时也引发出下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引发了学生对“恐龙”的理性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用课件这种声、形、色并茂的形式展示相关学习内容,不仅有效避免教师直接讲授时的枯燥,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生根据课件中的图片,让他们说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人们对恐龙的认识和了解是源于科学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是源于对化石的研究,为下一课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也体会到科学家工作的辛劳与艰辛,受到情感上的震撼。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同种类恐龙的形态特征来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合理的想象、推断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恐龙的一些特点。科学课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四十分钟里,让学生运用课上习得的本领在课后继续研究,让他们对“科学探究”始终抱有热情才是我们科学教育的真实目的,但对学生的课外研究不能只提要求不加指导,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的课外研究才是真正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