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十五、《论语》七则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 常锋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并记诵《论语》七则内容,了解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3、 联系实际,体会本文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
本文节选自《论语》,从内容上看主要阐述了守“仁”、“安贫乐道”等儒家基本思想,是理解孔子及儒家学派的重要依据。从文言翻译角度来看,本文有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因此从字词句入手,掌握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有从文字意思入手到探究文字背后思想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圣贤的心灵,也只有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和虚词,深入理解儒家传统思想精髓。
2、 难点: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
本文是高中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作为文言文单元,我们虽然要重视学生对于文言字词文句的理解掌握,但高三的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还应该提高到更深一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如何在当今这个时代理解儒家的思想精髓,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学子提出的一个重要人生话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补充相关知识 根据幻灯片提供的信息,请同学们猜出所指内容:(这是古代私塾中使用的教材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记录儒家学派基本思想)、(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论语〉七则》这篇课文,让我们来探究孔圣人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已有知识推断出课文标题——《论语》学生齐读幻灯片部分内容,补充巩固相关常识。 利用灵活的方式,不仅给学生补充了《论语》有关知识,而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根据课下注释,对生字读音做标注。学生集体朗读,再次认读难字、生字。 学生根据教师范读及课下注释,为生字标注拼音,为朗读做准备。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并交流字音方面存在的问题。 朗读是古文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断句的能力及语感,为理解课文打基础。
提出问题分析课文 请2-3个学生根据注释翻译第一则内容,教师对重点字词语句的解释加以强调: ①“恶”字的读音及解释作辨析“富”、“贵”“贫”、“贱”词义辨析。③对“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句进行分析讨论。2、请学生根据上述翻译,概括这则语录体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并加以记录。教师由对“里”字解释过渡到本则对“仁”字的分析总结。 1、学生对“恶”(wu)字的读音及解释作辨析。“富”是指有钱财;“贵”是指社会地位高;“贫”是指经济困穷;“贱”是指社会地位低。理解并明确“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句含义。①“里”字解释为“处”,孔子把“仁”当作人立身之本,要无时无刻不处于仁的境界。“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提出了“取之有道”之说,道即为仁道。 人的一生,只 要认识了生命与人生的真理,内心安祥坚定,对自己充满信心,那么此生已经没有遗憾。
翻译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所以这个环节,要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尽量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及字典正确翻译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翻译及理解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从翻译到内容理解设计了解释《里仁》标题这个环节,既可以增加学生知识,也可以从标题的概括性入手提炼加深学生对“仁”字的理解。
齐读第二则,请一位学生翻译这则内容。注意“贤哉回也”句式特点。从孔子赞叹颜回的理由中找出递进关系,从而理解这则涵义,并做好记录。 对学生翻译中“贤哉回也”倒装句的强调。从“不堪忧”到“堪忧”到“不改乐”的递进关系中,发现君子最高的人生境界。
从翻译角度看这则难度不大,重点放在对内容的剖析上。设计递进关系的分析,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强调了颜回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便于学生对于“贤”字的理解。
齐读第三则,请一位学生翻译这则内容。注意““饭、枕”几个字的活动用法。请学生找出与第二则内容相同之处,概括本则内容并记录。 注意学生翻译中“饭、枕”两个字的名词动用。学生发现两则有同样“安贫乐道”的思想。 在以上三则中,设计了学生概括各则思想内容的环节,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做好记录有助于学生对前三则作比较。
朗读记诵前三则巩固所学知识 朗读或记诵前三则,请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把前三则内容做一个总体比较和巩固。提供“山西煤老板集体进京抄房拉动内需”、“08年山西矿难频发”两则材料,引发学生对当今“富贵贫贱”的议论,联系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财富观”。 总结“富贵”、“贫贱”与“仁义”的关系。关注儒家传统思想在当代学生心中的反应。 利用记诵环节,巩固所学内容,改变课堂节奏。用新鲜的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由文章内容阐发开去,使学生学以致用。
分组活动:疏通字词并翻译 以下四则由学生按照前三则模式,分组活动。疏通字词并翻译,总结概括各则内容。从四则中摘录常用成语,加以归纳整理。 按小组顺序分四组,每组讨论一则。疏通字词,翻译并概括各则内容。重点字词:“对”、“弘毅”“兴”、“穷”、“滥”“已”;“以”、“之”。成语:“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杀身成仁”。 加入学生活动环节,在疏通文意上由师生共同解读到学生独立理解,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翻译上起点拨作用。后四则在成语的使用上有突出特点,选择这个作突破口,引发学生兴趣,并借上下文出处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分析归纳后四则内容 预设题目:后四则从哪几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请学生在下面依次分析基础上做总结。依次深入理解四则内容含义:第四则提供材料,引发讨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生死。”孔子为什么这样描述自己?第五则找出实行仁道要具备的品质、原因并加以分析。第六则可以把“在陈绝粮---莫能兴”几句话删去吗?为什么?第七则辨析“生”与“身”不同,加强对“仁”字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对本文提出的儒家思想作系统地理解。依次明确各则内容:第四则---孔子表述了一个自强不息、终老不疲、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由不知贫贱到不知苦戚到不知生死,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告诉我们,只有以“仁”为道,才能达到这样境界。第五则因为“仁道”事业任重道远,所以君子必须做到“弘毅”(弘:广大,见识学问要广大;毅:强而能决断。)这是在强调“仁”的重要意义时,也指出了需要具备的品质。第六则不能删去前面的情景设置。因为只有在前面“从者病”、“子路愠”的烘托下才更加体现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固穷”的精神才难能可贵。这则说明在求仁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对待。第七则“生:活,生命”、“身:身体”,这样的两个词不能互换,否则搭配不当。这则说明在求仁的过程中遇到生与义的矛盾时,应该怎样对待。 每则设置不同问题,拓展学生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为下面总结四则内容做铺垫。
回答预设问题总结后四则内容 后四则从哪几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请学生在下面依次分析基础上做总结。 从第四则到第七则,有内容上的递进与结构上的总分关系:第四则为我们描述了“求仁”的境界,以下是具体阐述过程,而内容上却是告诫人们这条道路的艰辛,要具备的品质直至最后的选择。 这个环节是利用课后练习,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角度,通过理解分析,学生对这几则关系的理解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据即可。
总结全文 总结古人提倡的君子形象所应具备的特征。你愿意成为君子吗? 联系学生自身情况,阐述儒家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这部分旨在总结全文提出的“仁”与君子的关系,并使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课后作业学习反馈 抄写课文,记诵课文内容。摘记课文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用法。 书面作业要求认真完成在作业本上 强调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记诵基础上再次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思路点拨
本文节自选《论语》,因为每则出处不同,所阐述内容也各有侧重。在解读文本之前,可以简单介绍各则主要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自己可以对本文文字做粗略疏通,但有重要的字词及语法现象需要强调,因此也可以用一课时疏通文字,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第二课时来整体阅读七则内容,归纳整理本课主要阐述的道理。因为《论语》的解读,已经有各个专家作了比较成熟地研究,也不乏深入浅出的范本,可以发动学生从他人的专著中寻找疑问,在课堂上加以争鸣,这样可以把各则内容扩展开去。
练习举隅
1、 摘选《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格言,补充儒家对“君子”形象的阐述。
2、 阅读于丹《论语》第五部分关于君子的论述,并做摘记。
3、 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