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
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夫”。
学习目标
1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故事情节;领会寓言揭示的道理,懂得说话、办事应当实事求是。
作者介绍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的学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后世称其为“韩子”或“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国力衰弱,常受到邻国的欺凌,韩非子多次向韩王提出强国的计策,但未被采纳。后来,韩非子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受到秦王贏政的重视,后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代表作品是《韩非子》。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会写的字
多音字
夫
fú:逝者如斯夫
fū:农夫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词语学习
鬻:卖。
誉:称赞,文中指夸耀。
坚:坚固。
莫:没有什么。
陷:刺破。
利:锋利。
或:有的人。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词语理解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朗读指导
请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同时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它刺不破的东西。”有人就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呢?”这个人就回答不上来了。
整体感知
一、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你觉得楚国人说的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他为什么“弗能应”?
有。他在夸耀盾很坚固时,忽略了矛的锋利;而在夸耀矛很锋利时,又忽略了盾的坚固,因而自己说的话前后抵触,以至于最后自己无言以对。
课文解读
2.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矛都无法穿透的盾和什么盾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4.假如你是那个楚国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
示例:卖盾的时候,可以用一支质量不如自己的矛来刺自己的盾,卖矛的时候也用同样的方法来演示、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优势,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限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佳句积累
如何写寓言故事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本课就通过一个小故事,阐明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故事浅显易懂,充满趣味,但道理却很深刻。
写法借鉴
我们在学写寓言故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找到所阐述的道理与实际生活或自然万物的关联,这需要平时多观察、体会。
(2)在编写故事时,要发挥想象,运用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
(3)所讲故事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常理。
(4)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是寓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好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所以,要使“事”和“理”统一起来,恰到好处。
运用实例: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他无可奈何地走了,边走边自我安慰道:“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故事讽刺了狐狸的虚伪和自欺欺人。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火中取栗
杀鸡取卵 画蛇添足 杯弓蛇影
痴人说梦 曲高和寡 庖丁解牛
滥竽充数 黔驴技穷 东施效顰
拓展延伸
2.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日:“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日:“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队伍走在山里,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于是,大家照他说的去挖,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却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还不愿向圣贤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课文写的是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由于过分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考虑周全,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
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于物无不陷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前后抵触
无言以对
自相矛盾
1.说说红色字的意思。
(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夸耀。
(2)其人弗能应也。
弗:不。
(3)不可同世而立。
立:存在。
课后习题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他把矛和盾的优点都夸大到绝对化的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以至于无法回答。
3.举例说说生活中类似的事。
生活中其实也有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比如在举行环保宣传活动时,有人一边向别人宣讲着环保理念,另一边却在活动中做出乱扔垃圾、浪费饮用水、使用一次性餐饮用具等不环保的行为。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