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飞向蓝天的恐龙 课件(4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课件(4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2 22: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飞向蓝天
的恐龙

徐星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笨重、迟钝”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目标
1
2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利用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鸟类与恐龙的关系。
3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作者介绍
徐星,1969年生于新疆伊犁,古生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相关地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未亡的恐龙》。
知识链接
恐龙是中生代时期的一类爬行动物,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或开阔地带。1841年,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的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
会写的字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多音字
liànɡ :大量 量力而行
liánɡ:测量 量杯
jiànɡ: 降落 神兵天降
xiánɡ: 投降 降龙伏虎
测量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笨重:庞大沉重;不灵巧。
造句:他使劲拖走了那辆笨重的推车。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造句:爷爷年纪大了,反应有些迟钝。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造句:童年生活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造句:老师给我的作文修改了结尾,简直是点睛之笔。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造句: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们的寿命很短。
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造句:小猴子的动作十分敏捷。
天之骄子:上天感到骄傲的宠儿,现多指才华出众或勇敢的人。
造句:我觉得航天英雄称得上是“天之骄子”。
近义词
笨重——(沉重) 漫长——(长期)
演化——(演变) 后裔——(后代)
顿时——(立刻) 展示—— (显示)
繁衍——(繁殖) 敏捷——(灵敏)
欣喜若狂——(喜不自胜)
形态各异——(形态不一)
反义词
凶猛——(温顺) 迟钝——(敏捷)
漫长——(短暂) 保存——(遗失)
庞大——(微小) 崭新——(陈旧)
笨重——(轻盈)/(轻灵)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
词语辨析
敏捷 灵敏
相同点:都有“疾速”的意思。
不同点:“敏捷”侧重于“捷”,强调迅速而灵敏,一般用于形容动作、思路等。“灵敏”侧重于“灵”,强调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一般用于形容动作、感官知觉等。

运用示例:
1.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更( )呢?
2.军犬的嗅觉特别( )。

灵敏
敏捷
1.自读课文,说说全文共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第二部分(2):写科学家们历经百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辽西有了重大发现。
第三部分(3、4):写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第四部分(5):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全面揭示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1.学习第一部分
课文解读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联系在一起,通过比较引出观点: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2)“一支”和“漫长的演化”分别指出了什么?
“一支”
“漫长的演化”
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1)在第2自然段中,哪句话是科学家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依据?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2.学习第二部分

(2)品析:“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推测,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3)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古生物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喻为“画卷”,把在辽西的重大发现比喻为“点睛之笔”,恰当地说明了这一发现对古生物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4)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期,终于辽西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这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1)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介绍了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两句话介绍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学习第三部分

(2)作者是怎样介绍恐龙家族的发展过程的?恐龙的形态各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恐龙家族的发展历程:先简要介绍了两亿四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和行走方式;然后具体介绍了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经过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它们的形态各异主要表现在行走方式、体形、性情和食性等方面。

(3)科学家针对恐龙学会飞翔有怎样的推测?
科学家有两种推测:
一种是树栖恐龙在树木间跳跃、降落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飞行;
另一种是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中学会了飞翔。

(4)第5自然段中“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什么?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
1.形容高兴的成语。
欣喜若狂 笑逐颜开 欢天喜地
兴高采烈 欢呼雀跃 乐不可支
心花怒放 喜出望外 喜不自胜
拓展延伸
2.“××之×”式成语。
点睛之笔 一面之词 无价之宝
一席之地 井底之蛙 赤子之心
不解之缘 乌合之众 灭顶之灾
燃眉之急 不情之请 不速之客
3.恐龙之最。
(1)脑子最小的恐龙——剑龙。
(2)最聪明的恐龙——伤齿龙
(3)最大的恐龙——易碎双腔龙
(4)最小的恐龙——小驰龙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佳句积累
(排比)
《飞向蓝天的恐龙》介绍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激发了我们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
飞向蓝天的恐龙
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演化成了鸟类
19世纪科学家提出假设
20世纪末期辽西发现
科学发现
历史进程
科学家的美好愿望
科学发现
演化过程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演化成鸟类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