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中考戏剧类专题创新题精编(含答案)
一、综合性学习
秦怀参加学校戏剧节活动,准备排练话剧《简·爱》。他想从下面两种不同版本的《简·爱》中选择其一作为底本。以下是小说节选,从人物特点的角度,你会向秦怀推荐哪个版本?
A.他拉着我进了餐室,用锐利的目光从头到脚把我打量了一番,宣布我“美得像朵百合花,不仅是他生活的骄傲,也是他眼睛向往的对象”。接着就对我说只给我十分钟的时间用早餐。
(选自宋兆霖译《简·爱》第二十六章,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10月第1版)
B.他带我进了餐室,急切地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声称我“像百合花那么美丽,不仅是他生活中的骄傲,而且让他大饱眼福”。最后他告诉我,只给我十分钟吃早饭。
(选自黄源深译《简·爱》卷三第十一章,译林出版社 2010年6月第1版)
1.推荐( ), 。(3分)
2.秦怀邀你一起编写剧本,请根据上面的小说节选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出合适的舞台提示与对白。(3分)
罗切斯特:(穿着礼服,激动地喊)简!简!
简·爱:(穿着婚纱,出场)我来了!
罗切斯特:( ) !
简·爱:(害羞,低头)谢谢。
3.为了有更好的宣传效果,秦怀设计出了一张海报,你大为赞叹。说说这张海报好在哪里。(3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5分)
商 鞅(选段)
姚 远
商 鞅:臣卫鞅谢大人举荐之恩。
公孙痤:可是魏王……
商 鞅:臣知道了。
公孙痤:……老夫对不起你。
商 鞅:相国何以言此?当年,若无大人在西河边之举,鞅尚无今日。知我者,相国也。
公孙痤:(慰藉地)你能有此心,也不枉我抚育你多年。
商 鞅:原本卫鞅想有朝一日能继承相国大人事业,助大王,整朝纲,让魏国大展宏图,称霸中原,也算不辜负相国大人一十五年的养育之恩。但,自今日起,另当别论。
公孙痤:(警惕地)你这话什么意思?
商 鞅:爱我者,我爱。弃我者,我弃之。
公孙痤:那我问你,你爱我不爱?
商 鞅:敬而不爱。
公孙痤:为什么?
商 鞅:想当年,秦国景监想收我为义子。然而相国以五羊之皮夺人所爱,占我为己有,垄为家臣,令我母亲剜去双目,割断亲子之情。十五年里,我陪公子日习李悝之法,夜温吴起之术。相国大人,你亲眼目睹我文章有成,才高志远,竟然暗生妒忌之心。征战之时,拘我于家中,以防我为国建功;议政之时,窃我计谋献媚于大王。你口中赞我才高志远,心中却畏嫉万分。若无私,何以大王至今不知我卫鞅姓名?十五年,公孙大人自将军跃居相国,你若不嫉我贤能,何以死到临头才向君王举荐?
公孙痤:卫鞅,你忘恩负义!
商 鞅:卫鞅未敢忘恩,是相国今日负义!
公孙痤:此话怎讲?
商 鞅:举荐不成,你竟然让大王杀我!
公孙痤:……魏王不用你,你必然去他国反魏。身为魏国忠臣勋贵,则能让他国强盛而使魏国衰败?
商 鞅:所以我说,知我者,相国也。大人对大王如此忠孝,为什么对我却无半点仁义之心?
(公孙痤语塞)
商 鞅:(捧起书简)十五年,你令我背诵多少仁义之册,可上天何时降仁于我?谁人施义于我?乱世之中,大儒之道安在?(将简册尽数投入火中)
公孙痤:卫鞅,我如何不想两全?可是君王看不起你,你让老夫怎么办?
商 鞅: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公孙痤:公孙痤不再误你,速速逃生去吧!
商 鞅:我去逃生?我用得着逃生吗?
公孙痤:那你愿意在这儿等死?
商 鞅:大王既然不信你的话来用我,又怎么会信你的话来杀我呢?在他的眼中,我怎么值得一杀?
公孙痤:看来……你不打算走了?
商 鞅:非也。
公孙痤:你早晚要走,何不快走?
商 鞅:早走,是我卫鞅惧怕而逃。晚走,是我卫鞅笑魏王无能而去。大人,你说呢?
公孙痤:你居然敢如此轻君,焉能不死!
商 鞅:我岂能死?公孙大人于我有恩,相国大人对我无义,二者无论选择其一,我都要在此为你送终!
(公孙痤昏倒。)
(灯灭。)
(追光下,商鞅走出原演出区。)
商 鞅:公孙痤死了。魏王,你来杀我呀!你没来,你把我丢到了脑后。我就像这弃倒在大路上的火灰,(掬起一捧土灰)听凭人践踏。可是上天,我告诉你,我不相信卫鞅会这样无声无息地苟活于人世。我不相信!你们看,那西天苍穹之上流荡着一颗彗星,那就是我!(向往地)秦国!秦—国!我来了!
(追光灯下,出现手持诏书的景监①)
景 监:国君诏曰:“自求贤令颁示天下,八方贤能纷纷响应,有客卿卫鞅前来说以强国之道,甚合吾
意。定于今日早朝当庭论法,议定强秦大计。”
(景监隐去。)
(灯亮。)
(栎阳。秦宫。)
(选自《商鞅》,姚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删减)
[注]①景监:秦国侍臣。
这错不该犯
易中天
其实公孙痤一点都不可笑,反倒是魏惠王很快就反悔了。二十年后,魏国接连吃了两次败仗。第一次是败给齐国,结果是大将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是军事家孙膑的杰作。
败给齐国第二年,魏国又败给了秦。这一仗则是商鞅的杰作。当时,魏军的统帅是公子卬(读如昂),与商鞅可能有点交情。于是商鞅就写信给公子卬说,你我在魏国,本是好朋友。现在成为敌人,实在是下不了手。不如我们私底下讲和,然后各自回国去安定国家。
公子卬很以为然,兴冲冲毫无防备地前来赴宴。他哪里知道,这一仗原本就是商鞅挑动起来的,屏风后面也早就埋伏了甲兵。商鞅一声令下,甲士蜂拥而出,秦军也乘势出击。结果,魏军大败,公子卬被俘。
一败再败对于魏国,后果很严重。再也无力支撑的魏惠王,只好割地求和,并把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所以后来他也被叫作梁惠王。直到这时,他才明白公孙痤并不糊涂,糊涂的是自己。
是的。这个错误,他不该犯。
(选自《从春秋到战国》,易中天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有删减)
1.易中天说的“这个错误”指什么?联系《商鞅(选段)》内容回答。(3分)
2话剧《商鞅(选段)》中,公孙痤死后,剧作者设计了一段商鞅的内心独白,有何用意?(3分)
3根据两篇文章,评价公叔痤这一人物。(3分)
4.说戏。(6分)
戏剧节展演活动即将到来,你组织同学们排练了话剧《商鞅(选段)》。排练时,商鞅的扮演者小汪指着一句台词(文中画线处)对你说:“导演,这句台词我把握不准。”作为导演,你将如何指导他呢?把你的意见写在横线上。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22分)
“走”与“走”
——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
毕飞宇
我没有能力谈大的问题,今天只想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一点小事,那就是走路。大家都会走路,可以说,走路是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一个动态。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最常见的动态在小说的内部是如何被描述的,它是如何被用来塑造人物并呈现小说逻辑的。
我们先来谈林冲。用金圣叹的说法,“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但林冲在本质上是一个怕事的人,作为一个出色的技术干部,他后来的一切都是被社会环境所逼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逼上梁山”。我所关心的问题是,从一个技术干部变成一个土匪骨干,他一路是怎么“走”的?施耐庵又是如何去描写他的这个“走”的?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施耐庵在林冲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位一流小说家强大的逻辑能力。这个逻辑能力就是生活的必然性。如果说,在林冲的落草之路上有一样东西是偶然的,那么,我们马上就可以宣布,林冲这个人被写坏了。
林冲的噩运从他太太一出场实际上就已经降临了,这个噩运就是社会性,就是权贵,就是利益集团——高太尉、高衙内、富安、陆虞候。应当说,在经历了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等一系列的欺压之后,林冲的人生已彻底崩溃,这个在座的每个人都知道。我要指出的是,即使林冲的人生崩溃了,这个怕事的男人依然没有落草的打算。他唯一的愿望是什么?是做一个好囚犯,积极改造,重新回到主流社会。可林冲怎么就“走”上梁山了呢?两样东西出现了,一个是风,一个是雪。
我们先来说雪。从逻辑上说,雪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正因为有雪,林冲才会烤火,林冲才会生火,林冲在离开房间之前才会仔细地处理火。施耐庵在这个地方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这样细致的描写给我们证明了两件事:A,林冲早就接受了他的噩运,他是一个好犯人,一直在积极地、配合地改造他自己;B,这同时也证明了另一件事情,草料场的大火和林冲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想陷害林冲,严格地说,不是陷害他,是一定要他死。第二,正因为有雪,雪把房子压塌了,林冲才无处藏身,林冲才能离开草料场。某种意义上说,雪在刁难林冲,雪也在挽救林冲,没有雪,林冲的故事将戛然而止。这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再来谈风。风的作用要更大一些。第一,如果没有风,草料场的大火也许就有救,只要大火被扑灭了,林冲也许就还有生路。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第二,如果没有风,林冲在山神庙里关门的动作就不一样了。对林冲来说,如何关门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先来看小说里头是如何描写林冲关门的:
入得庙门,(林冲)再把门掩上,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林冲其实已经将门掩上了,但是,不行,风太大了,关不严实。怎么办?正好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林冲的力气又大,几乎都不用思索,林冲就把那块大石头搬过来了,靠在了门后。不要小看了这一“靠”,这一靠,小说精彩了,一块大石头突然将小说引向了高潮。为什么?因为陆虞候、富安是不可以和林冲见面的,如果见了,陆虞候他们就不会说那样的话,林冲就不可能了解到真相。换句话说,小说顿时就会失去它的张力,更会失去它的爆发力。是什么阻挡他们见面的呢?毫无疑问,是门。门为什么打不开呢?门后有一块大石头。门后面为什么要有一块大石头呢?因为有风。你看看,其实是风把陆虞候与林冲隔离开来了。
现在,这块大石头不再是石头,它是麦克风,它向林冲现场直播了陆虞候和富安的惊天阴谋。这块大石头不只是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阻挡开来了,同时,这块大石头也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联系起来了。它让林冲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处境,他其实是死无葬身之地的。我们来看一看这里头的逻辑关系:林冲杀人——为什么杀人?林冲知道了真相,暴怒——为什么暴怒?陆虞候、富安肆无忌惮地实话实说——为什么实话实说?陆虞候、富安没能与林冲见面——为什么不能见面?门打不开——为什么打不开?门后有块大石头——为什么需要大石头?风太大。这里的逻辑无限地缜密,密不透风。
草料场被烧了,林冲知道真相了,林冲也把陆虞候和富安都杀了。事到如此,除了自我了断,林冲其实只剩下上梁山这一条道可以走了。如果是我来写,我会在林冲酣畅淋漓地杀了陆虞候、富安、差拨之后,立马描写林冲的行走动态,立马安排林冲去寻找革命队伍。这样写是很好的,这样写小说会更紧凑,小说的气韵也会更加生动。但是,施耐庵没这么写,他是这么写的——
(林冲)将尖刀插了,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头去。
这一段写得好极了,动感十足,豪气冲天,却又不失冷静,是林冲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冷静。这段文字好就好在对林冲步行动态的具体交代: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去。我想说,这句话很容易被我们的眼睛滑落过去,一个不会读小说的人是体会不到这句话的妙处的。
林冲为什么要向东走?道理很简单,草料场在城东。向东走,这个动作清楚地告诉我们,即使到了如此这般的地步,林冲依然没有打算上山。“向东”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疑似的方向,林冲其实没有方向,他只是选择了流亡,他能做的只是规避追捕。到了这里我们这些读者彻底知道了,林冲这个人哪,他和造反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的身上没有半点革命性。这才叫“逼上梁山”。
我们说,现实主义作品往往都离不开它的批判性,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来审视一下所谓的“批判性”的话,施耐庵在林冲这个人物的身上几乎完成了“批判性”的最大化,——天底下还有比林冲更不想造反的人么?没有了,就是林冲这样的一个怂①人,大宋王朝也容不下他,他只能造反,只能“走”到梁山上去,大宋王朝都坏到什么地步了。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林冲越怂,社会越坏。林冲的怂就是批判性。
说到这里我想做一个小结,我们都喜欢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我想说的是,思想性这个东西时常靠不住。思想性的传递需要作家的思想,其实更需要作家的艺术才能。没有艺术才能,一切都是空话。在美学上,说空话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席勒化”,把思想性落实到艺术性上,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莎士比亚化”,这个在座的都知道。联系到林冲这个人物来说,如果施耐庵只是拍案而起、满腔热忱地“安排”林冲“走”上梁山,我们说,这就叫“席勒化”,“席勒化”有一个标志,那就是这样的作家都可以去组织部。相反,由白虎堂、野猪林、牢城营、草料场、雪、风、石头、逃亡的失败、再到柴进指路,林冲一步一步地、按照小说的内部逻辑、自己“走”到梁山上去了。这才叫“莎士比亚化”。在“莎士比亚化”的进程当中,作家有时候都说不上话。
但写作就是这样,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
(节选自《小说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2月版,有删减)
[注释]①怂:软弱无能。
1.作者在选文中表达的观点是:
2.选文是毕飞宇在南京大学上小说课的讲稿。请你简析作者使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例子讲课有哪些好处。(4分)
3. 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3分)
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
4. 下面的【资料链接一】是根据老舍小说《骆驼祥子》改编的话剧结局部分,你认为这样的改编是“莎士比亚化”,还是“席勒化”?请联系上文观点和原著结局,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资料链接一】
[屋外有喊福子的声音:“福子!有人找你!”福子犹疑地朝窗外望了望,低下头。
祥 子:福姑娘,去吧,有人找你呢!
小福子:唉!……祥子你打算怎么样呢?以后的日子……
祥 子:这个家我也不要了,人埋了,东西卖了,我就走!
小福子:你到哪去?
祥 子:我去找小顺子。
小福子:那我……(欲言又止)
祥 子:有一天我要是混好了……我准来看你。
小福子:也好,那我就等着你。(她走到门口,又回头望望,眼里含着希望的泪光)
[祥子把桌上的油灯捻得更亮。
[远处叫卖号外的声音:“看看汀泗桥大战的新闻……号外!看号外。……”
[窗外风狂雨暴!——幕落
(全剧终)
(节选自话剧《骆驼祥子》第五幕,梅阡改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5.请阅读下面【资料链接二】,从马二先生的个性角度分析他为什么会有画线句中这些行为举止,体会小说内部严密的逻辑性。(4分)
【资料链接二】
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1)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旁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生又羡慕了一番。出来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下下,许多房子,盖着琉璃瓦,曲曲折折,无数的朱红栏杆;马二先生走到跟前,看见一个极高的山门,一个直匾,金字,上写着“敕赐净慈禅寺”。山门傍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一个大宽展的院落,地下都是水磨的砖,才进二道山门,两边廊上都是几十层极高的阶级。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都穿的是锦绣衣服,风吹起来,身上的香一阵阵的扑人鼻子。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2)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6. 下列选项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和风的作用分析,作者在选文中没有提到的一项是( )(3分)
A.表现林冲逆来顺受的性格,大雪后他的一系列举动表明他早就接受了噩运。
B.证明草料场大火跟林冲无关,是陆虞候、富安、差拨奉命要置林冲于死地。
C.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风雪才使得林冲免于被烧死,并获知真相,手刃仇人。
D.把情节引向高潮,林冲手刃仇人后,便出庙门东去,冒着风雪连夜上梁山。
三、作文题
请任选一道作文题,并按要求完成作文。
A.请用以下面的内容作为开头,续编一个故事。(50分)
入选戏剧节表演的人员名单公布了,有我,可我的角色是没有一句台词的路人甲。
要求:①题目为“我是配角”;②以上故事开头的文字直接抄写在试卷上,续写的内容不少于600字;③故事情节设计要合理;④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B.请以“话说配角”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500字。(50分)
参考答案
一、综合性学习
1.(3分)示例:选A。“锐利的目光”符合罗切斯特傲慢无礼的个性特点;“宣布”表现了他对简的爱,恨不能向所有世人公布;“眼睛向往的对象”流露了满满的爱意。(每点1分,最高得3分。)
选B。理由合理,最高得2分。
2.(3分)拉着我进餐室,上下打量 你真美,像百合花一样动人,是我生活的骄傲。(舞台提示1分,对白2分)
3.(3分)用简洁的中文和英文字体交代了戏剧演出的剧目;简·爱的侧面剪影突出小说的主人公;在侧面剪影中嵌入了罗切斯特先生的脸部线条,表示他始终深深印在简·爱的脑海中。(每点1分,意近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
1(3分)公孙痤向魏王举荐了商鞅,魏王并不识才;于是公孙痤又劝谏魏王,既然商鞅不能为国家效力,就杀了他,免得强大别国削弱魏国,但是魏王却放商鞅离开,为魏国留下巨大的隐患。(一点2分,两点3分)
2.(3分)使人物情感更饱满,更强烈,表现商鞅的反叛仇恨的情感和毅然决然的态度(1分),将戏剧推向高潮(1分),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效力秦国的情节作铺垫(1分)。
3.(3分)公孙痤狡黠,城府极深,有深谋远虑;妒才,对商鞅不义;但忠君爱国。(每点1分)
4.(6分)答案示例:此时的商鞅极度愤懑,他蔑视魏王的愚蠢,对公孙痤既仇恨,又不愿违背恩孝而不仁不义,情感复杂而激烈,台词里充满对于魏王与公孙痤的反叛之意。因此在表现“我岂能死”这句时,应当用反问语气,充满轻蔑意味;动作上,说“与我有恩”一句时扪心,而说“对我无义”一句时手指公孙痤,一字一顿,声音高亢,情感激烈;说到“送终”,则语气决绝。
评分要点:只从语气、动作、神态等方面泛泛而谈,不能结合台词的内涵(或者对台词内涵把握不够准确),得2分;能够准确把握台词内涵,即谈到表现商鞅此时对公孙痤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并且能对语气(或动作、神态等)作合理设计的,给4分;能够深入分析商鞅人物形象,对其爱恨交加、既要遵守孝义,又毫不扼制地表达仇恨反叛的复杂情感,能准确把握,并且对语气(或动作、神态等)作细致描述的,给6分。
(二)1.小说的创作要讲逻辑/小说的创作要讲生活的必然性/小说思想性的传递需要作家的艺术才能。(2分)
2. ①这个例子耳熟能详,便于听课的学生理解;②风雪山神庙一段是《水浒传》最精彩的情节之一,小说内部逻辑严密,能更好地证明作者的观点。(答出一点得2分)
3.示例:作家的艺术才能越大,他操纵人物行为和命运的权利就越小/人物往往会按照小说的内部逻辑走向自己的命运。(“能力”“权利”解释各1分,逻辑关系1分)
4.我认为话剧改编是“席勒化”(1分)。原著中小福子的家庭和遭遇逼得她看不到希望最终自杀(1分),祥子梦想一次次破灭,小福子自杀断绝了他最后的希望,让祥子最终走向堕落(1分),按小说内部逻辑小说只能是悲剧结局,这才是“莎士比亚化”(1分);而改编后的结局,让祥子和小福子对未来都怀有希望,不符合小说内部的逻辑,所以是“席勒化”(1分)。(判断1分,结合原著祥子和小福子的的结局各1分,分析原著“莎士比亚化”和改编“席勒化”的原因各1分,表达1分)
5.(1)马二先生看到前朝皇帝写的字迹,就拿着纸扇当笏板,模仿朝廷大臣参见皇帝的动作(1分),可见他内心热衷功名(1分)。
(2)马二先生在人群中走路的时候非礼勿看,不敢看那些女香客,结果就只能在人群里乱跑乱撞(1分),可见他受封建礼教毒害,迂腐不堪。 (解释行为1分,联系人物个性1分,意近即可)
6.D
三、作文题
(一)审题
要点一:第一人称视角
要点二:有情节的推进,且设计合情合理
要点三:有对于“我是配角”的独特感受及外在行为表现
(二)评分
1.完全切题:三个要点都有,感受合理深刻,语言生动流畅, 42分起评,最高50分。
2.切题:三个要点都符合,感受一般,表达一般, 37分起评,不超过42分;
3.基本切题: 要点一欠缺(不是第一人称)或者要点二缺失(没有情节推进,故事只停留在获知自己当配角的场景)或要点三不符合(只有内心感受或者只有外在行为),30分起评,不超过36分;
4. 不切题:不符合题意,20分起评,不超过28分。
【评分说明】本次作文评改是是四切:完全切题、切题、基本切题、不切题,然后再按照思想情感、内容材料、语言表达、结构写法四项酌情加减。
加分(每项2-4分) 不加不减 减分(每项2-4分)
思想情感 文章的主旨突出,选材新颖,情感真挚,有对于“我是配角”的独特感受 有立意,但立意不高,或者立意普通、大众化 无立意,看不出文章想表达什么
内容材料 内容充实,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符合逻辑,人物形象丰满,情节具体、细致 事情完整,内容平铺直叙,有一定的人物形象 事情叙述颠三倒四,毫无逻辑,没有具体的人或者事
语言表达 语言生动流畅,有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有修辞等手法,文章有画面感。(只要有其中的一项即可加分) 语言通顺平淡,表述清楚,事件完整 语言表达混乱,病句较多
结构写法 有一点波折有插叙、倒叙等手法有悬念、伏笔等 平铺直叙 逻辑混乱事件不完整颠三倒四
几点说明 1.只要某一项较好,上浮2-4分,某一项特别好,如情节的设置,立意的巧妙,可以加7分,不超过50分即可,鼓励打满分。2.切入后,分数可加可减,亦可不加不减。3. 作文只要切题,哪怕文字很一般,材料很陈旧,仍然先从37分切入,然后再依据、思想情感、语言表达、结构写法四个项目考虑是否需要加减分3. 字数不足:首先看是否完篇。完篇的作文600字以上,少50字扣一分,最多扣2分;少于100字,5分以下处理;不完篇的按30分以下处理;只写标题,2分。4. 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很多,内容空洞、无话找话、逻辑思路混乱、前言不搭后语、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者,直接判为五类卷,17分以下。5.抄袭:抄前面的阅读理解不超过5分。其他判为抄袭的有证据的10分以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