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语 T-003 授课时间:2019年 10月 8 日 星期: 主备人:修学礼 审核人:初二语文组 审批人:祁云彦 班级: 姓名:
7语G—008 2020年 3月7 日 主备人:张雅琼 审核人:初二语文组 审批人: 班级: 姓名:
陋室铭练习题(共 50 分)
1.请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读音。(10分)
铭( ) 案牍( ) 鸿儒( ) 调( )素琴
馨( ) 亵( )玩 隐逸( ) 周敦頣( )
蕃( ) 擢( )
【答案】míng dú hóng rú tiáo xīn xiè yǐn yì dūn yí fán zhuó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8分)
(1)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馨:???????
(4)何陋之有 何:?????
(5)谈笑有鸿儒?儒:?????
(6)往来无白丁??白丁:?????
(7)可以调素琴 调:??????
(8)无案牍之劳形?劳:?????
【答案】(1)出名 有名 (2)这 (3)德行美好 (4)什么 (5)读书人
(6)没有功名的人 (7)调弄 (8)使……劳累
3.理解性默写。(12分)
(1)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中画龙点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室中之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2)孔子云 何陋之有(3)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5)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6)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4.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7)何陋之有?
译文:
【答案】(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3)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4)有什么简陋的呢?
5.阅读理解题。
(1)“仙”和“龙”比喻什么?本文主旨句是什么?该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2分)
(2)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分)
【答案】(1)①比喻品德高尚的人。②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③以“陋室”两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2)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杨雄是西汉的文学家。他们都是古代的名贤。在这里用他们的居住之地“诸葛庐”和“子云亭”作类比,说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6.(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释)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陋,如之何?”
2.(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2分)
【答案】
1.(1)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2)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2. 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3.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 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的理解。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是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答案是“惟吾德馨”乙文很容易看出来是“君子居之”。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甲文认为“惟吾德馨”就陋室不陋的。乙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见这里的“君子”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第 小组: 自我评价: A( ) B( ) C( ) D( ) 小组评价:A( ) B( ) C( ) D( )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