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四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考情分析续表【相关考点】解释加点的实词、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句子、划分句子节奏、文章内容的理解。
(2018·浙江金华、丽水中考改编)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考点满分解读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
【翻译】我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如鱼的肌肤一样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考虑没有储水的地方。我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赏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吉考点满分解读祥之兆。”我把它当作宝贝一样地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
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主,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怎么取舍?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以为丢失了它。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出现。非常高兴,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父亲亲手雕刻其中装砚的地方,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考点一 解释加点的实词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轼宝而用之( ) (2)明年至黄州( )
(3)求砚不复得( ) (4)忽复见之( )考点满分解读·····【答案】(1)以……为宝(2)第二年(3)寻找(4)出现、显现
【点拨】(1)宝,以……为宝,把(砚)当作宝,名词活用为动词,是词类活用现象。(2)明年,第二年,是古今异义现象。(3)求,寻找,是一词多义现象。(4)“见”同“现”,出现、显现,是通假字现象。
【方法突破】
1.课内迁移联想法:考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部分是课本中出现过的,我们可以联系课本知识,从而对所考查的实词做出正确的解释,即联系课内学过的该词的意义,将学过的词义代入语境。如上述题目中(1)(2)(4)都可以用此方法。
忽复见之——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出现、显现。
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明年:第二年
求砚不复得——求二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求:寻找考点满分解读········2.语境分析推断法:文言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想要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就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如上述题目(1)“轼宝而用之”中的“宝”,如果翻译成“宝贝”,这个句子就缺少动词,所以要把名词“宝”活用为动词,翻译成“把……当作宝贝”。
考点满分解读·文言实词常见的类型和特点
考点满分解读考点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扣之铿然 是文字之祥
B.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而不可更 人不知而不愠
D.其匣虽不工 故余虽愚
【答案】D
【点拨】A项中,前者意为“它”,后者意为“的”;B项中,前者意为“刻”,后者意为“替”;C项中,前者是承接连词,意为“就”,后者是转折连词,意为“却”;D项中,二者都是连词,意为“虽然”。考点满分解读········【方法突破】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1.代入筛选法
在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都代入句子中理解,然后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如“乃”的主要含义有“于是、就”“才”“竟、竟然”“是、就是”等。在判断“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乃”的用法时,就可以将以上意思一一代入这个句子中进行理解。由此推知,“乃”在此句中是“才”的意思。考点满分解读2.语境推断法
即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推断。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前句是原因,后句是结果,前后句是因果关系,所以“以”在此处是“因为”的意思。
3.句位分析法
虚词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如“也”作为语气词,主要用在句末,有时也用于句中。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解释和说明,用在句中则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4.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如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②久
考点满分解读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何陋之有?(《陋室铭》)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要明确例句中虚词“之”的意思,可根据语法知识来推断。
①句中的“子”是主语,“不知”作谓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句中的“久”是时间副词,充当状语,其后的“之”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不译。③句中的“何”是“什么”的意思,作宾语,“有”是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④“古仁人”是“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意思,作定语,“心”作中心语,由此可确定“之”位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为结构助词“的”。考点满分解读考点三 翻译句子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答案】这个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父亲亲手雕刻其中装砚的地方,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点拨】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字字落实。其:这个。虽:虽然。工:精致。乃:是。手:亲手。使:让。就:按照。易:改变、更换。
【方法突破】
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是综合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断句、文言句式的一种方式。翻译文言文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指译文要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考点满分解读1.具体解题步骤如下:
(1)初读语句,整体理解句子的大意,划分句子节奏。
(2)判断采分点,寻找重点字词。翻译前,先把重点的实词、虚词圈出来,并在原句上进行解释,做到句中的每一个词都能与其解释一一对应。
其 匣 虽 不工, 乃 先君 手 刻
(这个)(匣子)(虽然)(不精致)(却是)(父亲)(亲手)(雕刻)
其 受砚 处, 而 使 工人 就
(其中)(装砚的)(地方)(并且)(让)(雕刻工人)(按照砚的形状)
成 之者, 不 可 易 也。
(做)(的物品)(不)(可以)(更换)(句末语气词)考点满分解读(3)理清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调整语序。
(4)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2.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如下:
(1)宾语前置句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考点满分解读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其中“何”放在动词“有”之前倒装,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
③句中有介词结构引导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介词引导宾语时,介词的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
如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介词“以”引导其宾语“全石”,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
④特殊结构:用“之”将宾语提前。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2)状语后置句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考点满分解读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介宾短语“以事”作“告”的状语,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
(3)定语后置句
①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正常语序为居高庙堂则忧其民。
②中心词+之+数量词(定语)。如马之千里者(《马说》),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者。
翻译时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定语+中心词。
(4)省略句
①主语省略,例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考点满分解读②谓语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③宾语省略,例如: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④介词省略,例如: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5)被动句
①用“为……”表示被动。
②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③用“于”表示被动。如“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满分解读考点四 划分句子节奏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答案】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点拨】先默读需要断的句子,然后寻找句子的特点。一般“也”字后面通常断开,“而”字表转折,常在其前断开。
【方法突破】
划分句子的节奏题一般有两种考查类型: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划分句子需遵循以下原则:
考点满分解读1.主/谓/宾,要分清,朗读节奏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划分。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动宾/动宾,中间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采用此法来划分。
例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3.“而前则前”可划分,对于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采用此法来划分。采用此法来划分的句子的内容必须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
例如: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4.“盖、夫、惟、凡”后面加停顿,这些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往往在发语词后停顿。
例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考点满分解读5.“若、而、然则、故、是故”,往往这些词后要划分。根据句首连词或总结性词语来划分朗读节奏。
例如: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6.“之、者”后面加停顿,根据在句中起舒缓作用的词来帮助我们确定朗读节奏。
例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北冥有鱼》)
7.句内逻辑意义助划分。根据文句内在逻辑意义来划分朗读节奏。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考点五 文章内容的理解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
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考点满分解读【答案】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考点满分解读【方法突破】
1.内容概括题
这类题一般以以下几种方式设题:
(1)找出文中能表达某一内容的语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3)某一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步骤】首先,分析选文,把握主要内容。看选文属于哪类主题(写人、叙事、写景)。如写人叙事类选文,主要把握“谁在做什么”即可,上面题目就可用该思路作答。写景类选文需把握文章描写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同时结合写作背景、注释等理解文章内容。
其次,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和答题要点。看题干要求概括的是某一段还是考点满分解读整篇选文的内容,是要求用自己的话还是原文某句话进行回答,是否有字数要求等。
最后,在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文段,具体概括,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即可。
2.把握主旨题
这类题一般以以下几种方式设题: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题步骤】首先,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章重点段落,感受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特点;最后,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考点满分解读3.分析人物形象题
这类题一般以“评价文中人物”或“××是一个怎样的人”等方式命题。
【答题格式】人物定性(身份)+做了哪些事情+性格特征。然后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是一个……的人,他做了……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答题步骤】首先,分析标题。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如《刘宣苦读成才》,从标题就可看出写的是刘宣刻苦学习的事情,所以体现的肯定是他肯于吃苦,勤于学习的精神。
其次,从正面描写分析。通过文中描述的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
常见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有:考点满分解读善解人意、勤奋好学、诚信友善、乐于助人、忠于职守、执法严明、忠诚耿直、心胸豁达、疾恶如仇、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善纳雅言、知错就改、不畏强暴、孝顺父母、重情重义、足智多谋、淡泊名利、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处事从容、治军有方、慷慨大方、英勇善战、忠君爱国、深谋远虑、性情洒脱、豪放直率、聪颖有才、善于思考、以德服人、谦虚谨慎、才智出众、勤政爱民等。
再次,从侧面描写分析。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情感来分析。
最后,从评价性句子分析。
【速记口诀】标题开头须重视,具体事件显性格,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
4.表达感悟题
这类题一般以“结合自身或现实生活,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等方式命题。考点满分解读【答题步骤】首先,读原文。看文章赞美或宣扬了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等。
其次,作判断。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若不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改正或抵制。
5.对比理解类题
【答题步骤】首先,阅读课外选段,整体把握课外选段主要内容。明确文中的“人、事、物、理”。课外选段一般与课内阅读在主题、人物、写作特色等方面有共通之处。
其次,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阅读、对比其中的相同或不同点。
最后,按照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考点满分解读知识满分梳理谢谢!知识点一 实词一览表
重点实词
例句及意思
A
爱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喜爱,爱好)
安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安身)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
B
把
把酒临风《岳阳楼记》(持,执)
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白色的)
往来无白丁《陋室铭》(没有功名)
谤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薄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看轻)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迫近)
备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配备,挂着)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详尽)
奔
虽乘奔御风《三峡》;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这里指飞奔的马)
崩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古代指皇帝死亡)
鄙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见识短浅)
必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一定,必定)
毕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完毕)
辟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同“避”,躲避)
敝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破)
蔽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闭
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关闭)
辩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同“辨”辨别)
遍
小惠未遍《曹刿论战》(遍及、普遍)
并
二石兽并焉《河中石兽》(一起)
C
才
才通人《桃花源记》(仅仅,只)
材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同“才”,才能,才干)
测
难测也《曹刿论战》(推测,估计)
策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马说》(马鞭)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记录,登记)
尝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曾经)
畅
晓畅军事《出师表》(通晓)
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朝见)
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朝代)
陈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陈列、摆开)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秦时县名,现在河南淮阳)
称
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称赞,赞许)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著称)
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确实)
驰
公将驰之《曹刿论战》(驱车追赶)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赶马快跑)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奔走效劳)
筹
觥筹交错《醉翁亭记》(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在国外)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出去,出来。与“入”相对)
皆出酒食《桃花源记》(拿出)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出现,露出)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使出来)
初
每至晴初霜旦《三峡》(刚刚,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初次)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起初,开始)
传
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传来)
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指责)
从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听从,依从)
从流飘荡《与朱元思书》(顺,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由,自)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跟着,跟随)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向,跟)
殂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死亡)
蹴(cù)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踩踏)
厝
一厝朔东《愚公移山》(同“措”,放置)
D
殆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疑惑)
但
但知其一《河中石兽》(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只是)
道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正确的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方法)
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同样)
得
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获得,得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表推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同“德”,感恩、感激)
颠
不亦颠乎《河中石兽》(颠倒,错乱)
动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受到震撼)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老而无子)
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只)
笃(dǔ)
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坚定)
度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越过)
夺
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改变)
E
恶
货恶其弃于地也《大道之行也》(憎恨)
饿
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经受饥饿)
F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兴起,这里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露,流露)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开放)
黄发垂髫《桃花源记》(头发)
伐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攻打)
蕃
(fán)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多)
反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同“返”,返回)
饭
饭疏食,饮水《〈论语〉十二章》(吃)
方
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方圆,周围)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方向,方位)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区域,地方)
芳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花)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花草的香气)
分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划分,分开)
男有分《大道之行也》(职分,职守)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分给,分配)
讽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奉
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侍奉)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接受)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供给)
弗
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敢专也《曹刿论战》;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不)
扶
便扶向路《桃花源记》(沿着,顺着)
孚
小信未孚《曹刿论战》(使信服)
拂
fú
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违背)
参差披拂《小石潭记》(飘拂)
bì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子忧患,死于安乐》(同“弼”,辅佐)
服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穿戴)
福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赐福,保佑)
负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背着东西)
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凭借)
G
盖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大概)
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大概是)
感
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感慨)
更
(gè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还)
公
公将战《曹刿论战》(指鲁庄公)
苟
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苟且)
故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学过的知识)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原因,缘故)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所以,因此)
观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观赏)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景象)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阅览,阅读)
矜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同“鳏”,老而无妻)
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光亮)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光景,景色)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大)
广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大)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宽敞)
规
所然规往《桃花源记》(打算,计划)
归
女有归《大道之行也》(女子出嫁)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归依)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返回)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聚拢)
国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
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
过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过错)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犯错误)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过于)
果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实现)
H
寒
天大寒,砚冰坚《送东阳马生序》(寒冷)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与朱元思书》(寒意;寒气)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使……寒冷)
号(háo)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呼啸)
和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暖)
政通人和《岳阳楼记》(和乐,指安居乐业)
横
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横斜)
横无际涯《岳阳楼记》(广远,宽阔)
衡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横”,梗塞、不顺)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担心,忧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患)
恢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发扬,扩展)
晖
朝晖夕阴《岳阳楼记》(日光)
会
多会于此《岳阳楼记》(聚集)
或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或许、也许)
J
及
及郡下《桃花源记》(到,至)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得上)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和,与)
极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到极点)
此乐何极《岳阳楼记》(尽头)
南极潇湘《岳阳楼记》(至、到达)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很,极其)
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残疾)
不以疾也《三峡》(快)
集
沙鸥翔集《岳阳楼记》(停息)
讥
忧谗畏讥《岳阳楼记》(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议论)
既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已经)
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不久)
加
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戴上)
弗敢加也《曹刿论战》(虚夸,夸大)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益处)
间
jiān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时候)
jiàn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断绝,隔绝)
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间或、偶然)
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
见
jiàn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看到,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接见,召见)
xiàn
才美不外见《马说》(同“现”,表现)
简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选拔)
尽
林尽水源《桃花源记》(尽头)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竭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吃完)
惊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吃惊,惊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起,这里指没有风浪)
景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日光)
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景致,景色)
惧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担心)
举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荐)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推荐,推举)
与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同“举”,推举)
居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留,停留)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处在)
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详细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同“俱”,全、皆)
绝
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断,断绝)
沿溯阻绝《三峡》(隔绝,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人世隔绝)
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极,非常)
K
开
连月不开《岳阳楼记》(指天气放晴)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散开)
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扩大)
堪
人不堪其忧《〈论语〉十二章》(忍受)
可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值得)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大约)
克
既克《曹刿论战》(战胜,打败)
客
客此《湖心亭看雪》(客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旅居在外的人)
空
浊浪排空《岳阳楼记》(天空)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消散)
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贫穷)
空谷传响《三峡》(空旷的)
叩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请教)
苦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痛苦)
困
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困惑)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困扰,忧困)
L
乐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快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以……为快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享乐)
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好,良好)
此皆良实《出师表》(忠良)
良多趣味《三峡》(甚,很)
戾
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至、到达)
临
临溪而渔《醉翁亭记》(到,靠近)
执策而临之《马说》(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将要,快要)
乱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扰乱)
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纷乱)
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作乱)
M
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美好)
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华丽)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认为……美)
才美不外见《马说》(美好的素质;优点)
靡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倒下)
邈
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向远处伸展)
名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取名,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有名)
故虽有名马《马说》(名贵的)
明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明媚)
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透明)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贤明,英明)
明灭可见《小石潭记》(亮,明亮)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清明)
命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任命)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命)
谋
是故谋闭而不兴《大道之行也》(奸诈之心)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谋划)
N
念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考虑,想到)
P
被(p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同“披”,穿)
圮
山门圮于河《河中石兽》(倒塌)
骈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Q
期
qī
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jī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满(一年)]
奇(q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奇丽景色)
前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在前面)
复前行《桃花源记》(向前)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从前,先前)
强(qiǎng)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竭力,尽力)
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用作动词,以……为亲)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近)
清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凄清)
水尤清冽《小石潭记》(清澈)
清荣峻茂《三峡》(水清)
香远益清《爱莲说》(清幽)
回清倒影《三峡》(清波)
请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请求)
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请教)
穷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尽)
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穷尽,完结)
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极)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贫穷)
求
求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寻找)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探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希求,追求)
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时候)
全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保全)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整块)
阙
略无阙处《三峡》(同“缺”,空隙、缺口)
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同“缺”,缺失)
R
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品德高尚)
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责任,使命)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任凭,听凭)
如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得上,及)
如鸣珮环《小石潭记》(好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假如,如果)
入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进入)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在国内)
若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像,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及,比得上)
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假如,如果)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至,至于)
S
三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确指,三)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泛指多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几个,几)
塞(sè)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堵塞)
色
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脸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颜色,色彩)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光)
善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好的方面,优点)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善事,好事)
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同意,好)
少shǎo
饮少辄醉《醉翁亭记》(一点)
上
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上面)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上,呈上)
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上等)
苔痕上阶绿《陋室铭》(长到……上)
舍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舍弃,放弃)
至舍《送东阳马生序》(学舍,书馆)
身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自身,自己)
甚
急湍甚箭《与朱元思书》(超过)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严重)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生命)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存活)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读书人,学生)
绝山献多生怪柏《三峡》(生长,生出)
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美好)
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尽)
食
shí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吃)
食不饱,力不足《马说》(吃,吃饭)
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食物)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同“饲”,喂)
时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按时)
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季节)
有时朝发白帝《三峡》(时候)
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常常,不时)
使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假如,假使)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让,叫)
是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这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此,这)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是,表肯定的判断)
书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奏疏,书信)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书籍)
军书十二卷《木兰诗》(文书,这里指名册)
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谁,哪个)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同“熟”,仔细)
属
shǔ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类)
zhǔ
属于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同“嘱”,嘱托)
属引凄异《三峡》(连接)
数
shù
夹岸数百步《桃花源记》(几)
说
shu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说,讲)
yuè
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同“悦”,愉快)
兑
《兑命》曰《虽有嘉肴》(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大,这里指学问渊博)
私
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偏爱)
斯
微斯人《岳阳楼记》(这样)
素
则素湍绿潭《三峡》(白色的)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不加装饰的)
遂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于是)
遂迷《桃花源记》(终于)
损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减少)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削减)
世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朝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世上)
T
谈
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赞叹)
谈笑有鸿儒《陋室铭》(谈论)
汤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热水)
调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调弄)
通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通过)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相通)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通晓)
政通人和《岳阳楼记》(顺利)
同
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和,平)
不宜异同《出师表》(和,与)
醉能同其乐《醉翁亭记》(相同,一样)
颓
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坠落)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倒下)
W
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灭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同“无”,没有)
罔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望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名声,名望)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向远处看,眺望)
谓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是)
微
微斯人《岳阳楼记》(如果没有)
闻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听见,听到)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听到)
村中闻有此人《桃花源记》(听说)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闻名,扬名)
卒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见闻,知识)
X
息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气)
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平息)
悉
悉以咨之《出师表》(都,全)
鲜
xiān
芳草鲜美《桃花源记》(新鲜)
xiǎn
陶后鲜有闻《爱莲说》(少)
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清闲)
贤
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品德高尚的人)
咸
咸来问讯《桃花源记》(全,都)
向
便扶向路《桃花源记》(先前的)
乡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同“向”,先前、从前)
晓
晓雾将歇《答谢中书书》(清晨)
晓畅军事《出师表》(了解,明白)
歇
晓雾将歇《答谢中书书》(消散)
偕
宠辱偕忘《岳阳楼记》(一起)
亵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亲近而不庄重)
馨
惟吾德馨《陋室铭》(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诚信)
必以信《曹刿论战》(实情)
小信未孚《曹刿论战》(信用)
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信任)
形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形体、躯体)
兴
兴复汉室《出师表》(复兴)
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发扬)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兴盛)
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兴办)
行
xíng
性行淑均《出师表》(品行,品德)
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行走)
商旅不行《岳阳楼记》(通行)
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行动)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施行)
háng
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行伍)
省(xǐng)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自我检查,反省)
修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修建)
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培养)
秀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茂盛)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表示约数)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答应)
寻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寻找)
寻病终《桃花源记》(随即,不久)
Y
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邀请)
俨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整齐)
妖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过分艳丽)
要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同“邀”,邀请)
曳
曳铁钯《河中石兽》(拖)
宜
宜乎众矣《爱莲说》(应当)
一
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全)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第一次)
遗(wèi)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
已
转转不已《河中石兽》(停止)
义
引喻失义《出师表》(道理)
益
有所广益《出师表》(利益,好处,这里指启发和帮助)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更加)
斟酌损益《出师表》(增加)
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意趣、情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意思)
诣
诣太守《桃花源记》(拜访)
翳
树林阴翳《醉翁亭记》(遮盖)
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不同)
属引凄异《三峡》(异常的)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
因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因此)
引
属引凄异《三峡》(延长)
引喻失义《出师表》(称引)
盈
彼竭我盈《曹刿论战》(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尤
水尤清冽《小石潭记》(格外)
犹
在昼犹昏《与朱元思书》(如同,好像)
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迂
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曲折,绕远)
逾
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超过)
语
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谈论)
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告诉)
狱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诉讼事件)
欲
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将要)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要,想要)
喻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了解,明白)
引喻失义《出师表》(譬喻)
寓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寄托)
援
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引,提出)
远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僻远的)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远离,疏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深远)
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差距大)
阅
阅十余岁《河中石兽》(经过,经历)
愠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生气,恼怒)
Z
再
再而衰《曹刿论战》(第二次)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两次)
曾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增”,增加)
张
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扩大)
长(zhǎng)
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成长)
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前辈,长者)
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推动、促进)
彰
以彰其咎《出师表》(公布)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验、表现)
支
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同“肢”,肢体)
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只,仅)
执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拿着)
直
亭亭净植《爱莲说》(竖立)
旨
不知其旨也《虽有嘉肴》(味美)
至
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周到)
志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记号)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有志)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志向、心意)
质
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询问)
致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得到)
转
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忠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尽心竭力,尽忠心)
专
弗敢专也《曹刿论战》(独自享有)
咨
悉以咨之《出师表》(询问)
自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自己)
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亲自)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如果)
作
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兴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劳作)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做)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写作,创作)
知识点二 虚词一览表
1.之(2018、2017、2016、2013、2011)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
1.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2.具答之《桃花源记》
1.(2018·山东青岛中考)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2.(2018·山东德州中考)亲戚畔之
代指某件事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2018·山东潍坊中考)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论御马》
指示代词,此,这
渔人甚异之(代指这种情形)《桃花源记》
时人谓之实录《陶潜之略传》
助词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有时可不译)
1.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3.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
1.(2017·陕西中考)此一夫之用《三国志·魏书》(节选)
2.(2016·陕西中考)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节选)
3.(2013·陕西中考)夫子之禄寡耶
4.(2018·江苏盐城中考)悠然有遗世之想《渔洋山人文略》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2011·陕西中考)诸葛亮之为相国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2.(2017·山东潍坊中考)是我之妄取无穷期也《茗柯文三编》
3.(2017·江苏宿迁中考)然而王之买马也《战国策·赵策》
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2018·陕西中考)召忽死之《史记·管晏列传(节选)》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陋室铭》
(2018·湖北黄冈中考)时人莫之知也《大唐新语·张嘉贞(节选)》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2.马之千里者《马说》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动词
往,到……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17·山东青岛中考)不知所之
2.其(2017、2015、2014、2012)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代词
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1.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3.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017·陕西中考)使各言其志《三国志·魏书(节选)》
2.(2015·陕西中考)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
3.(2014·陕西中考)想见其为人《孔子世家赞》
4.(2012·陕西中考)其侧皆诡石怪木《石渠传》
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中的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其一犬坐于前《狼》
1.(2018·甘肃白银中考)自临其狱《智囊全集·察智部》
2.(2018·江苏泰州中考)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阅微草堂笔记(节选)》
副词
表推测,大概,或许,还是,恐怕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城上有乌,齐师其遁之《左传·襄公十八年》
表肯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反问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无马邪《马说》
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列子·仲尼第四》
助词
用来舒缓语气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
3.而(2017、2015、2013、2011)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连词
表并列,和,又,或不译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2017·湖北孝感中考)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史记》
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
1.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2.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3.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1.(2018·甘肃武威中考)出其桎梏而饮食《智囊全集·察智部》
2.(2018·四川乐山中考)发即应弦而倒
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1.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3.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1.(2017·山东威海中考)有地隐然而高
2.(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佣者笑而应曰
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2.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3.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
1.(2017·陕西中考)而好乘汗马击剑《三国志·魏书(节选)》
2.(2015·陕西中考)而欲知屈原之志
3.(2013·陕西中考)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
4.(2011·陕西中考)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三国志·诸葛亮传》
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1.(2018·湖北天门中考)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勤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陈述与被陈述关系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1.(2017·湖北鄂州中考)皆待贤人而成名《古文观止》
2.(2017·山东威海中考)卫君待子而为政
词缀
用于表时间的副词之后
1.俄而雪骤《咏雪》
2.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3.久而乃和《送东阳马东序》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用于句末,了,罢了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齐桓晋文之事》
4.以(2016、2013、2011)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动词
认为,以为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2017·山东临沂中考)童子以为斗斛之水《养鱼记》
介词
用,拿
1.以刀劈狼首《狼》
2.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2018·甘肃白银中考)
皆以右手持匕《智囊全集·察智部》
凭借,依靠
1.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何以战/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2016·陕西中考) 可以处乐《曾国藩家书(节选)》
按照
1.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017·山东潍坊中考)各以月入米若薪
2.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连词
表因果,因为,因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3.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1.(2011·陕西中考)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2.并以清德闻《晋书》
表承接,而,来,也可不译
1.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1.(2013·陕西中考)弊车驽马以奉其身
2.(2017·湖北黄冈中考)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书谢御史(节选)》
表目的,来,用来,以致
1.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
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2017·四川乐山中考)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唐才子传·卷七(节选)》
2.(2017·山东威海中考)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表修饰,而,来,也可不译
1.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2.河曲智叟无以应《愚公移山》
(2018·四川南充中考)被服以立《新序(节选)》
副词
同“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战国策》
助词
用于“可”“所”“足”之后
1.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2.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断自唐虞以下《尚书序》
5.于(2018、2013、2012)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介词
表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在
1.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1.(2017·山东枣庄中考)令所睹于涂者《晏子春秋》
2.(2018·甘肃白银中考)独留一人于庭《智囊全集·察智部》
表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到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1.(2012·陕西中考)然卒入于渴《石渠记》
2.(2017·湖北咸宁中考)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旧唐书·柳宗元传》
表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从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表动作发生的原因,因,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表被动,引出动作的发出者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死忧患,死于安乐》)
(2018·陕西中考)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史记·管晏列传(节选)》
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2017·山东潍坊中考)亳州之民,有诉于府者曰《茗柯文三编》
给
1.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对,对于
1.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2013·陕西中考)于臣足矣
与,跟,同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与人无患,于世无争《阅微草堂笔记》
比,胜过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于烧香酬愿多矣《曾国藩家训》
6.乃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代词
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
动词
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副词
于是,就
1.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2.乃入见《曹刿论战》
3.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1.(2018·山东泰安中考)乃可攻也
2.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拾遗记》
却,竟然,居然,反而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乃可至于是乎《三国志·蜀书》
才
1.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
太丘与友期行》
乃罢其兵《吴王欲伐荆》
7.虽(2014、2011)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连词
虽然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1.(2014·陕西中考)虽不能至《孔子世家赞》
2.(2016·山东淄博中考)夫人虽禀性定《贞观政要》
即使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1.(2011·陕西中考)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三国志·诸葛亮传》
2.虽欲改励,恐不及矣《李生论善学者》
8.为(2017、2016、2015)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动词(wéi)
做(根据句子活译)
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吾能为之足《画蛇添足》
作为、当作、成为
1.武陵人捕鱼为乐《桃花源记》
2.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
(2018·四川达州中考)我世世为洴澼《庄子·逍遥游》
动词
(wéi)
担任,当
1.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1.(2017·陕西中考)为将奈何《三国志·魏书(节选)》
2.(2016·陕西中考)余不愿为大官《曾国藩家书(节选)》
是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1.(2015·陕西中考)人知为辞赋之祖矣《离骚》
2.余杭郡为最《冷泉亭记》
以为,认为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介词
(wèi)
替、给(表替代)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2018·江苏扬州中考)为讲说甚详恳《藩国名臣》
向、对(表对象)
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为了、为着(表目的)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名词
(wéi)
心理活动,心情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
介词
(wéi)
被(表被动)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2016·山东枣庄中考)为乡里所患《周处》
9.者(2018)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代词
……的人;……的事物;……的时候;……的情况
1.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018·陕西中考)生我者父母《史记·管晏列传(节选)》
助词
引出判断(原因、解释),不译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10.且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副词
将,将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犹,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连词
表并列,和,又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偃虹堤记》
表递进,况且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赤壁之战》
11.则(2016、2014)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副词
乃,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连词
表转折,却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1.(2016·陕西中考)太丰则无不敢也《曾国藩家书(节选)》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表顺承,那么,就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2.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1.(2014·陕西中考)当时则荣《孔子世家赞》
2.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说苑·正谏》
表假设,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表并列,可不译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梦溪笔谈》
12.乎(2015)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介词
同“于”,在,从,向,给,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战国策·楚策四》
助词
表疑问、反问,吗,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二章》
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吕氏春秋》
表推测,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论善学者》
表感叹,啊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2015·陕西中考)知之难乎哉
13.然(2014、2012)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助词
……的样子
1.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3.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1.(2012·陕西中考)有泉幽幽然《石渠记》
2.(2018·四川南充中考)喟然叹曰《新序》
连词
然而,但是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1.(2014·陕西中考)然心乡往之《孔子世家赞》
2.(2017·江苏泰州中考)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
代词
这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2018·湖北黄冈中考)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大唐新语·张嘉贞(节选)》
形容词
是的,对的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14.与
词性
用法
课内示例
课外对接
动词
给予,授予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尧乃赐舜 希衣,与琴《史记·五帝本纪》
连词
和,及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介词
跟,同,和……比较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018·陕西中考)分财利多自与《史记·管晏列传(节选)》
副词
相伴,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吕氏春秋·慎行》
语气
词
同“欤”,句末语气词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一、(2018·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ɡ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吾始困时( )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
(3)知时有利不利也 ( )
(4)吾尝三战三走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分财利多自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至于负者歌于途
C.召忽死之 辍耕之垄上
D.生我者父母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二、(2017·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彰:曹彰。②膂力:体力。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
(3)将十万骑驰沙漠( )
(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而好乘汗马击剑 云归而岩穴暝
B.此一夫之用 甚矣,汝之不惠
C.使各言其志 其真无马邪
D.为将奈何 吴广为都尉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2分)
(2)赏必行,罚必信。(2分)
4.对于曹彰好武,太祖曹操起先制止,为什么后又大笑并封曹彰为侯?(2分)
三、(2016·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爱贪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甲文是曾国藩给儿子写的家信。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 )
(2)余服官二十年(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腰白玉之环(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余为少慰 余不愿为大官
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戴朱缨宝饰之帽
C.可以处乐 以衾拥覆
D.太丰则吾不敢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尔年尚幼,切不可爱贪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 。(2分)
四、(2015·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释】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非知其姓与名也( )
(2)千不得百焉( )
(3)夫不具司马迁之志( )
(4)则几乎罔矣(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知之难乎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B.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 其如土石何
C.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而欲知屈原之志 温故而知新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4.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2分)
五、(2014·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高山仰止( )
(2)不能去云( )
(3)没则已焉( )
(4)人不知而不愠(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虽不能至 虽不能察,必以情
B.然心乡往之 烨然若神人
C.当时则荣 入则无法家拂士
D.想见其为人 此之谓失其本心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2分)
六、(2013·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佼:好。②寿:保。③梁丘据:人名。④辂(lù)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⑤趣:同“促”,赶快。⑥临:治理,管理。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朝:上朝( )
(2)臣得暖衣饱食 食:吃( )
(3)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 遗:遗留( )
(4)公不说,趣召晏子 说:同“悦”,高兴(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夫子之禄寡耶? 辍耕之垄上
B.弊车驽马以奉其身 无从致书以观
C.于臣足矣 皆以美于徐公
D.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 朝而往,暮而归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4.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2分)
七、(2012·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光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3)北堕小潭( )
(4)卷石底以出(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有泉幽幽然
然胡不已乎
B. 其侧皆诡石怪木
安陵君其许寡人
C. 然卒入于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八、(2011·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4.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参考答案
一、1.(1)贫困(2)谋划(3)时机(4)逃跑
2.D【点拨】A项中,前者意为“要”,后者意为“和”;B项中,前者意为“被”,后者意为“在”;C项中,前者是代词,后者是动词,意为“去、往”。D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都为“……的人”。
3.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
4.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参考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而是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二、1.(1)擅长(2)看重(3)带领,率领(4)同“披”,穿着
2.D【点拨】A项中,前者表转折,却;后者表顺承。B项中,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前者为代词,他们的;后者为副词,表反问。D项中,两者都为担任、做的意思。
3.(1)(曹彰)屡次跟随太祖(或曹操)征战讨伐,意气慷慨,斗志昂扬。
(2)奖赏一定实施(或:做,施行),(宣告)惩罚一定信守诺言。
4.因为太祖听了曹彰的话,明白了他的理想是做一个身先士卒、赏罚严明、建功立业的将军,而不是做一个武夫。
评分标准:回答正确,得2分。共2分。
【参考译文】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年少时擅长射箭骑马,力大过人,徒手与猛兽搏斗,不躲避险阻。(曹彰)屡次跟随太祖征战讨伐,意气慷慨,斗志昂扬。太祖曹操曾批评他说:“你不想读书、敬慕圣贤之道,却喜好骑马击剑,这只是匹夫之勇,哪值得看重啊!”(太祖)督促曹彰读《诗》《书》,曹彰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若想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军,就应该率领十万骑兵驰骋大漠,驱逐异族,建功立业,怎么能做博士呢?”太祖曾经问几个儿子的爱好,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曹彰说:“爱好做将帅。”太祖说:“做将帅应该怎样?”(曹彰)回答说:“穿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面临灾难而义无反顾,作士卒的表率;奖赏一定实施,(宣告)惩罚一定信守诺言。”太祖听了大笑。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
三、1.(1)希望,盼望(2)做,当(3)同“肢”,四肢(4)腰间佩带
2.B【点拨】A项中,前者意为“因此”,后者意为“担任、做”;B项中,两个“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中,前者意为“凭借”,后者意为“用”;D项中,前者意为“就”,后者意为“却”。
3.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4.勤奋,自持,能吃苦(或:刻苦)
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参考译文】【甲】家中来到军营的人,多称赞你举止大方,我心里略感欣慰。普通人大多希望子孙们能当大官,(但)我不愿(你)当大官,只希望(你)能成为读书、明白事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劳苦,可以享受安乐,也能处在俭约中。这就是君子。我做官二十年,从来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气,饮食起居,还遵循简朴的家风,特别简朴也可以,稍微丰盛也可以。太过丰盛我就不敢了。凡是官宦人家,由简朴到奢侈容易,由奢侈返回简朴难。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失我们从曾高祖就传下来的家风。
核心素养解读:
本题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主要涉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甲】文节选自《曾国藩家书》,告诉我们要勤奋、刻苦、简朴,培养君子的品性,传承优良的家风。【乙】文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学习古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求学精神。【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在仔细品读鉴赏的基础上,有助于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四、1.(1)知道(2)一千(人)(3)具有,具备(4)迷惑无所得
2.C【点拨】A项中,前者是语气词,可不译;后者是介词,相当于“于”。B项中,前者是代词,意为“他的”;后者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可不译。C项中,两者都是判断动词,意为“是”。D项中,前者是连词,表转折,意为“却”;后者表承接,可不译。
3.读他的书,(能)理解他的言论(或学说),而且能懂得他有这样言论(或学说)的原因罢了。
4.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评分标准:回答正确,得2分。共2分。
【参考译文】知音难得呀!人之所以能成为知音,并不是知道了他的姓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音与容貌;读他的书,(能)理解他的言论(学说),而且能懂得他有这样的言论(学说)的原因罢了。读他书的人,天下比比皆是;理解他言论的人,一千(人)中不超过百个;懂得他有这样的言论的原因的人,一百(人)中不会超过一个。可是天下的人都说:“我能读他的书,知道他有这样的言论的原因。”这就是知音难得。人人都知道《离骚》是辞赋的鼻祖,司马迁读它,了解屈原并为他的志向而悲伤,这就是贤明的人懂得贤明的人啊。如果不具备司马迁的志向,却想明白屈原的志向,那么就会迷惑无所得了。
五、1.(1)仰望,敬仰(2)离开(3)停止,消失(4)生气,恼恨
2.D【点拨】A项中,前者意为“虽然”;后者意为“即使”。B项中,前者是连词,表转折,意为“但是”;后者是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C项中,前者是连词,意为“就”或者不译;后者表示假设,意为“如果”。D项中,两个“其”都是代词,意为“他的”。
3.(1)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2)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有危害(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很敬仰他。
评分标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分。得2分。共2分。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依循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厅堂、车子、衣服和礼器,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练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有很多,(他们大多)当时很荣耀,死后就停止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六、1.(1)√(2)√(3)×(4)√
【点拨】(3)句中“遗”是“赠送”之意。
2.B【点拨】A项中,前者是结构助词,意为“的”;后者是动词,意为“去、往”;B项中,两个“以”都表目的,意为“来”;C项中,前者意为“对”;后者意为“比”;D项中,前者是连词,表示转折,意为“却”;后者表示修饰,不译。
3.我节制自己穿衣吃饭(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
4.节俭;以身作则(或:能做表率)。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2分。
【参考译文】晏子入朝的时候,每每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齐景公发现了这种情况,说:“哎呀!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子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旧的马车和劣马可以用,对于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晏子出宫后,景公派大夫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大车,结果来回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景公很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到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的馈赠,那我也不乘车了。”晏子回答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减少衣服饮食的供养,(就是为了)给百官和百姓作个榜样;(这样)还恐怕他们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现在乘豪华的大车,国君乘着,我也乘着。(那么)对于百姓不讲礼义、追求奢华、铺张浪费的行为,我就没有理由去禁止了。”于是还是辞谢没有接受。
七、1.(1)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4)弯曲,翻卷
2.C【点拨】A项中,前者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意为“……的样子”;后者意为“但是”。B项中,前者是代词,指潭;后者加强语气。C项中,两个“于”均意为“到”。D项中,前者意为“从”,后者意为“如果”。
3.(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
评分标准:【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答对,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甲】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石渠有的地方宽一尺左右,有的地方宽二尺左右,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跳过大石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水流跌落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鲦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八、(1)√(2)×(3)√(4)√
【点拨】第(2)题中“益”为“对……有利”的意思。
2.C【点拨】A项中,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B项中,两个“虽”均为连词,意为“即使”。C项中,前者是连词,意为“因为”;后者是介词,意为“用来”。D项中,两个“而”均是连词,意为“但,却”。
3.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4.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评分标准:答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中的任意两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2分。
【参考译文】诸葛亮担任相国,安抚百姓,出示礼仪法度,省减官职,遵从合乎时宜的制度,广开言路吸纳众议,布施公道。忠义的、有利于国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会奖赏他们,触犯法律、懈怠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一定惩罚他们,认罪并表示悔改的人即使重罪也会减轻处罚,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善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各种事情都很明白,百姓遵循自己的本分,实事求是,厌恶虚假的事务。最终,(诸葛亮)在国内,百姓都很敬畏爱戴他,刑法虽然严厉但是没有人埋怨,因为他处事公正,鼓励劝诫严明。真是治世的良才,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但是他连年发动战争,却无法成就功业,所以说随机应变这些将军的才能,并不是他擅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