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3.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
(2)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3.第一个五年计划
(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突出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方式
①农业:组织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4)局限: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探索历程
(1)初期探索
①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②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重大失误
①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探索建设的道路上,党产生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
②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危害: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调整国民经济: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新修铁路约八千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表现
(1)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全面夺权”的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2)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过近两年的整顿和调整,国民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3)1975年,经过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了恢复和发展。
影响
(1)“文革”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易错提醒] 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特别提醒] 1949-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过渡性”的主要表现
(1)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图示图解] “一五”计划
[名师点拨] “一五”计划主要在东北地区开展的原因
东北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工业基础好;距离苏联近,易于接受援助。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二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易错易混] 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大跃进”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图示记忆]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主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史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①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②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史料二 下面是③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①说明投资领域的侧重点。
◆②说明援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及新建企业重点分布地区。
◆③史料隐含两层信息:一是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
提示: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2)史料二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经验教训
史料一 ①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刘少奇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战略问题。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史料二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②赶上英国不发愁。
史料三
◆①说明中共八大是一次正确的探索,但是这些正确的方针没有贯彻落实。
◆②说明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认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提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方法:发展生产力。
(2)史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以这两个事件为代表的经济建设失误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提示:事件:“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比较“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比较项 开始时间 背景 概况 后果
“大跃进”运动 1958年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片面大办工业、大办农业,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 造成严重后果,导致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高潮的影响 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农业停滞不前
一、“一五”计划的特点、实质和成因
1.特点
(1)改革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一五”计划既是中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成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1.原因
(1)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
(2)主观原因
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②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
③毛泽东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遭到严重破坏。
④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错误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人们在心理上认为越“左”越革命,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人的失误都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⑤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
2.教训
(1)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3)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综合平衡。
(5)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6)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之就会造成失误甚至遭受挫折。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随堂巩固]
1.邓子恢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已经成功;现在进入社会主义,已经开始走向社会主义,但又还没有达到。”这就是( )
A.农业合作化时期
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过渡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已经开始走向社会主义,但又还没有达到”可知当时的中国正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毛泽东在建国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针对这一现实,1953年党提出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
A.手工业合作化 B.农业合作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教育现代化
解析:选C。“一化”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在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并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称为“一化三改”。
3.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如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
A.农业合作化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A。由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互助组”以及时间1955年,可知是宣传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故D项错误。
4.阅读下表:
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
年份所有制经济 1952年 1956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营和个体经济 78.7 7.1
上表中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解析:选A。根据题干表格显示的时间,即1952—1956年,这一时期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再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公私合营经济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表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起来。故A项正确。
5.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 )
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变落后农业国为先进工业国
C.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1949年建国初的任务,故A项错误;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变落后农业国为先进工业国,故B项正确;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是1958年的决策,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故D项错误。
6.“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说:“革命胜利后,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使国家实现工业化,国营经济不断壮大,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材料主要表明( )
A.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B.社会主义革命正在进行
C.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D.社会主义改造出现过快现象
解析:选C。“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不能说明势在必行,故A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在进行,故B项错误;据材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知C项正确;1953年到1956年底,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而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的评论提到:“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3年平均增长约38%和18.7%。”这主要得益于( )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1953—1957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3年平均增长约38%和18.7%”可知这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关。所以A项正确。
3.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这表明(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
解析:选B。题干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国防军工企业”所占比重大,说明以重工业为主。
4.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在当时为了解决所有制问题推行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选B。为了“解决所有制的问题”,新中国在生产关系领域发起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私有制的改造,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项正确。
5.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大期间曾表示:这次大会反映了人民的希望,建设工业。中国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搞了社会主义,如果不能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50 年到100 年的时光。这主要表明了毛泽东同志( )
A.多快好省的建设思想
B.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C.乐观主义精神
D.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解析:选C。A项中“快”与材料中“需要50 年到100 年的时光”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中的“革命”与材料中“建设工业……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中的“乐观主义”与材料中“中国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搞了社会主义……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相符,故C项正确;D项概念混淆,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6.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该打油诗流传的背景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
C.“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
D.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解析:选D。从“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可见当时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从“一碗稀饭是自己的”,可见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故D项正确。
7.1961年,我国的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 000万吨降到1 000万吨,1962年再降到600万吨。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经济困难
B.巩固“大跃进”成果
C.加强环境保护
D.推动三大改造
解析:选A。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年经济困难。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等“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故A项正确。
8.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有过短暂的恢复和发展,其原因是( )
A.粉碎“四人帮”集团
B.主要领导人的“两个凡是”
C.粉碎“林彪”集团
D.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解析:选D。粉碎“四人帮”集团是在1976年,故A项错误;“两个凡是”的提出是在1977年,故B项错误;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在1971年,故C项错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四 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
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梦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时期与人物,根据材料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形态,根据材料一可以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部门,根据图示中主要成就来回答相应部门;第二小问意义,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时期与梦想,根据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关键信息归纳;第二小问问题,结合所学,从夸大主观能动性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方面归纳。第(4)问,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四“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是人民的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可以归纳;第二小问说明,从经济、政治决定思想文化、民众是主体等角度归纳。
答案:(1)时期及人物:中国古代和近代农民的梦想。
形态:小农经济。
(2)部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钢铁生产。(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意义: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3)时期及梦想:“大跃进”时期(或50年中后期);快速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
问题: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4)内涵:民族复兴、人民安居乐业、世界和平与发展。
说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中国梦内涵的不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具有统一性和继承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一、学习思考
1.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教材P46)
提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提到在我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教材P47)
提示:因为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3.《论十大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进行了哪些重要探索?(教材P48)
提示:它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十大关系,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大力进行经济建设,从而提出了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教材P49)
提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发动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或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5.1975年邓小平领导整顿的重点是什么?(教材P50)
提示:1975年邓小平领导整顿的重点是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
6.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教材P51)
提示:在“文化大革命”的长时间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发展缓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因此说“文化大革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二、自我测评(教材P51)
1.我国政府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施了哪些重大的经济举措?
提示: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结合史实,说明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发展的十年。
提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方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在具体实践方面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这一时期,石油基本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这十年间,也发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严重失误。中共中央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左”倾错误观点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如“阶级斗争扩大化”等。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51)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材料中所说的“十年中”经济建设遭遇的严重挫折和取得的主要成就。
提示:从严重挫折和主要成就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回答。可参见“自我测评”中的第2题的答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