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2)通过观察血涂片,尝试描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3)通过动态视频观察,尝试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图环节,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血管的种类、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的组成和作用。
3.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观察血涂片,认识三种血细胞。
认识心脏并分析其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并分析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方法】
师生互问互答完成课堂问题;通过PPT展示各组成结构及演示循环途径的辅助达成概念的构建;师创设阶梯问题,调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图片血管的类型、辨认血管的种类;自制动态血液循环途径。21世版权所有 2.学生准备:分好小组;网上搜集关于血液的知识,形成对血液的初步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想一想,议一议》
引入概念
前面我们复习了消化系统为身体获得了______,呼吸系统为身体提供了______,这些物质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起回答:
营养物质
氧气
循环系统
以旧知带新知创建概念情境。
出示重要概念
PPT出示重要概念(整合点)(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血管的种类。3、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朗读
明确复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习,条理清晰。
构建概念(一)
血管
PPT列表出示辨别血管的三种方法(整合点)。
巡视课堂并进行个别小组指导。
对模糊知识进行点拔。
血管分为三类: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辨别方法:3种
学生分小组识别,交流,达成共识.
小组代表抢答,全班交流.
运用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形成合作意识;抢答培养竞争意识;同时达到运用所学指导行动.
强化与应用
教师提问PPT出示问题(整合点)如: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
由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
借助这一小环节,缓冲压力,并为下一步的构建学习做好铺垫.
构建概念(二)
心脏
师设置问题ppt展示引导学生,血液在血管内流动,需要动力,什么提供的?(整合点)
识别心脏解剖图,说出其结构
瓣膜有什么作用?
心脏壁由什么组织组成的?
心脏壁的薄厚?
心脏
独立阅读,并解答问题。
心脏有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上下腔静脉,肺静脉,肺动脉,主动脉
防止血液倒流
肌肉组织
左心室壁最厚
(因输送距离最长)
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识图能力,巩固知识
利用生活常见事件,辅助理解
强化与应用
设置选择题
学生举手发言
巩固知识点
构建概念(三)
血液
问题设置,促动思维;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心脏和血管组成密闭的管道,里面流淌的是什么?
播放视频和图片,数据图:
PPT展示血液分层实验(整合点)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辨别组成
依据血常规报告单诊断疾病
血液
上层半透明为血浆,下层为红细胞,中间薄薄一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从形态、结构特点区分A是红细胞,B是白细胞,C是血浆
缺少红细胞--贫血;白细胞增多--炎症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列表复习可帮助理解巩固知识,便于记忆
构建概念(四)
血液循环途径
师播放血液循环动态视频(主要整合点)并提示学生细心观察:
途径分为几条?
观看动画,说明循环途径
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哪?
观察动画后小组交流:
两条: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右心室——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右心房
肺循环在肺部毛细血管网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体循环在全身毛细血管网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动画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象直观理解血液循环途径
梳理与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鼓励.
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学会总结所学知识,善于小结学习后的思想情感.
拓展与提升
血液流经小肠、肾脏等器官时血液里的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
先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去说.
然后动画观察及教师导引的基础上达到正确解读.
拓宽视野,并达到继续探求知识的欲望.
强化与应用
PPT出示一组选择题
展示题目:(见课件)(整合点)
1
2
3
4
个人和集体抢答完成题目.
应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同时培养竞争意识.
[板书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循环系统
一、血管
心脏
血液
[教学反思]:1·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生物学概念教学“六步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合理,且很好地达成。教学内容加工、组合处理得当,容量适宜。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知识得以升华。教师教学准备充分,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状态分析比较到位,教学过程中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到最大化启迪。选择了最大化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学很合的融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本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让学生观察《心脏模型》等,传统手段辅助教学,效果更好;个别重要的环节要充分给予学生,启动学生的思维,掌握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