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荷塘月色》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1《荷塘月色》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1-08 13: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练习 【客观检测】 1.加点字正确的一组是(????)。 A.脉脉(mò)??颤(zhàn)动???乘(chéng)凉??独处(chǔ)的妙处 B.酣(hān)睡??参差(cēncī)??袅娜(nà)?????蓊蓊郁(yù)郁 C.点缀(zhuì)??倩(qiàn)影???皱缬(xié)????斑驳(bó) D.煤屑(xiāo)??羞涩(sè)????踱(duó)步????幽僻(yōupì)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霎时??倩影稀疏??没精打彩??笼着轻纱 B.缈茫??虚无缥缈??隐隐约约??嬉游无度 C.和谐??櫂櫂童山??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D.风致??丰姿绰约??不绝如缕??叶嫩花初 3.加点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的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点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C.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D.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点明本文“文眼”的一项是(????)。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C.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主观深化】 6.开篇揭示文眼和描述了夜游荷塘的起因之后,接下来两段是如何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的?? 答:??????????????????????????????????????????????????????????????????? 7.分别用不超过10字的短语概括第二部分三段的大意。 答:??????????????????????????????????????????????????????????????????? 8.课文写忆采莲旧俗表现了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的变化? 答:??????????????????????????????????????????????????????????????????? 9.文中运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手法,增强了表现力。试说说下边几例的巧妙之处。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答:??????????????????????????????????????????????????????????????????? ??????????????????????????????????????????????????????????????????????? ??????????????????????????????????????????????????????????????????????? ??????????????????????????????????????????????????????????????????????? ??????????????????????????????????????????????????????????????????????? ??????????????????????????????????????????????????????????????????????? 10.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和叠词,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试就下边几例作一些说明。 ①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②(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③悄悄地披了大衫????轻轻地推门进去 ④路上阴森森的?????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⑤田田的叶子????一粒粒的明珠 ⑥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由内而外】 〖甲〗?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1.第1段中作者沿着荷塘,注意到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答:?????????????????????????????????????。 12.第2段中的“这一片天地”、“另一个世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 13.第2段末尾说“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中哪一个词可与作者心中的“妙处”相对应? 答:????????????????。 14.上段中所说对的“妙处”具体指什么思想内容? 答:?????????????????????????????????????????????????????????????????????。 〖乙〗 ??????????????????????????白水漈 ????????????????????????????朱自清 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jì)。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①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膌(jí,同“瘠”,瘦小)是一片飞烟而已。②从前所谓的“雾谷”,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③白光嬗(shàn变更)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④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形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15.文中漏掉一个句子:“当那空处,最是奇迹。”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个句子应插在哪一处? 答:?????????????。 16.请从文中摘录“最是奇迹”的语句。 答:???????????????????????????????????????????????????????????????????? ???????????????????????????????????????????????????????????????????。 17.文中画线的语句从亮度上瀑布的什么特点?(请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 答:???????????????????????????????????。 18.对文末写到的“幻网”,分析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幻网”如同“雾谷”一样,是大自然在白水漈造成的自然景观。 B.“幻网”是作者对白水漈自然景象的客观描绘。 C.“幻网”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和妙用创作手法的创造。 D.“幻网”不只是白水漈的客观景象,实际上已融入了作者的体会和感受。 〖丙〗 古村的雨 费振钟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禁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这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摘自《散文》2001年第9期) 19.从全文看,①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 答:???????????????????????????????????????????????????????????????????。 ②第3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 答:???????????????????????????????????????????????????????????????????。 20.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 不同点:???????????????????????????????????????????????????????????????? ???????????????????????????????????????????????????????????。 21.联系全文看,以“古村的雨”为题,以“古村微雨图”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②??????????????????????????????。 22.以下对本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也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感。 B.郭洞村周围有繁茂的树木,作者对其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古村的某种审美韵尾,渲染了古老的氛围,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机。 C.郭洞村的民居很有艺术特色,但作者却不喜欢那些精致典雅的制作,认为它破坏了古村朴素的本色,装饰了保守的内心。 D.结尾处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图,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声,反衬了古村春晨的宁静。 E.作者写“蓑衣”而不是雨衣、“老农”而不是小伙儿、“惟一的耕牛”而不是一群牛——寥寥几笔,写出了古村悠悠的意蕴。 写作指津 【构思导引】 请以“我所了解的朱自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道题既是对学过的朱自清文章的梳理,也是对有关智能的拓展。有兴致的同学可以借此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 【例文简析】 舞文以自清,弄墨常佩弦 ????——谈我心中的朱自清 崔彧 从小学时,我们的课本中就常常出现一个人名——朱自清。那时我的感觉是这个人写的作品轻柔,美丽。大概这人长得应该眉清目秀,一副书生样。后来看过他的照片后,觉得跟预想的也没多大出入,只是多了一副眼镜,一身长袍。从《春》,《匆匆》,《荷塘月色》,到《背影》,一律是清秀的笔风。而当把他的散文集通读之后,我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诗人,学者,散文家。 首先,他是一位画家,一位能中西合璧的画家。感触颇深的是《荷塘月色》。一片曲折的荷塘,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和亭亭的荷花。这些,如同一幅水墨画,有赵佶的细腻之处,兼备白石老人的大气,个体与整体和谐统一。而妙处又在静中有动,微风抚过,荷叶荷花的颤动,是你能感受到的,仿佛就在你眼前,触手可及。月光的那部分写得尤其出色。虽然是满月,但天上有层淡淡的云,故不能朗照——这尽管是一丝遗憾,但用得确实好。因为从中我读出了作者的心中的黯淡,心中的颇不宁静。我联想到了凡·高笔下的月色,神秘,寒冷,这难道不是印象派的画风么?而每次用不同的心情读《荷塘月色》时,带给我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是蒙娜莉莎的微笑那般奇妙。然而回到他的写作背景,大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节,为革命低潮而不能平静,因此为文章注入了一剂静心剂,文章的色彩也就不再艳丽。 他是一位西方文化的传播者。1931年,朱自清出国游学,远赴欧洲,去过巴黎,伦敦,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名城。两年的游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内涵,也为中国带来了欧洲文化思想。朱自清好似一个探险者,用一种陌生好奇的眼光来看欧洲,发掘欧洲的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并且用深入浅出的笔法,与中国常见的事物比较,向国人介绍欧洲文化,通俗易懂。我也读过余秋雨的游记。余秋雨的作品带了些商业色彩,也更多的写了些鲜为人知的细处,有点深奥。 他亦是一位哲人。尽管他的一生短暂,但是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事物有着一种敏锐而正确的判断。这使得他的散文中,流淌着哲人的血液,散发出哲理的沁香。《沉默》,《论气节》,《论诚意》,这三篇是我最欣赏的,鲁迅的针砭时弊,巴金的清新刚健,融合自己的柔中带刚。尤其是《沉默》,朱自清用婉转的笔调,幽默的言辞,以及深刻的主题,及时有效的警示青年朋友,懂得沉默,灵活地运用沉默。 这些,或许是很表面的,但细细品味后,我恍然大悟,朱自清不只是柔,而更是刚! 他是民主战士,和鲁迅一样,用笔杆子和反革命作斗争。而他有更多的战斗。教书育人是他的战场,示威游行是他的战场,文学创作是他的战场。他字佩弦,取意“佩弦以自急”。他时刻如紧绷的弦,抓住一切时间,投入战斗。在清华大学授课,以刚强的意志,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积极参加示威游行,尽管没有武器,但他以刚硬的演讲措辞,感染了无数人,使他们投奔革命;在文学创作上,他用表似轻柔,实则刚毅的笔锋,痛击帝国主义,痛击反革命。《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我所感到的画与哲完美结合文章之一。细致的人物绘画,使小男孩的和平清秀的脸,瞬间变得狰狞恐怖。他用饱含哲理而极富愤怒的语言,号召广大中国人民,斗争吧!《执政府大屠杀记》,是他的亲身经历。朱自清对此十分愤慨激动,他拿起笔,用鲜血记录下1926年3月26日执政府的大屠杀。他挣扎在生死边缘,子弹从身旁飞过,战友负伤而倒下,学生被官兵殴打,一幕幕惨景,深刻的留在读者的心中,抗争情绪油然而生:“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办?”一句反问,使人们猛醒,“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就是我心中的朱自清,舞文以自清,弄墨常佩弦; 他不是一介柔弱书生,而是一位刚强的战士! 点评:文章从小学时代心目中的朱自清形象谈起,到后来见了照片,读了有关文集,感觉到他作为诗人、学者、散文家之外的东西。然后就从他作品中如画的描绘、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卓越的思想境界着笔。但又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浓笔重墨地讴歌他作为民主斗士的不屈不挠,写得感情充沛,淋漓尽致。 对比描述使文章内容丰富,这也是本文的亮点。 【题目参考】 23.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A.朱自清散文浅谈。 B.朱自清的人格魅力。 资料附录 ◎《采莲赋》译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罗定五) ◎南朝乐府民歌杂曲歌辞《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黄,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鸟名)飞,风吹乌臼(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用绿玉制作的妇女头饰)。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名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阅读提示:这首乐府民歌跟绝大多数南朝民歌一样,是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细腻地写出性情女子渴望男友前来而其偏偏上了“青楼”的苦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