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 (5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 (5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3 11: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掌握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学习目标

1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双龙洞的景象。

3
感受双龙洞的壮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作者介绍
叶圣陶( 1894- -1988),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中国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1918 年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代表作有散文集《脚步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稻草人》等。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
















































































































































































多音字






jì:系红领巾 系鞋带

xì:关系 解铃还须系铃人


zhuàn:转圈 晕头转向

zhuǎn:转弯 转危为安
旋转木马
系鞋带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盘曲而上:环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造句:汽车沿着窄窄的山间公路盘曲而上。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茂。
造句:队员们历尽艰辛,终于走出了这片突兀森郁的山林。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造句:老师让学生们聚集在她周围。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造句:夏天到了,爬山虎的叶子长得特别繁茂,挨挨挤挤,没留一点儿孔隙。

好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造句:我很好奇,他是怎么拿到这本书的。

昏暗:光线不足;暗。
造句:太阳下山了,屋里渐渐昏暗起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造句:我们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会发现其实一切都很简单。

变化多端:(成语)形容变化很多,使人难以把握。
造句:日落时,变化多端的云彩使人看得入迷。


近义词

大约——(大概)  明艳——(鲜艳/明丽)
时而——(有时)  变换——(变更)
气势——(气概) 聚集——(聚拢)
昏暗——(阴暗) 稍微——(略微)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变化多端——(变化万千)
反义词

宽——(窄) 缓——(急) 明艳——(暗淡)
聚集——(分散) 拥挤——(宽松)
漆黑——(明亮) 蜿蜒——(笔直)
变化多端——(一成不变)
词语辨析
明艳 鲜艳 明丽
相同点:三者都有“色彩、光泽好看”的意思。
不同点:“明艳”形容鲜明艳丽,可以描写人,一般指女性的容貌光彩照人;也可以描写事物,强调颜色十分光鲜。“鲜艳”形容鲜明而美丽,只用于描写颜色,强调色泽鲜明、光亮而美丽。“明丽”形容明净美丽,多用于描写景物或阳光。




运用示例:
1.小女孩身着 ( )的服饰从我身旁经过。
2.我的家乡山川 ( ),物产丰富,百姓和乐。
3.花园里盛开着菊花,颜色真( )啊!

明艳
明丽
鲜艳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描写了哪几处景点?


整体感知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2.找出课文是用哪些语句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的,用横线画出来,连贯地读一读,体会文章的游览顺序。
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读一读描写溪水或泉水的句子,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体会。(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句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溪水的来路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4.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概括点明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部分(2、3):写“我”在途中的见闻。
第三部分(4):写洞口和外洞的特点。
第四部分(5):详细介绍了孔隙的大小,以及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第五部分(6、7):写“我”游览内洞的情形。
第六部分(8):写“我”乘船出了双龙洞。


1.学习第一-部分,了解作者游览的时间、地点。
第1自然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简短的语言交代了作者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并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课文解读
2.学习第二部分,感受沿途景色的明艳美丽。
(1)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和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2)如何理解“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

这句话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映山红的花朵和叶子与盆栽的杜鹃作对比,突出了映山红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而自然生长的本性姿态,显示了映山红的生机与灵气。这句话流露出作者的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3)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形状变化,以及声音的变化?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就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4)读了这两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山中有树有花还有水,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明艳美丽。
(5)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会用两个段落来写沿途的见闻了吗?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很浓,心情舒畅,表现了作者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3.学习第三部分,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风光可以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分别用哪个字概括?
洞口——宽
外洞——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使人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神秘的双龙洞产生一种好奇感。

(3)赏析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周围”“头上”说明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洞的。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外洞的宽敞、空旷,让人如同身在洞中。
(4)作者在这个部分又提到了“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空隙进出内洞。

4.学习第四部分,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孔隙又有什么特点呢?
狭窄 低矮
(2)“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中的“贴”字能换成“靠、挨”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贴”字更能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紧靠船底,没有一丝缝隙的状态,说明仰卧的姿势低得没法再低了,从而衬托出孔隙的窄小。而“靠、挨”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第5自然段第八句话中“稍微”“一点儿”说明了什么?第七、八句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感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这两句话用“感觉……又感觉……”写出了作者通过孔隙进洞时的真实感受,表达出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让我们在惊险的体验中感叹自然造化的神奇。



5.学习第五部分,了解内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奇”。
(1)内洞的特点是什么?
黑 大(宽广) 奇

(2)内洞的黑和宽广从哪里可以看出?
“内洞一团漆黑……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在内洞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3)除了黑和大,内洞还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景物多”或“美”或“奇特”。
从描写青龙、黄龙以及有四十多名目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句子可以看出。




(4)“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暗示了“双龙洞”名字的来历,间接点明课题。



6.学习第六部分。

文章最后一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文末独句成段,语言简洁明了。作者只用了一个“又”字就说明了自己出洞和进洞的方式是相同的。详略得当,也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啰唆。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拟人)

2.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设问)

佳句积累

写法借鉴
按游览顺序来描写景物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比如本文就很好地抓住了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和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 >洞口-随山势流下山去),并将这两条线索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文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我们在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时,需要注意几点:
(1)学习本课的写法,确立并牢牢抓住行文的线索;(2)记叙时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本文开篇就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中间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末说明游览结束,整个叙述完整清晰,让人印象深刻。

1.形容变化多或变化大的成语。
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恍如隔世
日新月异 翻天覆地 沧海桑田
今非昔比 千变万化 变化无常

拓展延伸
2.叶圣陶名言。
(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4)阅读总是“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也是读,乃至于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


叶老曾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今天从这一篇课文中,我们对这点有所领悟。
课下建议大家读一读叶老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继续了解岩洞的奇异,感悟游记的写法。


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

开篇点明游览时间、地点——春天、浙江金华
沿途见闻——映山红、溪流——春色盎然
游览外洞——空旷、开阔 像大会堂
险过孔隙——低矮、窄小 惊险诱人
游览内洞——幽深、奇异 值得观赏
乘船出洞——仰卧小船 方式相同

记金华的双龙洞

奇景天成
曲径通幽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