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诗经》二首
《关雎》
《蒹葭》
点我歌曲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2、品味诗歌,在反复中朗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了解《诗经》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地位: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1、三大基本内容:
“风”:
“雅”:
“颂”:
2、三大表现手法:
“赋”:
“比”:
“兴”:
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歌谣。
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
“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
《诗经》的“六义”
第一课时 关雎
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解题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jū
jiū
qiú
xìng
wù mèi
sè
mào
一读,正字音
lè
zhǎn
二读,注意停顿
三读,译诗句
口读翻译
要求:①抓关键词②解释扩展③以诗译诗
注意以下字词:
重点实词:洲: 窈窕:
逑: 芼:
寤寐:
特殊用法:琴瑟: 友:
钟鼓:
乐:
流:
虚词: 之:
水中的陆地 文静美好的样子
配偶 挑选
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
名作动,弹琴鼓瑟 名作动,亲近
名作动,敲钟击鼓
使动用法,使……快乐
古义:捞取。今义:流动。
助词,的。例:在河之洲
代词 例:左右流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窈窕,指文静美好的样子。淑,美、
美好。
君子好逑:君子,当时对贵族男子的统称。好逑,
好配偶。逑,配偶。
疏通文意:
这两句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以成双成对的雎鸠来象征人间的爱情。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纲目,统摄全诗。
译文:雎鸠鸟不停地鸣叫,立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是小伙子好的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长短不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流:捞取。
寤寐: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
寤,醒时。寐,睡时。
译文: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日日夜夜想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思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译文: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牵挂在心头。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译文: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我弹奏着琴瑟和你亲近。
这两句设想姑娘已经答应自己的请求,便兴奋地弹琴、鼓瑟以亲近她。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我敲击着钟鼓使你快乐。
概括每节内容
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中偶像的向往之情。
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中心偶像的日夜思念之情。
第三节:直接描写对心中偶像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第四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琴瑟去取悦心中偶像。
第五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钟敲去取悦心中偶像。
全诗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
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关键词句:
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
这是一首 诗,
写了 故事。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结构上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
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爱情
一个男子对一个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爱慕,相思,幻想成亲
由喜悦到失望再到愉悦的感情变化
求
追求的对象
外貌:窈窕
心地:淑
行为:流、采、芼
品读全诗,探究特色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描写的人物有 ;产生的效果是:
意境情感:
1.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2.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关关鸣叫的雎鸠,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
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前四句)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中八句)
琴瑟钟鼓,幻想迎娶(后八句)
1、从诗中的 “ ”可以看出,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 的情感。
2、 从诗中的“ ”“ ”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
的情感。
3、从诗中的“ ”“ ”可以看出,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是 的情感,
4、全诗表达的是一种 的爱情。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喜悦和爱慕
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焦虑、苦闷、失望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陶醉和幸福
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真挚、直率、纯洁、质朴、美好
一、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三、均为四言 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双声、叠韵字。
二、重章叠句
写作特色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作用: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
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
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左右采之。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背诵:
1.本诗以 _________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雎鸠、荇菜
窈窕淑女
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随堂检测
4.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_______________,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______________。
5.诗中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联绵字增强了诗歌的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请举出一些例子。
6.诗中用了起兴的写法,写雎鸠鸟的鸣叫象征了什么?
思念、追求的过程
如:窈窕 参差 辗转
男欢女爱
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字的用法:
在河之洲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荇菜”
代词,指“窈窕淑女”
代词,同上
第二课时 蒹葭
在水一方
琼瑶 词 林家庆 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点我视频
《诗经》是我国第__ 部_____ 总集,是一部________ 的诗歌总集,收入自_____ 初年至______ 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______ 篇,又取其整数称 ___________ 。先秦为_______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____________ 并沿用至今。
一
诗歌
现实主义
西周
春秋
305
《诗三百》
《诗经》
《诗》
复习旧知:
点我歌曲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
《秦风》
“芦苇”
检查字词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 葭 伊 人 溯 洄
萋 萋 晞 湄
跻 坻 涘 沚
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qī qī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
蒹 葭
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朗读课文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芦苇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
站在对岸水那方。
逆流而上追寻她,
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
好像就在着水中央。
理解大意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芦苇一片凄清清,
清晨露珠尚未干。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
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
越走越高道儿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
像是站在水中小洲上。
理解大意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芦苇茫茫连成片,
清晨露水没有完。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
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
道路险阻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找她,
像是藏身水中陆地上。
理解大意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蔼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切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请同学们想象那美好的景致,并加以描绘:
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
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
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概括每章内容:
第一章:(1、2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章:(3、4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第三章:(5、6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
zX.x.K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呢?哪个时间段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深秋的清晨
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品读全诗,探究特色
深秋 “白露为霜”
3.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4.在这样清冷 孤寂 凄美的氛围中,请大家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并作简要分析。
①“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
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
孤独寂寞
5.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让主人公魂牵梦绕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伊人?那我们却感觉到了她的美,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距离产生美”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7.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8.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
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的那个美丽的、朦胧的、若有若无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象征着一个目标、一种美好的理想或是愿望。
课堂讨论
《蒹葭》的结构:
重章叠句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写人。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写景: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蒹 葭
试着背诵
蒹葭 白露 伊 人 道 宛 在
苍苍
萋萋
采采 霜
晞
已 水一方
水之湄
水之涘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沚
1、朦胧美。
(1)主题的朦胧。
写爱情
写理想
写隐士
……
(2)意境朦胧。
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
“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
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2、含蓄美。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3、音乐美。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
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章压I韵。
一、蒹葭、霜露、秋水
二、在水中央的伊人
三、上下追寻的青年
——凄清的秋景
渲染气氛
——可望不可及
——执著追求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描写艺术形象
特点
写法
起兴手法
比较《关雎》与《蒹葭》 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上。
《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情感韵味更浓郁。
2、表现手法上
《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 ,是一首典型的______(内容)诗。
2.本诗以_____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诗经·秦风》
爱情
蒹葭
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随堂检测:
4.体现诗的全部旨意,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5.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6.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地追求爱情,“溯回”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________的心情。
7.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1)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
(2)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的人诚挚感情。
(3)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出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道路迂曲回盘,坎坷难行
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失望、惆怅
课后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任选一首加以改写。
雎鸠关关地鸣叫着,带着天籁般的对唱声,双双飞落在河中的沙洲上。我站在那云雾弥漫的树林中,向远方眺望,仿佛看见了她。她伫立在和煦的风中,脸上洋溢着恬静的笑。看着她那娴熟美好的样子,我的心中顿时泛起了圈圈涟漪……
长长短短的荇菜浮在水面,朦胧中我看见她顺着水流左右采摘嫩绿的荇菜茎。看着她那满脸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她还不知道,我日日夜夜都在想着她,无论是梦中还是醒着,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
改写:关雎
尽管我是那样地想念她,她却还依旧不能到我的面前,看着天空朵朵白云飘过,在那雪一般纯白的云层中,我仿佛看见她的影子,仿佛看见了她那恬静的笑容。她使我朝思暮想,魂牵梦萦。月色下,我带着悠悠真情,绵绵情思,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荇菜参差不齐地生长在水中,梦境中我看见她正忽左忽右不停地采摘着那荇菜。看着她步履轻盈地走来,我不由得说出了埋藏在我心中已久的话语:“贤淑漂亮的好姑娘,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如琴瑟般相和,永远相亲相爱……”
长长短短的荇菜随着水波飘荡,依稀中我看见她左也采了右也摘。听着窗外喜庆的鞭炮声,我许下了永恒的承诺:“贤淑漂亮的好姑娘啊,我一定要敲钟打鼓把你娶来……”
《蒹葭》改写
清晨,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河边的芦苇,颜色苍青。 ?? 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的张望寻求,诗人确信她一定就在河的对面,并充满着信心去追求。可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啊!诗人逆流而上去找她,而道路险阻又太长,他又顺流而下去寻他的心上人,他幻想伊人就在中央,好与他相见。
芦苇茂密又繁,晶莹的露水还未干,诗人的心上人仿佛在河水的对面,但道路崎岖,难以攀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行之不易,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以到达。这时,诗人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但流水环绕小岛人,任诗人怎么游也游不到她身边。 ?? 芦苇片片,晶莹的露水珠如泪痕,伊人的身影仿佛还在河水中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急切的想要见到伊人,只剩一副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痴如醉的样子……
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美丽的女子啊,那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心底的惆怅。那白雾中笼罩着你的悲伤,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
一、情景导入
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知识梳理 ?
1.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2.解题。
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二、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自读课文。
一读,正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wù?mèi)? 芼(mào)???
二读,注意停顿:
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三读,读注释,并归纳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三、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口译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每节内容。
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中偶像的向往之情。
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中心偶像的日夜思念之情。
第三节:直接描写对心中偶像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第四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琴瑟去取悦心中偶像。
第五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钟敲去取悦心中偶像。
2.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
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3.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4.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
【交流点拨】在结构上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求
五、品读全诗
1.君子追求的对象如何?
【交流点拨】外貌:窈窕;心地:淑;行为:流、采、芼
2.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关关鸣叫的雎鸠,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
描写的人物有: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
产生的效果是: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3.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交流点拨】爱慕与喜悦<河边邂逅,一见钟情(前四句)>---相思与失望<朝思暮想,辗转反侧(中八句)>---幻想与愉悦<琴瑟钟鼓,幻想迎娶(后八句)>
4.结合诗句具体说说《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1)从诗中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以看出,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的情感,
(2)从诗中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
焦虑、苦闷、失望 的情感。
(3)从诗中的“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看出,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陶醉和幸福的情感。
(4)全诗表达的是一种真挚、直率、纯洁、质朴、美好的爱情。
小结:《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六、探究写法?
1.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重章叠句。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作用: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3.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双声、叠韵字。
七、总结本课 背诵全诗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八、随堂检测
1.本诗以 _________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雎鸠、荇菜)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4.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_______________,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______________。(思念、追求的过程 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5.诗中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联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请举出一些例子。(如:窈窕 参差 辗转)
6.诗中用了起兴的写法,写雎鸠鸟的鸣叫象征了什么?(男欢女爱)
7.“之”字的用法。
在河之洲/左右流之/寤寐求之/求之不得(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荇菜”/代词,指“窈窕淑女”/代词,指“窈窕淑女”)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纯洁真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诗歌中的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的情感。
2、把握诗歌中的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诗经》是我国第__部_____ 总集,是一部________的诗歌总集,收入自_____ 初年至______ 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______篇,又取其整数称 ___________。先秦为_______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____________并沿用至今。
二、导入
1、 播放《蒹葭》这首诗的歌曲,和孩子们一起低声吟唱,优美的歌词,迷人的曲调,将孩子们带入浪漫而美好的情景之中。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学唱它好不好?
三、预习检查
1.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2.检查字词,给下列字词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萋萋 晞 湄 跻 坻 涘 沚
四、听读、朗读课文
五、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用诗句译诗句。
芦苇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我所爱的心上人啊,站在对岸水那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着水中央。
芦苇一片凄清清,清晨露珠尚未干。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追寻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站在水中小洲上。
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没有完。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弯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藏身水中陆地上。
2.请同学们想象那美好的景致,并加以描绘。
示例: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蔼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切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六、整体感知??
1.谁能概括总结一下诗歌内容?
【交流点拨】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一名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概括每章内容。
第一章:(1、2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章:(3、4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第三章:(5、6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
七、品读全诗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个时间段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交流点拨】深秋 “白露为霜” 深秋的清晨
2、在一般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这首诗歌也是如此吗?
【交流点拨】“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凄美哀伤。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
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4.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交流点拨】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5.在这样清冷孤寂凄美的氛围中,请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并作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
①“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
【交流点拨】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
【交流点拨】孤独寂寞
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
【交流点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7.让主人公魂牵梦绕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伊人?那我们却感觉到了她的美,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交流点拨】
“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距离产生美”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8.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怎么知道的?
【交流点拨】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9.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的那个美丽的、朦胧的、若有若无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交流点拨】★象征着一个目标、一种美好的理想或是愿望。
八、深入探究
(一)《蒹葭》的结构如何?
【交流点拨】重章叠句。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二)写作特色
1、朦胧美。
(1)主题朦胧。
写爱情?写理想?写隐士……
(2)意境朦胧。
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2、含蓄美。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3、音乐美。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章压I韵。
小结: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特点——凄清的秋景 渲染气氛 写法-----情景交融
二、在水中央的伊人 特点——可望不可及 写法-----虚实相生
三、上下追寻的青年 特点——执著追求 写法-----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九、比较二首诗
比较《关雎》与《蒹葭》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上。
《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情感韵味更浓郁。
2、表现手法上。
《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十、随堂检测
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 ,是一首典型的______(内容)诗。(《诗经·秦风》 爱情)
2.本诗以_____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蒹葭)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4.体现诗的全部旨意,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5.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①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的人诚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出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6.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地追求爱情,“溯回”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________的心情。(道路迂曲回盘,坎坷难行 失望、惆怅)
7.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十一、课后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任选一首加以改写。 改写《关雎》
雎鸠关关地鸣叫着,带着天籁般的对唱声,双双飞落在河中的沙洲上。我站在那云雾弥漫的树林中,向远方眺望,仿佛看见了她。她伫立在和煦的风中,脸上洋溢着恬静的笑。看着她那娴熟美好的样子,我的心中顿时泛起了圈圈涟漪……
长长短短的荇菜浮在水面,朦胧中我看见她顺着水流左右采摘嫩绿的荇菜茎。看着她那满脸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她还不知道,我日日夜夜都在想着她,无论是梦中还是醒着,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
尽管我是那样地想念她,她却还依旧不能到我的面前,看着天空朵朵白云飘过,在那雪一般纯白的云层中,我仿佛看见她的影子,仿佛看见了她那恬静的笑容。她使我朝思暮想,魂牵梦萦。月色下,我带着悠悠真情,绵绵情思,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荇菜参差不齐地生长在水中,梦境中我看见她正忽左忽右不停地采摘着那荇菜。看着她步履轻盈地走来,我不由得说出了埋藏在我心中已久的话语:“贤淑漂亮的好姑娘,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如琴瑟般相和,永远相亲相爱……”
长长短短的荇菜随着水波飘荡,依稀中我看见她左也采了右也摘。听着窗外喜庆的鞭炮声,我许下了永恒的承诺:“贤淑漂亮的好姑娘啊,我一定要敲钟打鼓把你娶来……”
《蒹葭》改写
清晨,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河边的芦苇,颜色苍青。
?? 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的张望寻求,诗人确信她一定就在河的对面,并充满着信心去追求。可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啊!诗人逆流而上去找她,而道路险阻又太长,他又顺流而下去寻他的心上人,他幻想伊人就在中央,好与他相见。
芦苇茂密又繁,晶莹的露水还未干,诗人的心上人仿佛在河水的对面,但道路崎岖,难以攀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行之不易,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以到达。这时,诗人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但流水环绕小岛人,任诗人怎么游也游不到她身边。
?? 芦苇片片,晶莹的露水珠如泪痕,伊人的身影仿佛还在河水中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急切的想要见到伊人,只剩一副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痴如醉的样子……
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美丽的女子啊,那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心底的惆怅。那白雾中笼罩着你的悲伤,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附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经》二首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积累(20分)
1.填空题。(8分)
(1)《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篇,这些诗歌分为 、 、 三个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蒹葭(jiān jiā) 窈窕(yǎo tiǎo) B.好逑(hǎo qiú) 寤寐(wù mèi)
C.雎鸠(jū jiū) 伊人(yī) D.溯洄(sù huí) 荇菜(xīng)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为使动用法,使……快乐。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译文:美丽又善良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译文: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C.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译文:河中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有点稀。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5.名句默写。(6分)
(1)《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雎》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3)《蒹葭》一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二、阅读理解
(一)关 雎(11分)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以_____、______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2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_______和???????,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2分)
3.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___________。(1分)
4.“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3分)
5.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二)蒹葭(14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是一首典型的________(内容)诗。(2分)
2.本诗以______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4.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2分)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 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5.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4分)
6.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2分)
(三)课外拓展(5分)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B.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情景,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熟。
C.“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不远,表现出了织女内心的高兴与激动。
D.“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2.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3分)
答案:
一、
1.填空题
(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赋 比 兴
D 荇xìng。
C ABD正确;C.有误,“友”是“以……为友”的意思
C 河中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还没有干。
5.(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2)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3)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二、
(一)
1.雎鸠 荇菜
2.比兴 重章叠句
3.窈窕淑女
4.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5.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二)
1.《诗经·秦风》 爱情
2.蒹葭 .重章叠句
3.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4.D
5.①点明季节和时间 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
6.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三)
1.C(解析:C项虽然“河汉清且浅”,也相距不远,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表现出的是织女内心的忧愁与哀怨。)
2.主人公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经》二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读。注意难读字的音,反复朗读,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情感。
背。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写。看清字的写法。
释。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先口译,后改写。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二、预习任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关雎》的内容。
2.《关雎》中的这位男子,在追慕女子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3.《蒹葭》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4.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____篇,也称“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三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关雎( ) 窈窕( ) 好逑( ) 寤寐( ) 荇菜( ) 芼之( )
未晞( ) 水中坻( ) 溯洄( ) 蒹葭() 水之涘( ) 水中沚(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在河之洲 洲:___________ (2)窈窕淑女 窈窕:_____________
(3)君子好逑 逑:___________ (4)左右流之 流:_______________
(5)寤寐求之 寤寐:_________ (6)寤寐思服 服:_______________
(7)悠哉悠哉 悠: __________ (8)蒹葭苍苍 苍苍:_____________
(9)溯洄从之 溯洄:___________ (10)道阻且长 阻:______________
(11)白露未晞 晞:_____________ (12)道阻且跻 跻:_____________
(13)道阻且右 右:_____________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蒹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
一、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自读课文。
一读,正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wù?mèi)? 芼(mào)???
二读,注意停顿。
三读,读注释,并归纳基础知识。
(1)重点实词。?
关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洲:________________??窈窕: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逑:_____________????????????????寤寐:____________??芼: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钟鼓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口译全诗。?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每节内容。(文中标记)
2.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文中标记)?
3.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口述)?
4.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四、品读全诗
1.君子追求的对象如何?
外貌:____________;心地:_____;行为: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的人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4.结合诗句具体说说《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从诗中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以看出,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____________的情感,
(2)从诗中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3)从诗中的“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看出,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4)全诗表达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
五、探究写法?
1.托物起兴。
2.重章叠句。
3.均为四言。
六、随堂检测
1.本诗以 _________ 、________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_______________,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______________。
5.诗中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联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请举出一些例子。
6.诗中用了起兴的写法,写雎鸠鸟的鸣叫象征了什么?
7.“之”字的用法。
在河之洲__________ 左右流之___________ 寤寐求之_____________ 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一、复习旧知
《诗经》是我国第__部_____ 总集,是一部________的诗歌总集,收入自_____ 初年至______ 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______篇,又取其整数称 ___________。先秦为_______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____________并沿用至今。
二、预习检查
检查字词,给下列字词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萋萋 晞 湄 跻 坻 涘 沚
三、听读、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用诗句译诗句。(写一写)
2.请同学们想象那美好的景致,并加以描绘。(说一说)
五、整体感知??
1.概括总结一下诗歌内容?
概括每章内容。(记一记)
六、品读全诗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个时间段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在一般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这首诗歌也是如此吗?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4.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5.在这样清冷孤寂凄美的氛围中,请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并作简要分析。
①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________________
②“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
7.让主人公魂牵梦绕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伊人?那我们却感觉到了她的美,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8.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怎么知道的?
9.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10.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的那个美丽的、朦胧的、若有若无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七、深入探究
(一)《蒹葭》的结构如何?______________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的句子: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_________________,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____________,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二)写作特色
1、朦胧美。
(1)主题朦胧。(你认为写哪一个主题?)
(2)意境朦胧。
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2、含蓄美。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人公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音乐美。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_______韵,第二章压____韵,第三章压_____韵。
小结: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
二、在水中央的伊人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
三、上下追寻的青年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
八、比较二首诗
比较《关雎》与《蒹葭》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上:
2、表现手法上:
九、随堂检测
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 ,是一首典型的______(内容)诗。
2.本诗以_____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现诗的全部旨意,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6.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地追求爱情,“溯回”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________的心情。
7.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十、课后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任选一首加以改写。
【课后导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赞美一个文静、美丽、热爱劳动的姑娘,歌颂一个贞洁、有德行的姑娘。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青年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下面对相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3.本诗用来形容美 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哪个?__________________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谈谈你对“琴瑟友之”中的“友”字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2.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经》二首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读。注意难读字的音,反复朗读,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情感。
背。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写。看清字的写法。
释。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先口译,后改写。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二、预习任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关雎》的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2.《关雎》中的这位男子,在追慕女子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爱慕与喜悦<河边邂逅,一见钟情(前四句)>---相思与失望<朝思暮想,辗转反侧(中八句)>---幻想与愉悦<琴瑟钟鼓,幻想迎娶(后八句)>
3.《蒹葭》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诗句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4.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待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____篇,也称“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三种。
305 诗三百 风、雅、颂 赋、比、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关雎( ) 窈窕( ) 好逑( ) 寤寐( ) 荇菜( ) 芼之( )
未晞( ) 水中坻( ) 溯洄( ) 蒹葭() 水之涘( ) 水中沚( )
jū tiǎo qiú wù xìng mào xī chí sù jiā sì zhǐ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在河之洲 洲:___________ (2)窈窕淑女 窈窕:_____________
(3)君子好逑 逑:___________ (4)左右流之 流:_______________
(5)寤寐求之 寤寐:_________ (6)寤寐思服 服:_______________
(7)悠哉悠哉 悠: __________ (8)蒹葭苍苍 苍苍:_____________
(9)溯洄从之 溯洄:___________ (10)道阻且长 阻:______________
(11)白露未晞 晞:_____________ (12)道阻且跻 跻:_____________
(13)道阻且右 右:_____________
(1)水中的陆地 (2)文静美好的样子 (3)配偶 (4)捞取 (5)日日夜夜 (6)思念
(7)忧思的样子 (8)茂盛的样子 (9)逆流而上 (10)艰险 (11)干 (12)(路)高
(13)向右迂曲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雎鸠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继而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5.《蒹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之情和相思之苦。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
一、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自读课文。
一读,正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wù?mèi)? 芼(mào)???
二读,注意停顿。
三读,读注释,并归纳基础知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二、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口译全诗。?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每节内容。
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中偶像的向往之情。
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中心偶像的日夜思念之情。
第三节:直接描写对心中偶像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第四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琴瑟去取悦心中偶像。
第五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钟敲去取悦心中偶像。
2.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
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3.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4.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求
四、品读全诗
1.君子追求的对象如何?
外貌:窈窕;心地:淑;行为:流、采、芼
2.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___关关鸣叫的雎鸠,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
描写的人物有: ___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
产生的效果是: __ 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3.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爱慕与喜悦<河边邂逅,一见钟情(前四句)>---相思与失望<朝思暮想,辗转反侧(中八句)>---幻想与愉悦<琴瑟钟鼓,幻想迎娶(后八句)>
4.结合诗句具体说说《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从诗中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以看出,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____________的情感,(喜悦和爱慕 )
(2)从诗中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焦虑、苦闷、失望)
(3)从诗中的“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看出,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陶醉和幸福)
(4)全诗表达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真挚、直率、纯洁、质朴、美好)
五、探究写法?
1.托物起兴。
2.重章叠句。
3.均为四言。
六、随堂检测
1.本诗以 _________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雎鸠、荇菜)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4.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_______________,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______________。(思念、追求的过程 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5.诗中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联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请举出一些例子。(如:窈窕 参差 辗转)
6.诗中用了起兴的写法,写雎鸠鸟的鸣叫象征了什么?(男欢女爱)
7.“之”字的用法。
在河之洲/左右流之/寤寐求之/求之不得(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荇菜”/代词,指“窈窕淑女”/代词,指“窈窕淑女”)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一、复习旧知
《诗经》是我国第__部_____ 总集,是一部________的诗歌总集,收入自_____ 初年至______ 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______篇,又取其整数称 ___________。先秦为_______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____________并沿用至今。
二、预习检查
检查字词,给下列字词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萋萋 晞 湄 跻 坻 涘 沚
三、听读、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用诗句译诗句。(写一写)
2.请同学们想象那美好的景致,并加以描绘。(说一说)
五、整体感知??
1.概括总结一下诗歌内容?
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一名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2.概括每章内容。(记一记)
第一章:(1、2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章:(3、4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第三章:(5、6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
六、品读全诗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个时间段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深秋 “白露为霜” 深秋的清晨
2、在一般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这首诗歌也是如此吗?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凄美哀伤。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4.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5.在这样清冷孤寂凄美的氛围中,请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并作简要分析。
①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________________(焦急,急迫)
②“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________________(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孤独寂寞)
6.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7.让主人公魂牵梦绕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伊人?那我们却感觉到了她的美,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距离产生美”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8.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怎么知道的?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9.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10.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的那个美丽的、朦胧的、若有若无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象征着一个目标、一种美好的理想或是愿望。
七、深入探究
(一)《蒹葭》的结构如何?______________(重章叠句。)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的句子:______(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的句子: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_________(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______(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二)写作特色
1、朦胧美。
(1)主题朦胧。(你认为写哪一个主题?)
(2)意境朦胧。
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2、含蓄美。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3、音乐美。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_______(ang)韵,第二章压____(I)韵,第三章压_____(I)韵。
小结: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特点——凄清的秋景 渲染气氛 写法-----情景交融
二、在水中央的伊人 特点——可望不可及 写法-----虚实相生
三、上下追寻的青年 特点——执著追求 写法-----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八、比较二首诗
比较《关雎》与《蒹葭》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上:《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情感韵味更浓郁。
2、表现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九、随堂检测
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 ,是一首典型的______(内容)诗。(《诗经·秦风》 爱情)
2.本诗以_____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蒹葭)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4.体现诗的全部旨意,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5.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①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的人诚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出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6.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地追求爱情,“溯回”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________的心情。(道路迂曲回盘,坎坷难行 失望、惆怅)
7.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十、课后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任选一首加以改写。
【课后导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赞美一个文静、美丽、热爱劳动的姑娘,歌颂一个贞洁、有德行的姑娘。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青年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下面对相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3.本诗用来形容美 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哪个?__________________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谈谈你对“琴瑟友之”中的“友”字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2.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
1.A(解析:A项该诗不是托物言志诗,而是爱情诗。)
2.A (解析:A项“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有误。这两句由雎鸠在水中陆地上鸣叫起兴,引出下文。)
3.窈窕淑女
4.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雎鸠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继而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5.“友”是说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二)
1.B (解析:B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兴”的手法。)
2.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深秋画面。
3.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