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点。
(2)描述条件反射的建立和重要意义。
(3)理解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4)说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条件反射在人类认知和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
1、条件反射的建立和重要意义。
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联系与区别。
三、学习难点
条件反射的建立和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上课铃声响了,学生迅速走进教室引入条件反射,通过对实例分析得出条件反射需大脑参与的结论,从而引出人脑的结构。
学生思考回答,认真听讲。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师生共同分析人脑的结构。人脑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如何探究它们的功能?
学生观察分别切除大脑、小脑、脑干的小狗图片,分析从而得出三者的功能。通过比较得出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分析巴普洛夫的实验,使学生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理解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这个原理。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给非条件刺激多次后,原来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退。
学生边听讲边认真分析。
学习科学家探索知识持之以恒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实验:探究人对“酸杏”产生的不同反射。吃酸杏、看酸杏、看酸杏的字唾液分泌量都会增多吗?你认为各自属于什么反射?
吃酸杏
看酸杏
看酸杏的字
唾液分泌量多
唾液分泌量多
唾液分泌量多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通过比较得出:人类能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等发生反应,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积极参与、回答
掌握这部分知识。
让学生试说出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比较,并回答。
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
神经中枢
神经联系
适应范围
当堂练习: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手被烫到后会迅速缩回。
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异物进入眼睛后会迅速闭眼。
4.吃东西时唾液分泌量会增多。
5.听到老师喊“上课”,学生会迅速起立。
6.听到有人在背后叫自己的名字,会迅速回头。
7.听到背后突然发出的响声,会迅速回头。
8.婴儿的吮吸。
9.谈虎色变。
10.惊弓之鸟。
认真思考讨论并回答
积极回答
通过比较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使学生加深印象,灵活掌握这部分知识。
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巩固、应用。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知识。
巩固练习:
1、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
小脑 B、大脑 C、脊髓 D、神经
2、协调人体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是()
A、小脑 B、大脑 C、脊髓 D、脑干
3、杂技团中的演员在表演走钢丝时神经系统起着主要作用的结构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4、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A、脑 B、脊髓 C、神经组织D、神经元
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条件反射
人脑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
小脑
脑干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意义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