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朱温夺权
由盛转衰
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统一是大势所趋!
一、加强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春节,后周朝廷忽然接到边境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史称:
1.北宋的建立
960年
赵匡胤
东京(开封)
宋
北宋
2.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统一方向:由南向北。
(2)结果:陆续消灭了南
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央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注:北宋的统一(979年)仅仅是局部统一,时有辽(北方) 、西夏(西北) 、吐蕃和大理(西南)等几个政权并存。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原因何在,应如何应对?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定期换防。
材料一 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杯酒释兵权
控制军队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将
定期换防
材料二 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
(2)加强君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参知政事—行政权
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
材料三 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四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3)加强中央集权: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管;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大大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但军削弱了队战斗力,降低政府行政效率,加重人民负担。
(4)影响:
二、重文轻武的时代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带兵打仗处处受到束缚,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1.表现
(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3)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
(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废弛。
2.目的
3.结果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总结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收回兵权
中央:分化相权
地方上:控制行政权、财权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1.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2.“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
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
A
D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