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竹
课 题:《竹》
课业类型:综合课型?(?课时2)
执 教: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朝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关系等要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的寓意。
难点: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用竹子制作工艺品,掌握构图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或实景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竹子,学习水墨竹子的画法。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
3.让学生感受竹秀丽、挺拔的自然美,培养其赏竹及热爱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初步领会传统文化中植物人格化的内涵。?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墨汁。
(教师)表现竹的有关美术作品或图片、视频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
1.认识竹子[课件展示1]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欣赏竹子[课件展示2]
(1)展示、欣赏课本中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讨论介绍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表示作者希望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竹子画法[课件展示3]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竿、竹叶)的过程。?
4.尝试画竹[展示和演示]
鼓励学生运用水墨形式表现竹子。
5.展示评价[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互评作品。
6.布置下节课准备材料[课件展示4]
7、课外材料:
(1)郑板桥对竹的高度评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清·郑板桥《竹石 》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清·郑板桥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2)古人对竹的高清亮洁的赞誉:
1、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峻节:端直的竹节,比喻高尚的节操。临戎:与敌人对阵。虚心:中空的竹心,比喻高士的虚怀。这两句大意是:那端直的竹节象征着与敌人对阵时的坚贞节操,那中空的竹心恰如礼贤下士的谦虚襟怀。将竹和高人的品格、情操作比,写出了竹子的精神。角度新颖,立意不凡。
2、宋·苏轼《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竹》萧然:冷落萧条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竹子在风雪中样子冷蒋萧条,但它虽可折断却是不可侮辱的。风雪中的竹子显得孤寂冷落,然而虽处于恶劣环境之中,却仍有凛然不可凌辱的风姿。~两句咏物而有所寄托。苏轼曾被人罗织罪名,身陷囹圄,关押在御史台,酿成“乌台诗案”。此时作者见御史台(即乌台)中的竹子而触景生情,其中不无自况之意。可用来咏竹,也可用来比喻那种身处逆境却有不可摧折的意志的人。
()今人描写竹子的优美句子 (?http:?/??/?www.lz13.cn?/?haocihaoju?/?31478.html?)
1、一株株翠竹高耸挺拔,顶天立地,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四季常青,象征着山区人民正直、质朴的品格和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2、它们迎着春风,贪婪的吸吮着春天的甘露,在阳光中微笑,在春雨中生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