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作业)(1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作业)(1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13 17:04:29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同步导练/XJ·必修① 地理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0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时目标课前预习易错判断要点点拨方法规律图表解读活动提示温示提馨课堂巩固 (点击进入)word板块 温示提馨课时作业16 (点击进入)word板块
知识点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上述两大因素的影响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a B. b
C.c D. d
解析:在河流的交汇处易形成城市。
答案:A
2.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①宗教中心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地形开阔平坦
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a处与b、c、d处相比地形更开阔平坦,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
答案:C
知识点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3-4题。
3.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解析:只有铁路坡度很小时,列车才能高速稳定运行,因此高速铁路选线时应尽量选择平坦的地形,既可以降低建设成本,又可以减小铁路线的坡度。
答案:A
4.在平原地区,建设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这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声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解析:平原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联系我国土地政策(切实保护耕地),可选出答案。
答案:B
5.下图为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完成下列问题。
(1)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__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__________(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__________条件为保证。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对交通干线的选择与密度大小有影响。第(2)题,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需要解决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证。第(3)题,乙丙之间的直线线路经过山地,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
答案:(1)小 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2)甲丙 科学技术
(3)乙丙间的直达线路需经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投资高且安全性差
课件48张PPT。同步导练/XJ·必修① 地理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0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时目标课前预习易错判断要点点拨方法规律图表解读活动提示温示提馨课堂巩固 (点击进入)word板块 温示提馨课时作业17 (点击进入)word板块
知识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1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2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2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依据海平面的变化可推知③为“新仙女木”事件,之前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而之后则持续上升。
答案:C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一致
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 50万年前至今气候是冷暖交替变化
解析: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是上升趋势,但是期间也有一定波动,近7 000年来气温保持平稳。
答案:C
知识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019年四川省眉山市高三月考)植物对气候的反应最为敏感,孢粉(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因其体积小、质量轻、产量大、易保存等特点,成为人类了解古气候的重要媒介。如图为距今2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某地地层四类植物孢粉带图谱。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能够反映该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的是(  )
A.孢粉带Ⅰ B.孢粉带Ⅱ
C.孢粉带Ⅲ D.孢粉带Ⅳ
解析:乔木多为生长在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木本植物,灌木多为半旱生植物,草本为旱生植物,蕨类多属于湿生或水生植物。读图可知,距今240万年以来,该地区在孢粉带Ⅱ中草本植物孢粉含量比其他孢粉带高,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较其他孢粉带偏低,说明该孢粉带所在的时期气候寒冷干旱,地表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
答案:B
4.人类在孢粉带Ⅲb中发现了大量现仅存于高海拔山地的云杉(乔木)花粉,这说明孢粉带Ⅲb时期该地区气候(  )
A.温暖干旱 B.温暖湿润
C.寒冷干旱 D.寒冷湿润
解析:云杉是湿冷气候环境下生长的典型乔木植被类型,现在仅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地林带(指示气温低而湿度大的环境)。读图可知,孢粉带Ⅲb地层中的乔木类、灌木类花粉含量都偏高,蕨类花粉含量也相对增多,说明此时期大气湿度较大,适宜于乔灌木、蕨类的生长;同时,该地层中发现大量的云杉花粉,进一步说明孢粉带Ⅲb沉积地层时期气候寒冷湿润。
答案:D
知识点三 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
(2019年武汉一中调研)“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地球还面临着一个新现象——“全球变暗”,“全球变暗”是指空气中的污染物增多,能见度下降的观象。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可能引起“全球变暗”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是(  )
A.太阳处于衰老时期,太阳辐射在减弱
B.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污染物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痕迹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引起“全球变暗”的因素主要是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使用矿物燃料和火山喷发都可能产生大量污染物,但前者属于人为因素,后者属于自然因素。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痕迹对“全球变暗”影响甚微。
答案:B
6.能够同时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变暗”的有效措施是(  )
A.实施退耕还湖
B.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C.推广使用无氟冰箱
D.回收并综合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解析:通过上题的分析可知,要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变暗”,必须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B
课件57张PPT。同步导练/XJ·必修① 地理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0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时目标课前预习易错判断要点点拨方法规律图表解读活动提示温示提馨课堂巩固 (点击进入)word板块 温示提馨课时作业18 (点击进入)word板块
知识点一 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第1—2题。
1.图片中的物质与图例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图片①—④依次表示煤炭、林地、梯田、汽油;图例丙所示物质表示不属于自然资源的能源,四种物质中,只有汽油符合这一条件。
答案:D
2.图片中,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得到恢复和再生的自然资源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被人类开发利用后”是关键信息,林地和梯田属于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答案:B
知识点二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从而被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的反复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下图为北京市某种可再生资源在利用后经人工处理被再次利用的比例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种资源是(  )
A.森林资源 B.水资源
C.耕地资源 D.煤炭资源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种可再生资源在利用后经人工处理被再次利用,选项中四种资源只有水资源在利用后会经人工处理被再次利用,B项正确。
答案:B
4.近些年该种资源再次利用的比例持续升高,主要原因是(  )
A.该种资源逐减少
B.人口自然增长迅速
C.科技水平提高
D.生态建设加强
解析:资源减少、人口增长快、生态建设加强只是对水资源的再次利用有潜在需求,只有科技水平提高,才能提高水资源再次利用的比例,C项正确。
答案:C
知识点三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下图为泉州市七库连通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推测,泉州市水能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
A.分布均匀 B.南多北少
C.东多西少 D.西北多东南少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泉州市西北部为山地,河流流速快,故水能资源丰富。
答案:D
6.泉州市建设水库,有利于(  )
①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
②提高流域防洪能力
③提高库区周边地下水水位
④加快海陆间水体更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水库的作用主要是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供水等;库区蓄水增多,能够下渗补充地下水,从而提高库区周边地下水水位。
答案:C
课件51张PPT。同步导练/XJ·必修① 地理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0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目标课前预习易错判断要点点拨方法规律图表解读活动提示温示提馨课堂巩固 (点击进入)word板块 温示提馨课时作业19 (点击进入)word板块
知识点一 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危害
1.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泥石流 B.海啸、地面塌陷
C.台风、火山爆发 D .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解析: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是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而不属于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地面塌陷既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为原因引起的。
答案:A
2.下列具有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和火山 B.暴雨和泥石流
C.洪涝和台风 D.滑坡和沙尘暴
解析:地质灾害具有关联性,其中,暴雨和泥石流具有较大的成因上的关联性。火山喷发可能引起地壳震动,诱发地震。台风很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但暴雨、台风和洪涝不属于地质灾害。滑坡和沙尘暴的关联性很小。
答案:A
知识点二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下图为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注:图例中数字所代表的灾害类型①—冻融、冰川为主 ②—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 ③—沙漠化为主 ④—黄土湿陷、水土流失为主 ⑤—岩溶、塌陷为主
3.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①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B.灾害②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灾害③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灾害④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解析:①所代表的以冻融、冰川为主的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终年气温较低,冰川广布、冻融作用明显;东北北部地区因纬度较高,冬季气温很低,也分布着大面积的冻土:②所代表的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在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比较多见,青藏高原北部极少发生;③所代表的沙漠化,在内蒙古高原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的地方常有发生,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④所代表的以黄土湿陷、水土流失为主的灾害,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地区少见。
答案:A
4.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①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③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⑤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④加剧的主要原因
解析:灾害⑤主要是由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降水丰沛,岩溶地貌发育造成的。
答案:C
知识点三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
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解析: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答案:B
6.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修建了荆江大堤  ②大量采挖河沙   ③进行河道的裁弯取直 ④减少农业灌溉用水  ⑤建设防护林工程 ⑥建设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解析:大量采挖河沙易使河道堤防崩塌;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会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
答案:D
课件21张PPT。同步导练/XJ·必修① 地理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0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章总结网络构建专题总结考向透析课时作业16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基础训练
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片片绿洲。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州吐鲁番,西到丝路重镇喀什。读图,回答1-2题。
1.南疆地区的村镇、农田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地形与土壤 B.地形与水源
C.水源与土壤 D.气候与植被
解析:南疆地区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和绿洲地带地形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人口集中,地形和水源条件是影响当地村镇、农田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
答案:B
2.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  )
A.河谷地带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山麓冲积扇 D.吐鲁番盆地
解析: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塔里木盆地的山麓冲积扇地区,是因为这里地形平坦、村镇集中。
答案:C
读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某区域聚落分布示意图(下图),回答3-4题。
3.图示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A.地形平坦,利于村落建设
B.水源丰富,利于航运
C.两山环抱,河谷开口向西北,冬暖夏凉
D.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
解析:图示聚落位于河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利于村落建设;两山环抱,河谷开口向东南,冬季阻挡寒冷北风,夏季利于夏季风进入,冬暖夏凉;溪流径流量有限,不足以发展航运;长江流域天然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答案:A
4.俞坞上、下两村的空间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
A.俞坞上村主要向南、向北扩展,形成团状村落
B.俞坞下村只可能向河流下游扩展
C.两村向周边山坡扩散,形成新的散落村落
D.两村连并,形成长条状聚落形态
解析:河谷地带村落沿河延伸,俞坞上、下两村最可能都沿河谷向上游及下游方向发展,最终两村连并,形成长条状聚落形态。
答案:D
读下表,回答5-6题。
表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表2 在山岳地区与在平原、丘陵地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与造价比。
项目
土石方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
造价
山岳/平原
1.5—2
7—11
2.2—3
山岳/丘陵
1以上
2—3
1.5
5.下列说法不是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的原因的是(  )
A.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高
B.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交通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
C.山区经济落后,运输需求量小
D.与铁路相比,山区修建公路不仅难度较小,而且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
解析:铁路与公路相比,最大的限制是坡度要求高;山岳地区,由于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铁路远比公路难度大;修建同等级的普通铁路,在山岳地区的工程量(包括土石方、桥梁与隧道总长度等)和造价比在平原和丘陵地区高许多。
答案:C
6.关于山区公路的分布和走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山间谷地 
②山坡上没有公路分布 ③山坡上的公路走向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④山区公路为了减小工程量,多呈直线分布 ⑤山区公路要避开陡坡和陡崖 ⑥山间谷地的公路多远离聚落分布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山间谷地;在山坡上公路走向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但是必须避开陡坡和陡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方便人们出行,山间谷地的公路应靠近聚落分布。
答案:C
爪哇岛为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地区,是世界上人口较多,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岛屿之一。爪哇岛近来规划建设雅加达-泗水高速铁路,其中2015年11月率先开工建设的雅加达-万隆段由中国和印尼两国合作建设。读图完成7-8题。
7.雅泗(雅加达—泗水)高铁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
A.地形复杂 B.河网稠密
C.植被茂密 D.气候湿热
解析:雅泗(雅加达—泗水)高铁主要经过爪哇岛北部平原,地形比较平坦;爪哇岛上河流短小,跨越难度小;爪哇岛人口稠密,原始森林已被大面积开垦,植被不再茂密;爪哇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利于工程建设,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8.中国在高铁建设项目中的主要优势是(  )
A.劳动力充足 B.原料丰富
C.资金雄厚 D.市场广阔
解析:高铁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而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故在高铁建设项目中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劳动力、原料、市场等因素对高铁建设影响小。
答案:C
9.下图为某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形条件来分析,D城市到B城市之间公路没有修建成直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区域山地东、西两侧交通线路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导致这种分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图中的图例进行判读,找出A、B、C、D四地之间的地形特征,然后结合地形、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1)题,早期形成城市主要靠自然条件(地形、河流),A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其他城市则没有这种条件。第(2)题,图中可见B、D之间有山脉。第(3)题,影响交通线路密度的自然条件是地形、河流。
答案:(1)A 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山地地形的限制
(3)东侧 东侧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而西侧沙漠广布,且有山脉阻隔
能力提升
(2019年福建省福州市高三5月质检)从大地貌分区的角度来说,明长城中段是黄土高原的北界。但实际并不完全与黄土分布的界线重合,总体上向南偏黄土分布一侧。下图示意明长城中段位置。据此完成10-11题。
10.建造时明长城中段(  )
A.依山势,据天险 B.立黄土,挡风沙
C.御外敌,分农牧 D.分干湿,异冷暖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明长城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同时长城内外的农业生产方式分别表现为种植业和畜牧业,C项正确。
答案:C
11.目前,明长城中段局部被流沙掩埋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异常 B.早期选址
C.人类活动 D.风化加强
解析: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图示区域土地荒漠化显著,导致明长城中段局部地区被流沙掩埋,C项正确。
答案:C
读我国巢湖流域古代聚落遗址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  )
A.海拔较高的地区 B.河流中下游地区
C.山麓冲积扇地区 D.地势平坦地区
解析:结合图中等高线可知,图中总体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图中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地势较低的地区,且等高线比较稀疏,说明分布地区地势平坦,故选D。
答案:D
13.冬季,巢湖水域面积减少最大的方向可能位于(  )
A.西北面 B.西南面
C.东北面 D.东南面
解析:由图中聚落遗址分布来看,西南方聚落较多,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所以西南方向冬季水域面积减少最大,故选B。
答案:B
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下图为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景观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影响图中左下方道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植被
解析:图中左下方为山坡,为了减小道路的坡度,道路修建成“之”字形。
答案:A
15.建设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要是为了(  )
A.缓解噪声污染 B.提高通行效率
C.减少洪涝灾害 D.增加科技含量
解析:矮寨特大悬索桥连接两山,使得两山之间的通行不再经过山谷,缩短了通行路程,提高了通行效率。
答案:B
1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属________地形区,如果在东部地区从南(A)向北(B)修建一条平缓的公路,选择的海拔高度应为(  )
A.240-250 m B.250-260 m
C.260-270 m D.270-280 m
(2)在图中A、B间画出此公路,该地区公路主要分布在________。
(3)该地区选择公路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4)乙图为AB间公路所经某处的剖面图,如在该处修一高架桥,桥桩应打在①-④的________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属江南丘陵,根据选线原则即选建在起伏最小的250-260 m之间平坦地区。第(2)题,从图中可知公路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第(3)题,山区交通建设成本高、难度大。第(4)题,由①②③④的地质构造可知应建在④处,背斜顶部遭侵蚀,剩余部分为拱形结构较稳固。
答案:(1)江南丘陵 B
(2)画图略。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较小。
(4)④ 背斜地区拱形结构较稳固
课时作业17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训练
读北京(①②)和张家口(③④)两地近50年的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完成1-2题。
1.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
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
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
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解析:分析图示资料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近50年来气温基本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基本呈波动减少趋势,所以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两地气温变化与降水量变化呈负相关,而不是气温和降水量呈负相关。
答案:D
2.图示资料显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
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
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
解析:图中显示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呈波动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因为气温上升,蒸发量就会增多,加上降水量减少,地表就会变得更加干燥与疏松,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会增加。
答案:A
读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3-4题。
温室
气体
浓度(mg/m3)
年增
长率
(%)
生存期
(年)
温室效
应强度
(CO2=1)
对全球气候
变暖的现有
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

0
0.000 85
2.2
50-102
3 400-
15 0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 29
0.000 31
0.25
120
270
6
3.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最大,主要原因是(  )
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CO2的生存期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解析:读统计表可知,CO2的年增长率小于CH4,A错。CO2的生存期比其他温室气体长,B错。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小,C错。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D对。故选D。
答案:D
4.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合理措施是(  )
A.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工业、核工业的发展
D.大量进口石油,杜绝使用煤炭
解析: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较多,所以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合理措施。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严格限制钢铁工业、核工业的发展,会影响经济发展;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杜绝使用煤炭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B
(2019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下图为近 40 年来北极冰盖面积变化图。完成5-6题。
5.北极冰盖面积年内变化显著的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气候变化
C.厄尔尼诺现象 D.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解析:北极冰盖面积年内变化表现在极昼期间融化快,面积减少;极夜期间融化慢、面积增长显著,该现象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北极地带的热量条件不同有关,故选D。
答案:D
6.引起近40年来冰盖面积总趋势变化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反射增强
C.大气逆辐射增强 D.大气吸收减弱
解析:冰盖面积变化与气温有关,图中显示,近40年来冰盖面积总趋势变小,这是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多造成的,故选C。
答案:C
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水,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期间,年平均海冰范围(  )
A.逐年缩小
B.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正相关
C.缩小速度不断加快
D.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负相关
解析:注意右边纵坐标越往下边,数值越大。根据图示,北极年海冰面积波动减少,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呈增加趋势,所以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故选D。
答案:D
8.“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解析:“北极放大”现象,说的是北极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主要原因是海冰减少导致北极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海冰减少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故选A。
答案:A
9.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________,造成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______。其中,中纬度地区________,低纬度地区________。
(3)气候变暖对江苏省可能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三点)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从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看,气温总体上波动上升。从我国近百年来气温上升幅度的分布图中看,我国西北地区上升幅度最大,由此可判定气候变暖的地域差异。气候变暖对江苏省的影响从海平面上升、产业结构调整、旱涝灾害等方面分析。“节能减排”的意义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
答案:(1)暖 过度砍伐森林、燃烧矿物燃料等
(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  明显变暖  变暖不明显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降水变率增大,易形成旱涝灾害等(任答三点即可)
(4)节约能源,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能力提升
(2019年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高一联考)反照率指对某表面而言的总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对太阳短波辐射反射特性的物理参量。下图为1980—2012年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距平曲线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气候变冷  
③冰川面积扩大   ④冰川融化加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由于全球变暖,格陵兰地区的冰川消融加快,地表冰雪减少,反射率下降,因此①④正确,故答案选C项。
答案:C
11.分析“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①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②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移动
③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上升
④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西伯利亚地区为高纬地区,全球变暖导致这里的热量条件发生变化,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但是还不能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①②错误;全球气候变暖,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上升,③对;北部因北冰洋极冰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及陆上融雪量激增后导致入海水量上涨都导致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④对。因此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答案:D
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已经增加了1℃,全球升温1.5℃最快可能在2030年达到。读两个时期中国气温节气循环比较图,回答12-13题。
12.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我国节气的气候特征产生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冬季变短、夏季变长
B.季节性降温阶段的节气日期显著提前
C.大寒不冷,大暑不热
D.季节性升温阶段的节气日期显著推迟
解析:图中所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达到立春、立夏气温标准的日期提前,达到立秋、立冬气温标准的日期推迟,故夏季变长、冬季变短,A对;季节性升温阶段的节气日期显著提前,季节性降温阶段的节气日期明显推迟,B、D错;全球变暖,大寒不冷、大暑更热,C错。故选A。
答案:A
13.关于植树造林对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水循环的蒸腾环节中,植物的叶片能吸收空气热量
B.森林可储存水分,保持地区湿润,从而调节大气温度
C.植物能吸收空气中污染物质,并将其分解为无毒物质
D.树木的树冠可挡去一部分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解析: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并将其分解为无毒物质,是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作用,不属于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故选C。
答案:C
(2019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二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老虎沟12号冰川是祁连山上最大的冰川,也是相对稳定的大陆型冰川。读“2006—2018年该冰川冰舌位置变化图”。回答14-15题。
14.导致祁连山冰舌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地形抬升 B.全球气候变暖
C.人类开采利用 D.区域降水增加
解析:读图该区域冰舌位置上移,说明冰川后退。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冰川融化,从而导致山地冰川后退,故B正确;区域地形抬升和冰川后退无关,故A错误;该地区海拔较高,自然环境恶劣,人类开采利用极少,故C错误;区域降水较多会使冰川增多,故D错误,所以选B。
答案:B
15.关于祁连山冰川变化带来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山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B.有利于当地耗水工业的发展
C.暂时缓解区域干旱缺水问题
D.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保护
解析:冰川后退,导致夏季融水减少,不利于山下农业的灌溉,故A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冰川后退,水资源短缺,不利于耗水工业的发展,且该地区水源短缺,不适宜发展耗水量较大的工业,故B错误;冰川后退,短时间融水量增加,能够暂时缓解区域干旱缺水问题,故C正确;冰舌后退,导致该地水量减少,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故D错误,所以选C。
答案:C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
材料二: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一旦进入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
(2)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________面积最小。一般情况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分布的海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为什么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
(4)结合材料,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取信息即可。第(2)题,结合影响海冰形成的温度条件加以分析。第(3)题,西北航线可缩短航程,节省时间、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第(4)题,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增强人类的适应性,对不利影响的有效应对等方面分析。
答案:(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夏季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3)西北航道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最短海上运输航线,经济价值非常高。
(4)①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植树造林,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③加强技术研究,如培育耐旱新品种,工业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④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加强环保工作的实施;⑤加强工程建设和防御机制建设以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节能减排。
课时作业18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基础训练
1.(2019年山东泰安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属于图中B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解析:图中B表示自然资源,其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焦炭、化肥、大米不具备自然属性,雷电、沙漠不具备经济属性,故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D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解析:由图可知,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下降。
答案:C
3.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植物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A
下图为世界对一次能源需求构成变化趋势示意。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表示世界对石油资源需求变化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石油资源的使用和推广较煤炭晚,但发展快,目前是世界主要的能源,随着科技发展,新能源的出现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石油的能源地位下降,故只有甲表示石油。
答案:A
5.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的能源结构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和气候变化
B.对能源资源的乱采滥挖,使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幅增加
C.对水能的大量开发利用,导致许多河流流域生物多样性破坏
D.核能发电比重较大,核电站严重放射性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解析: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矿物燃料为主,矿物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的CO2,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和气候变化。
答案:A
(2019年山东济南月考)智能风光路灯是一种路灯顶部同时安装风力发电机和两块太阳能板的路灯,路灯电力是依靠风能和太阳能来支持的,不用挖地沟铺设电缆供电。风力发电机的扇叶随风向自动调整,太阳能板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上下左右自动摆动到最适合吸收阳光的位置(如下图)。据此回答6—8题。
6.若在北京安装智能风光路灯,一年中,太阳能板左右摆动幅度最大的季节是(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解析:由题干可知,太阳能板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上下左右自动摆动到最适合吸收阳光的位置,也就是说,从太阳升起一直到落下,太阳光线总是直射太阳能板的。太阳能板的左右变化幅度取决于太阳方位的变化幅度。北京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夏季日出东北,正午时在正南,日落西北,太阳方位变化幅度最大,因此太阳能板左右摆动幅度最大。
答案:C
7.为了降低成本,将路灯上风力发电机扇叶的方向固定,北京的风力发电机扇叶应朝向(  )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解析:北京冬季风力大,以西北风为主,风力发电机的朝向应保证发电机扇叶垂直于风向,这时发电机转速最快,发电量最大。
答案:A
8.智能风光路灯在甘肃河西走廊一些城市得到大力推广,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技术水平高 B.经济发达
C.环境污染严重 D.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
解析: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另外,该地接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力强劲,风能资源丰富。
答案:D
9.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北京及沿海地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
材料二:我国北京及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图。
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二,东部沿海省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省是________。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3)水土协调度小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1.00的省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我国耕地资源、水资源及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特点和协调度,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各省、市、区的位置可以正确解答。
答案:(1)我国东部水资源是南多北少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 水土配合不协调
(2)福建 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山地、丘陵比重大,耕地比重小。
(3)使农业减产。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调整农业结构。
能力提升
(2019年全国百校联考)读美国单位GNP(国民生产总值)各种原材料消耗强度的变化图,完成10-11题。
10.美国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曾经历过两轮原材料消费强度的高涨。据材料判断,美国工业化中期大约在(  )
A.19世纪中后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末期
解析:从材料可知,美国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钢铁、水泥等原材料消费强度高涨;20世纪中后期,合成氨、乙烯、氯等原材料消费强度高涨。这两个时期分别对应美国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
答案:C
11.美国合成氨、乙烯、氯等原材料的广泛使用(  )
A.说明美国工业完全摆脱了对天然材料的依赖
B.主要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C.说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趋加强
D.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解析:由于科技的进步,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趋弱化,而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合成氨、氯、乙烯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等多种合成材料的基础,美国合成氨、乙烯、氯等原材料的广泛使用,说明美国工业生产受天然材料的影响大幅下降。
答案:D
(2019年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干热岩是指内部不存在或仅存在少量流体、温度高于180℃的异常高温岩体,可用于发电和取暖。经初步估算,我国埋深3-10 km范围内的干热岩资源量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相当于我国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的5 200倍。干热岩资源的开发主要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如图所示)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我国对这一能源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西安市多个小区和办公场所已经实现干热岩供暖。据此完成12-13题。
12.目前,限制我国大规模开发干热岩资源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 B.政策
C.技术 D.市场
解析:由材料可知,干热岩开发需要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而我国研究起步较晚,所以目前限制我国大规模开发干热岩资源的主要因素是技术,C项正确。
答案:C
13.西安市大力开发利用干热岩资源,有利于(  )
A.缓解沉降 B.改善大气质量
C.减少地震 D.减少能耗
解析:干热岩资源属于地热资源的一种,是清洁能源,对其有效利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B项正确。
答案:B
下图为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轨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超过煤炭的时间在(  )
A.1850—1900年 B.192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2001年
解析:由图可知,1950—197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由35%左右上升到50%左右,而煤炭的比例由55%左右下降至35%左右,故C项正确。
答案:C
15.2015年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表明(  )
A.我国向低碳能源转型压力大于世界平均水平
B.我国的煤炭消耗总量因技术的革新而大幅度下降
C.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空间分布极不协调
解析:2015年,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而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比例较低,说明我国向低碳能源转型压力大于世界平均水平,故A项正确。技术革新能够提高煤炭利用率,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煤炭消耗总量不会大幅度下降。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大。
答案:A
16.(2019年江西九江一中检测)积极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位于东海大桥以东,由34台巨大的白色大风车组成,形成一片14平方千米的海上风电示范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通过海底电缆传回电力,可为10万户家庭提供全部用电,年减排二氧化碳效应相当于5万辆汽车停驶。
(1)按照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能源分类,太阳能、风能、水能属于________能源,其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________。从协调人地关系的角度看,人类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意义是什么?(至少答出两点)
(2)读图回答拉萨和重庆哪个地区更适宜开发太阳能?为什么?
(3)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________;不利因素: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能源资源的性质分类,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根据利用能源的技术分类,能源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新能源的开发,有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能源结构调整问题、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等。第(2)题,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中低纬度大陆性气候区,阴雨天气较少、地形开阔、空气流通性好、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地区,如我国的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第(3)题,对上海地区建设的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要联系该区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风能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等。不利因素要注意从多方位分析,如风力强弱与稳定性、海洋灾害的影响、季风风向带来的技术投入上的问题等。
答案:(1)可再生 太阳能、风能 开发新能源,减少人类对矿物能源的依赖,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2)拉萨。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重庆位于我国光照资源贫乏带,因为这里阴雨天多,多雾,日照时数少。
(3)地处沿海地带,风力较大;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风速不稳,不利于提供稳定的电力;海洋灾害(如台风等)影响发电;季风风向的变化带来的技术投入上的问题等
课时作业19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基础训练
(2019年临川一中月考)下图为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世界洪涝灾害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内陆地区
B.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降水均匀的地区
C.世界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降水较丰富的地区
D.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降水季节变化较大的地区
解析:读图可知,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降水季节变化较大(降水不均匀)的地区,降水较丰富的热带雨林地区洪涝灾害并不严重。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均有洪涝灾害分布。
答案:D
2.甲地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植被类型多样,覆盖率高
③河网密布,流量终年不变
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丰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甲地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丰沛。
答案:D
下图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解析:审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信息“1990年以来”,然后在横坐标上找出1990年的位置,最后分析曲线走向。
答案:D
4.关于H省洪涝灾害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解析:洪涝是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和滞留,因此降水强度大是H省出现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答案:A
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我国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都位于河谷地带
D.都位于北方地区
解析:滞洪区指滞纳洪水的地区,因此,滞洪区应该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图中A、B、C、D四区域均在地势低平的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答案:A
6.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 B.降水量少
C.河网密度小 D.平原面积小
解析: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势较高,降水较少,这是我国西部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
答案:B
(2019年四川德阳一诊)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体保持充足供应的蒸发量。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降水量、可能蒸发量逐月变化。读图完成7—8题。
7.只考虑降水量和蒸发量影响,该地河流水位最低的月份是(  )
A.12月 B.2月
C.6月 D.10月
解析: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河流水量增加,水位升高;当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时,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降低。由图可知,该河流10月份至次年2月份,降水量始终小于蒸发量,水位持续下降,到2月份时水位达到最低,故B项正确。
答案:B
8.5—6月,该地降水较多的原因是(  )
A.地形雨较多 B.台风雨较多
C.对流雨较多 D.锋面雨较多
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5—6月降水最多,7月份降水减少。由于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结合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可知,该区域应该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处于梅雨期,降水多;7月份该区域为伏旱,降水少),5—6月处于准静止锋控制下,降水较多,降水类型多为锋面雨,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9年石家庄重点中学高三模拟)泥石流是我国—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
(1)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为什么?
(2)判断图中①②③所示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并说明理由。
解析:(1)华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9月,泥石流的诱发因素主要是高强度的降水。(2)根据三地坡度、碎屑物的多少、坡向、断层等信息可判断出,①所示区域更容易发生泥石流。
答案:(1)月份:7、8、9月。原因:该地地处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率较高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更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2)判断:①所示区域为泥石流高危区。理由:与西北坡相比,该山脉东南坡坡度更大,松散碎屑物更多;且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频率高于西北坡,降水强度也大于西北坡,东南坡有一断层,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降水活动与断层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能力提升
(2019年山东省宁阳四中高三模拟)旱涝灾害是对我国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图甲示意1949-2015年我国洪涝灾害趋势,图乙示意1949-2015年我国旱灾趋势。据此完成10-11题。
10.关于我国洪涝灾害、旱灾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旱灾平均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洪涝平均受灾面积
B.洪涝平均受灾面积大的年份,旱灾平均受灾面积都较小
C.洪涝平均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旱灾平均受灾面积
D.有的年份旱灾、洪涝平均受灾面积都大
解析:对比分析两幅示意图可知,我国洪涝灾害、旱灾的关系,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多数年份大于洪涝平均受灾面积,A错误。1991-1997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大,旱灾平均受灾面积也较大,B错误。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一般小于旱灾平均受灾面积,C错误。有的年份旱灾、洪涝平均受灾面积都大,D正确。
答案:D
11.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A.西高东低的地形
B.植被覆盖率的高低
C.多条大河东流入海
D.夏季风的强弱
解析: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的强弱,夏季风强,则雨带向北推进快,雨带在北方停留时间长,故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则雨带向北推进慢,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长,故南涝北旱,D正确。
答案:D
(2019年湖北省四地七校高三联考)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当流域内发生暴雨或融雪产生径流时,都依其远近先后汇集于河道的出口断面处,当近处的径流到达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加,水位相应上涨,这时称洪水起涨。下图示意天津市沿海2015年、2016年与常年同期海平面逐月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与常年同期相比,2015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  )
A.4月 B.7月 C.9月 D.11月
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可知,与常年同期相比,2015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11月,D选项正确。
答案:D
13.与2015年相比,2016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城市防洪除涝压力减轻
B.海岸侵蚀程度加大
C.河口发生咸潮的次数减少
D.陆地面积增大
解析:与2015年相比,2016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总体呈上升趋势,海滨地区容易被淹没,城市防洪除涝压力增大,海岸侵蚀程度加大,陆地面积减小,河口发生咸潮的次数增加,B选项正确。
答案:B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突然爆发的由暴雨、积雪融水等引发的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碎屑等物质沿坡面向下运动形成的特殊洪流。如图为某区域泥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③表示的是(  )
A.泥石流的供给区 B.泥石流的通过区
C.泥石流的堆积区 D.堰塞湖
解析:泥石流是物质沿坡面向下运动形成的特殊洪流,因此地势高的区域为泥石流的供给区,地势低的区域为泥石流的堆积区。读图,③处形成无水沟床,说明该地为泥石流的堆积区;①处地势高,为泥石流的供给区;②处为峡谷,是泥石流的通过区;④处为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故选C。
答案:C
15.泥石流堆积区的特点是(  )
A.高低不平,大小石块混杂
B.地形平坦,沉积物有明显分层
C.地势平缓,沉积物分选性好
D.波状起伏,沉积物磨圆度好
解析:泥石流堆积区是由突然爆发的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碎屑等物质混杂堆积而成的,地势高低不平,沉积物没有分层,分选性不好,也没有来得及被磨圆。故选A。
答案:A
16.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各种气象气候灾害中,具有全国性的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受低温冷害影响的地区有________。
(3)干旱灾害影响我国范围广,其中华北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
(4)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其有益的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图乙中看,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特别是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写简称)三省交界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系统。导致上述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2)题,可以直接从图中读出答案。第(3)题,我国华北地区的干旱一般为春旱,因为该地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为伏旱,多发生在7、8月份,此时雨带北移至黄河流域附近。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降水少。第(4)题,台风可以带来降水,缓解旱情。第(5)题,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会处,所以多地震活动。我国西南部的四川、云南、贵州处于青藏高原与东部地区的交界处,该地区地壳运动强烈,多山地,且降水集中,常发生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
答案:(1)干旱 (2)东北、华北、华南、西南
(3)春季 7、8月 (4)带来降水,缓解伏旱
(5)川 滇 黔 该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地震频发且震级高,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