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选择题
1.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
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邓小平理论
2.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次大会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3.十九大的中题是:不忘初心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A.继续前进 B.牢记使命
C.方得始终 D.砥砺前行
4.《人民日报》社论在评论某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5.《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6.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的时期的来临。这个来临的“新时期”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D.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7.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深圳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海南经济特区
8.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可判断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
A.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一内地
D.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
9.中共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
10.改革开放后我国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A.农村 B.沿海地区
C.内地 D.城市
11.“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么,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①深圳
②珠海
③上海
④汕头
⑤厦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12.20世纪70年代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首先否定了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资产阶级自由化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针对提出来的。
A.经济体制改革
B.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
C.对外开放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4.“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哪次会议的主题
A.十九大 B.十八大 C.十四大 D.十二大
15.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16.明确提出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观点的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7.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的政策重新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并在短时期内即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建设成就。邓小平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主题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改革开放 D.一国两制
18.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阐述的基本内涵不包括
A.科技强军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 D.国家富强
19.“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借鉴外国经验。但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都不能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下列对邓小平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
B.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
C.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D.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某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了这样一对春联,“上联,二十四个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横批,天人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许多新提法,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基于世情党情国情凝聚而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挥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1)材料中“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梦”?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是什么?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两者有何关联?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中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说明了凤阳发展的什么趋势?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所描述的现象?
(3)历史上凤阳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A 2.D 3.B 4.C 5.B 6.B 7.B 8.A 9.B 10.A
11.C 12.C 13.B 14.A 15.D 16.A 17.C 18.A 19.D 20.C
21.(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2.(1) 凤阳从落后走向繁荣。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阳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说明必须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