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1教学目标
1.激发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以及世界遗产的具体种类。
2.感知中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双重遗产的特点和美感。从欣赏一个双重遗产的方法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对于美术的技能和理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力求表现更真实、更深刻,表现能力有所加强。能表现自己的所观察到的对象,有的学生对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寻求技法和表现方法的创新。
3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了解,感受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以及双重遗产的价值。
难点:通过资料和欣赏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对双重遗产的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谈话导入
1.提问:世界这么大,你有去游过吗? 生:
2.师:同学们都“周游列国”,见多识广,那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 (图示中国地图)生:中国?
3.教师:这就是我们中国,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留有不可估计的遗产,让我们走进中国的美好风光。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有兴趣走进我们的课堂。)
活动2【讲授】二.初次欣赏
1.师:看看中国的版图,好大啊!既然在中国,当然得先去首都北京看看,你知道那里有哪些古代风光。 生:
2.小结:在北京有古时皇帝登基执政的明清皇宫,有祭祀,祈求丰收的天坛,有蜿蜒不断的万里长城,最早人类生活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这些可都是人类历史上天才的创造,这些人类的创造包括历史文物,历史遗址,我们把这些归纳为文化遗产。?
3. 师:你能列举一些中国的文化遗产吗? 生:?
4. 师:同学们的见识真是太广了!我们聪明的人类创造并留下了文化遗产,还有那来自大自然的恩赐。你瞧,有砂岩峰林地貌的湖南武陵源;(图示) 有红色岩石地貌的贵州赤水丹霞;(图示) 还有那来自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云南三江并流风景。(图示)这是地质和生态资源的统一,归类为自然遗产。
活动3【练习】三练一练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分类。根据这样的分类,你能选吗? 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是文化遗产的一项( ); A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B江西三清山 C杭州西湖 ②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是自然遗产的一项( )。 A澳门历史城区 B中国喀斯特 C明清皇家园林 (设计意图:从文本出发,把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的角度看;而自然遗产主要从自然美的角度去看。)
活动4【讲授】四.二次欣赏
1. 师:拿出并阅读桌上的资料,回答以下问题:(三分钟时间) ①你如何理解双重遗产,在你看来符合双重遗产的标准有哪些? ②中国的双重遗产有哪些? 生:?
2.小结:特殊的地质和生态,国家文明的延续是双重遗产的条件。通过阅读资料,你认识吗?(图示峨眉山-乐山风景区)
3.介绍乐山大佛。?
4. 师:在奔流不息的江水里,在大佛永恒的凝视里,我们不禁要问 ①为什么建造者选择在施工困难的临江崖壁上,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②这样依山开凿的巨型佛像与石窟造像有什么不同?(比如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③大佛的形象是“弥勒大佛”,为什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大肚小罗汉的形象不太一样呢? 生:(资料阅读,分析)?
5. 师:峨眉山景色秀丽,伴随着四周寺庙的建立,成为佛教圣地之一,又有中国文化深厚的积淀。看来不愧为中国的双重遗产。你能利用阅读的资料,提取信息来介绍其他的一个双重遗产吗? 要求: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写上两句话来介绍一下。(巡视给予帮助) 师展示几个同学的介绍。
6.师:同学写的让我仿佛就在此山中啊! (设计意图:从欣赏峨眉山-乐山风景区的乐山大佛为切入点,感受人文背后的文化积淀,感受自然界的美好风光是双重遗产的条件,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从而介绍其他的双重遗产。)
活动5【讲授】五.总结
1.师:简单了解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是什么?(图示世界遗产标志)。 生:?
2.标志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环节的欣赏过程中,已经明白了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这样能更好的理解图标的含义。)
活动6【活动】六.拓展
师:世界这么大,当你有机会近距离欣赏时,希望同学们不要像他们(图示不文明旅游现象),让我们为保护资源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 (设计意图:渗透环保意识,倡导文明旅行,做个有素质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