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诺曼底号”遇难记
维克多·雨果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弥漫、行驶”等词语。
学习目标
1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
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断、干练的英雄品质。
作者介绍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会写的字
会认的字
生字学习
难
哗
多音字
nán : 难忘 进退两难
nàn: 遇难 患难与共
huá: 哗笑 哗众取宠
huā: 哗啦啦 稀里哗啦
薄
bó:薄雾 厚积薄发
báo:薄板 薄片
bò:薄荷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造句:冬天雾气弥漫,远处的田野都看不清楚。
惊恐万分: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造句:面临火灾,人们不该惊恐万分。
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也说势不可挡。
造句:小村庄被势不可当的洪水包围了。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造句: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个花瓶拿过来。
猝然而至:形容事情突然、出乎意料的来到。
造句:猝然而至的恶劣天气让整个计划停滞了。
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
造句:这兄弟俩为了一点小事互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
井然有序:有条理,有次序,整齐不乱。
造句:安检口等待安检的人们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惊恐慌乱,不知怎样办才好。?
造句:听到警报器响,人群惊慌失措。
纹丝不动: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造句: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失魂落魄。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造句:这两件事情不能相提并论。
镇定自若: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
造句: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使船上的人获救。
近义词
弥漫——(充满) 震荡——(震动)
嘈杂——(喧闹) 屹立——(矗立) 凝视——(注视) 调遣——(派遣)
失魂落魄——(魂不守舍)
纹丝不动 ——(岿然不动)
井然有序——(井井有条) (有条不紊)
势不可当——(势如破竹) (锐不可当)
反义词
混乱——(有序)伟大——(渺小)
嘈杂——(安静)失魂落魄——(神色自若)
纹丝不动——(地动山摇)
惊慌失措——(镇定自若)
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乱七八糟)
词语辨析
震荡 震动
相同点:都有“颤动”的意思。
不同点:“震荡”指强烈的而且不定的动荡,含有持续的意思,可用于具体或抽象的事物,程度较重,如局势震荡。“震动”强调因受外力作用而颤动,或指重大事件、消息引起的强烈影响,可用于物和人,程度较轻,如轻微的震动、震动心灵。
运用示例:
这个( )人心的消息引起了股市的剧烈( )。
震动
震荡
1.自读课文,说说全文共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诺曼底号”在雾海夜间航行的状况。
第二部分(3~9):“诺曼底号”遇难,造成了混乱的场面。
第三部分(10~39):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组织救援。
第四部分(39~45):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一起沉没。
1.学习第一部分
课文解读
六百吨、二百二十尺
它才十七岁
(1)你能说一说“诺曼底号”具有什么特点吗?
年轻
很大
(2)第1自然段写了“诺曼底号”行驶过程中的海面环境,有什么作用?
雾愈来愈浓
梢尖勉强可辨
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
周围的环境越来越险恶。
为“诺曼底号”的遇难埋下了伏笔。
(1)“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这句话是什么描写?你如何理解句中的“冒”这个字?
“冒”字说明发生得很突然。当时天气很黑,海上弥漫着夜雾,“玛丽号”的出现就像一个幽灵,又像一座山峰;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玛丽号”速度之快,灾难已无法躲避。
2.学习第二部分
(1)面对灾难来临之时,船上的其他人员与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表现的?
人们:
船长:
3.学习第三部分
慌乱,失魂落魄,惊恐万分争先恐后地逃生。
镇定自若,果断冷静地指挥救援工作,贪己救人。
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已救人的高贵品质。
(2)分角色朗读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思考进行了几次对话,为什么对话这样“简短有力”?
第七、八次是安排人们下到小艇上去,授予大副开枪的权力。
八次对话
前六次是了解情况,预估情势。
对话语句“简短”,语气“有力”,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紧迫,容不得研究商量动员;另一方面是因为船长的坚定果断。这种坚定果断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开枪的命令显示了船长的威严。在非常时刻,在紧急关头,敢于采取非常手段,确保所有人的生存。
(3)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突然说“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
船长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必要的。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他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所有人。
(4)品读“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思考为什么不用“伟大、高尚”等词语,而用“悲壮”来形容“舍己救人”呢?
因为在生死攸关不“利己”,能够“舍己救人”的人太少了,英雄常常需要独立支撑危难的场面,力挽狂澜;而且他们“救人”常常要付出“舍己”的代价,实在是“悲壮”。
(5)“把克莱芒救出去!”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船长的什么品质?
在这紧张、急促、危险的情况下,船长还没忘记一个孩子,人们想不到那孩子,那个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船长却特意把他安排好了。这个细节及表现了船长对人的关切,也显示出了他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及组织能力。
假如你就是水手克莱芒,听到船长的安排会说什么?
示例:船长,您把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考略到了,唯独没有考虑您自己,您是舍己救人的英雄,我向你致敬。
4.学习第四部分
(1)有可能逃生的哈尔威船长为什么选择与船共沉?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在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作为船长,除了要保证船上人员的生命安全之外,还应该保证船的安全,虽然撞船的责任并不在他,但高度的责任感、自我牺牲的勇气,使他做出了“人在船在,船亡人亡”的决定,义务反顾地选择了这种彻底履行一个船长职责的举动。
5.探究
(1)文中几次写到大雾弥漫?有何作用?
四次。
第一次:“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第二次:“雾越来越浓了”
第三次:“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隐约可辨”
第四次:“阴惨惨的雾气”。
前三次:是实实在在的对海面的情况的介绍,大雾能见度低,为海难埋下伏笔,预示一场可怕的灾难即将发生。
最后一次:是为悲壮牺牲的船长的描写,烘托出船长牺牲后的悲凉气氛。
(2)课文是怎样表现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的?
①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人物品质。在人们混乱的时候,船长沉着指挥救援工作,场面由之前的混乱、嘈杂到后来的“井然有序”,前后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②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品格。轮船遇险后哈尔威船长果断地下达命令,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简短有力的对话,表现了船长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果断干练的品格。
(3)学了这篇课文,你能说一说在你心中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哈尔威船长是一个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坚定的意志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冷静。干练、忠于职守、舍己救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人。
1.形容无私的成语。
大公无私 鞠躬尽瘁 克己奉公
毫不利己 公而忘私 执法不阿
2.关于忠于职守的名言警句。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拓展延伸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本文就多处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如“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一句中,“阴惨惨的薄雾”是为船长的悲壮牺牲作背景,这样写有力地渲染了当时的悲壮气氛,烘托了人们感动而哀伤的心情,表现了主要人物的崇高形象。
写法借鉴
那么,在写作中应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呢?
(1)要客观描写事件发生时周围的环境。
(2)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环境描写,气氛的渲染要与事件的色彩-致。如果事件是悲壮、凄惨的,那么环境就应该是阴沉的;如果事件是愉悦、欢快的,那么环境就应该是明朗的。
本文通过写“诺曼底号”被撞之后,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使所有乘客与船员获救,自己却以身殉职。赞扬了他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
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座雄伟的丰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
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
诺曼底号遇难记
事件背景
轮船遇难:被“玛丽号”撞击
时间、地点、人物
环境:大雾弥漫
轮船状况:大、年轻、安全
组织逃生
人们:惊恐万分、一片混乱
船长:指挥有序、冷静、果断
忠于职守
舍己救人
船长牺牲——一尊黑色雕像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