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辛亥革命》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4 14:2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辛亥革命
问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义,你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
提示:武昌起义是狭义上的辛亥革命,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早期革命思想的宣传和武装起义在内的一系列革命行动的总称。
狭义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广义的辛亥革命:指1894—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概念鉴定
--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
护国运动
二次革命
第一次护法运动
文化大革命
第二次护法运动
社会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土地革命
国民大革命
抗日战争
改革开放
--
--
--
--
--
--
--
--
--
--
--
--
--
--
19C60—70S
1898
1905
1978
1953
1946
1931
1927
1924
1920
1916
1915
1912
1911
1966
改良
革命
冲击与反应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过去需要鼓吹激进主义,就说辛亥革命不够“彻底”。现在提倡渐进改革,就说辛亥时代本来可以搞和平改良,都怪革命派乃至立宪派无事生非瞎捣乱,那逻辑都是一样荒唐的。
——秦晖
从社会发展所付代价看,立宪是最好选择。可惜,在汹涌澎湃的请开国会运动面前,清政府不能当机立断,错过了改革的时机。
—— 袁伟时
一、辛亥革命背景:
①帝国主义:发动________和____________战争,_____________加深
②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帝国主义的_______;清政府进行_______和__________,(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资产阶级:
经济: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阶级:_______________不断壮大
思想: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作为思想武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阵地:________代表人物: ____________)
组织:建立了_____和_____________(第一个革命团体______
第一个革命政党_______________)
军事:同盟会会发动一系列起义(如_____________起义,民主的革命摇蓝_______)
④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 地点 总理 机关刊物
纲领
性质
二、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武昌起义
时间:_________ 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占领_______ ,成立________,各省宣布独立,但潜伏危机
三、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_________ 定都_________ 国旗________
四、《临时约法》的颁布
(1)目的: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政体
(2)内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自由权力;参选权力;政体:民主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总理产生和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五、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原因和教训: (1)失败的表现:①______夺权; ②没有完成____________任务; ③没有改变中国_______________社会性质
(2)失败的原因:
①外因:_______威逼利诱;_________破坏;_________和_________攻击
②内因:_____________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③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环境,造成了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不充分 (3)结论(教训):
_______________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______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六、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政治:推翻了_______,结束了_______,建立_______,人民_____。打击了_________
思想:使______逐渐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
经济:为_______的发展创造条件;
3、局限:
辛亥革命没有完全完成___________的任务,中国_______________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注:三民主义及其评价:①_____主义,即驱除鞑虏(指满洲贵族),恢复中华;________主义,即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_________,即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②三民主义中,______主义是前提,______主义是核心,_______主义是补充和发展。③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_______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_______和_______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_______和_______的共同愿望。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________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____________。
1、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及三权分立的建国基本原则。在政体形式上,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使临时大总统处于受其他部门制约的地位。它的颁布,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为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考点突破】
责任内阁制
内阁一般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的领袖人物组成,其首脑称总理或首相,享有国家大权!
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总统制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责任内阁制
原因:为限制袁世凯权利。
这项变化被称为“因人立法”,
你如何评价“因人立法”?
材料一: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cai'l——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因人立法”是革命党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采取的一种权宜措施。虽然用心良苦,但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在中国法制史上留下了十分深刻的教训。
——张学继
多角度分析历史,最大可能接近历史真相!
3.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中国同盟会是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纲领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4.辛亥革命的五个“第一”: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
5. 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封建制度包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等。简单地说,封建制度是国体,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政体。因此,中国的封建制度被推翻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事件是辛亥革命。
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这种说法正确吗?
提示:不正确。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6.为何政府、总统、约法等都是“临时”的?
材料一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1:根据材料,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政治制度及特点。
提示:
(1)主要思想:主权在民。
(2)政治制度:三权分立制、民主共和制。
(3)特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材料二 某学者撰文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探究2:你如何理解材料中孙中山曾经被称为“疯子”,后来“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种现象?
提示:(1)孙中山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这在两千多年封建制度影响下的中国,必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2)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谁要是再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必将遭到国人的唾骂。
材料三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2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探究3: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急速成功的制度性“革命”,但又急速逆转为“共和国幻象”。请谈谈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1.辛亥革命使运行了两千多年的帝王体制戛然终止,使民主共和观念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从此为中国政治文明的延续开启了崭新的道路和空间。同时,辛亥革命使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得以构建并初步实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已具备现代政党的组织雏形,推动了中国现代政党制度的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了总统制、责任内阁制等一系列现代政治制度形式,使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得以实现并初步运行。
问题升华
2.共和体制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难以适应外御列强侵扰、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紧迫任务,难以适应国内保证秩序稳定、发展经济和安定民生的急切需要,难以适应中下层社会结构基本未变的残酷现实,难以得到各派政治力量的持续支持,无法形成雄厚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