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3 20:5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1(解析版)
1.刘丹的爷爷对刘丹说:“‘文革’时期虽然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A.我国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D.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人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A.国际主义
B.无私奉献
C.救亡图存
D.居安思危
3.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
A.“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口号的提出
B.毛泽东的逝世
C.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5.楹联可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在“万里长征,后人应识前人苦;十年浩劫,前事当为后事师”中,“前事”指的是
A.万里长征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十一届三中全会
6.小超暑期随父母去湖北旅游,想去看看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便借助手机地图査找到了这座桥的位置。该桥修建于
A.民国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7.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8.“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材料中的现象发生于二十世纪(  )
A.五十年代 B.六十年代 C.七十年代 D.八十年代
9.为改变河南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生产自救,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是(  )
A.焦裕禄 B.袁隆平 C.邱少云 D.邓稼先
1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参加宪法草案修改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表达了(  )
A.人民的意志 B.党的意志
C.工人的意志 D.农民的意志
11.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A.遭到建国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12.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的大型纪录片《光辉历程》正在热播,其中有一段回顾了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下列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1956年制定的
B.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政府
C.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D.它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3.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4.毛主席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一桥”是指( )
A.南京长江大桥 B.钱塘江大桥
C.武汉长江大桥 D.上海浦东大桥
1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 )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第一个五年计划具体实施过程
B.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
C.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改革过程
D.三大改造过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
16. 史料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素养专练)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表
1913-1925年俄国粮食产量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2)概括1921-1925年俄国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 (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概括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
18. 材料:一五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建材为主的重工业基地。
(1)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请列举至少3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建设成就。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 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材料二:它于1953年7月动工兴建,1956年7月15日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1)材料一中表格体现了哪国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快?此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哪一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该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什么?
(2)材料二涉及的是哪一工厂?请再写出与它同一时期东北的工业成就两例
(3)通过两则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20.阅读《“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抽样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1966 ~ 1967
1967~1968
1972 ~1973
1974 ~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1)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1972——1975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又有何特点?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6年夏,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结成“四人帮”,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下
请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运动?
(2)依据材料二,说出这场运动中形成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3)发生在这场运动中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者是谁?
(4)这场运动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根据题干“‘文革’时期虽然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的时间是1966-1976年,我国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是在探索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是改革开放以后,B项不符合题意;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是在1956年,C项不符合题意;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2.B
【解析】
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的精神更多的是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ACD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故选B。
3.D
【解析】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由此可知,ACB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4.D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D。
5.C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十年浩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是一场由领导者发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因此十年浩劫、“前事”都是指文化大革命,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C。
6.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从1953年到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它是连接长江南北交通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D
【解析】
材料描述了1962年秋季我国高密东北地瓜在经历了三年饥荒之后重新获得大丰收的情景,这是因为当时由于党和政府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之后,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的原因。而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更早,大跃进运动后,我国粮食产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故答案选D。
8.A
【解析】
根据“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1953年至1957年,为发展我国工业,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等一大批工程建设,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9.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焦裕禄为改变河南兰考的落后面貌,带领全县人民生产自救,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依据题干“全国有1.5亿人参加宪法草案修改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人民群众的意见,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中共中央开始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8年推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规律,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灾难;从1960年起,中共开始转变政策,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至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综合来看,1956-1966年这一历史阶段是成就与挫折并存的,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关联文化大革命,B项“飞速发展”不恰当,C项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2.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此ABC不符合题意;它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说法正确,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1957—1960年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会出现大幅度下降,是因为受“左”倾错误影响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故选C。
14.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并超额完成,其中武汉长江大桥起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党和人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由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在全国的严重泛滥,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重大失误。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6.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依据材料“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的信息可知,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一模式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7.(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会相对安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4)看法: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解析】
(1)据材料一的表格内容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913-1921年俄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据材料一的表格内容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1925年俄国粮食产量逐步增加(上升)。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相对安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据材料二“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4)依据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是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18.(1)
(2)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等等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建材为主的重工业基地。
(2)依据所学可知,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长春一汽建成投产,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飞;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铁路建成;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19.(1)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
(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制定造当的经济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1953- 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体现了中国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快;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因此此现象的出现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该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重工业。
(2) 根据材料二“它于1953年7月动工兴建,1956年7月15日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与它同一时期东北的工业成就还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等。
(3)通过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制定造当的经济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等。
20.(1)呈下降趋势。因为“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经济发展明显回升。
【解析】
(1)根据《“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抽样统计表》,可知,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呈下降趋势。因为“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根据《“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抽样统计表》,可知,1972——1975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由9.2%上升到11.9%,表明经济发展明显回升。
21.(1)文化大革命
(2)林彪反革命集团 江青反革命集团
(3)刘少奇
(4)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二“1966年夏,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结成“四人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反映了历史上的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2)依据材料二“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结成“四人帮”,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可知,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