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1(解析版)
1.2018年4月20日,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升空,这是我国空间货运系统的首次飞行试验。14年前,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产( )
A.神舟一号 B.神舟五号 C.神舟六号 D.“东方红”一号
2.阅读下列文字,它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项科技成就发表的评论
美国著名的太空学者迪安认为:“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
《印度教徒报》评论说:“中国把第一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
A.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B.“神州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损失巨大,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有
①大庆油田、胜利油田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兰新、兰青、包兰铁路
④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⑤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
4.1970年5月28日.英国(约克郡邮报)在题为(中国的胜利)的社论中说道:“这个围绕地球 的装置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中国现在是个大强国,一个走在前列的强国。”材料表明这“装置”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威胁
C.使中国路身航天强国行列 D.使中国人成功步入太空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的完成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6.我国是世界上能造核武器、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第五个国家,标志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是
A.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1966年,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进行
D.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她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是
A.
B.
C.
D.
8.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 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生活方式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历史的反映。以下描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方式是
A.剪发辫,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B.西餐、西式婚礼开始流行
C.粮票、布票在市场上流通
D.跳槽、自主创业成为潮流
10.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包括( )
①增强了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11.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当被评为两弹一星的功臣而受到攻击表彰时,他这样说:说是表彰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我想这里面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对钱老这段话的理解是( )
A.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B.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应为全人类服务
C.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D.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
12.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 D.袁隆平发明籼型杂交水稻
1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A.1950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71年
14.伴随新中国诞生,共产党提出了方针,使文学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A.共同繁荣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一枝独秀
D.独立自主
15.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网购、手机支付几乎成了手机机主的标配日常。以上事实说明了
①我国电信产业发展迅速
②通信事业和电信事业的发展,使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③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地发生交化
④人们已经被手机捆绑住了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在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在哪一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举出当时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2个国家。
(2)图2中“两弹一星”所指内容是什么?
材料: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
17.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中国现代科技”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新政策”,中国为应对这一形势决定于1986年实施赶超世界科技的发展规划。
(问题探究)
(1)中国应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计划叫什么?这一计划包含哪些方面?
(论从史出)
(2)2010年世界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在中国诞生,2014年6月23日,国际TOP500组织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国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比第二名美国“泰坦”超级计算机快近一倍的速度。这说明了什么?
(方法运用)
(3)如何评价科技在经济发展里的作用?
18.某中学八年级开展“两弹一星”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读图说史)
(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探究学习)
(2)在探究中,同学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具有重大意义。请你选择其中一项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
(展示分享)
(3)探究后,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展示同学们的探究成果?
19.读图4,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造纸术的传播示意图
(1)造纸术发明前,我国主要的书写材料有、东汉时(人名)改进了造纸术。
(2)从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个传播方向中任选一个,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读。
(3)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说明了什么?
20.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部分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共同影响?
材料二 一桌丰盛的佳看,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掌握食材溯源的信息二个繁忙的路信号灯可以实时调节等候时间,合理疏导人车流量;一所大型医院,通过远私诊疗让千里之外的病人免去奔波之苦……这些是在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展示的智能新科技,让人眼界大开。
(3)以材料二为论据,可以论证怎样的论点?这印证了我国实施哪些战略的必要性?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火炸药专家王泽山、植物学家钟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上天入海的国之重器到实现重大创新突破;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闪耀着一代代科学家奋力前行的夺目光芒。
(4)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些科学家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有哪些?
(5)由以上材料及问题看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我国多次发射人造卫星和实用通讯卫星。我国还用自己的运载火箭为外国发射卫星。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B符合题意;神舟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A不合题意;神舟六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艘载人飞船,C不合题意;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D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 ACD不合题意,故选B。
2.C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中国把第一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最有可能是对我国“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发表的评论。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符合题意。东方红1号是人造地球卫星,A不符合题意。“神州一号”没有载人,B不符合题意。“嫦娥一号”与题干“中国把第一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不符,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有②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⑤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②④⑤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①大庆油田建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胜利油田建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③兰新、兰青、包兰铁路修建于一五计划时,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或③的ABC,故选D。
4.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1970年5月28日、这个围绕地球 的装置”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符合题意;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威胁,故B不合题意;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路身航天强国行列、使中国人成功步入太空,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5.B
【解析】
依据题干“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结合课本所学,1964年10 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好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B项符合题意;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不合题意;1965年9月17日,我国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C项不合题意;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6.D
【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新中国航空航天成就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B项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核讹诈,C项是我国国防科技的又一大进步,D项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一号火箭送入地球轨道升空,在太空昼夜不停地向全球播放“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进入宇宙空间。本题选D。
7.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选项A是屠呦呦,符合题意;选项B是邓稼先,两弹元勋;选项C是航天员翟志刚;选项D是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北宋毕昇;改进造纸术的是东汉的蔡伦;宋代出现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所以①③属于宋代的成就,故选B。
9.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剪发辫,自由恋爱成为时尚是为辛亥革命以后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西餐、西式婚礼开始流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生活方式,B项符合题意;粮票、布票在市场上流通是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的表现,C项不符合题意;“跳槽、自主创业成为潮流”是改革开方以后出现的新事物,但不是生活方式,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包括①增强了国防力量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④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故C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BD包括不全面,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1.C
【解析】
根据“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说明了个人与祖国的密切关系,结合课本内容可知,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2.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故C符合题意;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科技成就,故A不合题意;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发明籼型杂交水稻属于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故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5.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中国手机的保有量为9.5亿台,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可知①正确;由“微信、网购、手机支付,几乎成了手机机主的日常标配”可知通信不断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②③正确。故A项符合题意;④与题意不符,含有④的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此题选A。
16.(1)航天领域;苏联、美国、法国、日本。
(2)原子弹(或核弹)、导弹、人造卫星。
(3)原因: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
【解析】
(1)依据课本所学,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航空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图1“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在航天领域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当时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有苏联、美国、法国、日本。
(2)依据图2中“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课本所学,“两弹”是指原子弹和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的成果研制是新中国国防事业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依据材料三“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有: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
17.(1)863计划;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
(2)说明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世界先进水平。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3月,我国四位科学家为了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非常重视并做了批示,此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经过半年的论证,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因此,中国应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计划叫863计划;这一计划包含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
(2)题干材料“2010年世界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在中国诞生,……中国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比第二名美国“泰坦”超级计算机快近一倍的速度”说明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世界先进水平。
(3)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8.(1)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掌握了核技术,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手抄报、多媒体、图片介绍、自由讲解、主题演讲等形式。
【解析】
(1)根据题干中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因此,“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具有重大意义: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掌握了核技术,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例如: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根据上述探究,展示探究成果的方式是:手抄报、多媒体、图片介绍、自由讲解、主题演讲等形式。
19.(1)竹木简、帛等。蔡伦
(2)示例方向③信息:造纸术传播到欧洲。
解读:12世纪,造纸术经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思想交化发展等。
(3)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发明前,殷商时代主要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上,春秋时期、秦汉时期更多使用竹木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
(2)从①②③④四个传播方向中任选一个,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读即可,如:
示例方向③信息:造纸术传播到欧洲。
解读:12世纪,造纸术经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思想交化发展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说明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20.(1)成就:运载火箭研究领域、空间技术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任答两点即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条件;国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为新时期尖端科技研究奠定了基础。
(2)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言之有理即可。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4)促进了科技发展;捍卫国家安全;提高了国家创新能力;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需要重视科技;需要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要发挥创新精神;需要重视国家安全等。
【解析】
(1)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部分”“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城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中国‘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完成国际人类恭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在运载火箭研究领域、空间技术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条件;国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为新时期尖端科技研究奠定了基础。
(2)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取得这些成就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据材料“一桌丰盛的佳看,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掌握食材溯源的信息二个繁忙的路信号灯可以实时调节等候时间,合理疏导人车流量;一所大型医院,通过远私诊疗让千里之外的病人免去奔波之苦……这些是在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展示的智能新科技,让人眼界大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印证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性。
(4)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火炸药专家王泽山、植物学家钟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上天入海的国之重器到实现重大创新突破;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闪耀着一代代科学家奋力前行的夺目光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科学家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有促进了科技发展;捍卫国家安全;提高了国家创新能力;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需要重视科技;需要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要发挥创新精神;需要重视国家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