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3 20: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2(解析版)
1.下列2018年上海进口博览会展出的设备反映出
①空气治理及烟气净化设备
②工业吸尘清洁设备
③废弃物处理设备
A.过度开发环境导致自然灾害越发频繁
B.自动化和数字化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
C.保护环境,要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
D.环保、节能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中国航天事业再传捷报。1999年11月,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的事件是
A.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B.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飞行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D.神舟七号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
3.2016年10月11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后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2019年奖励800万元)。屠呦呦获此奖项的科技贡献是( )
A.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B.研制“两弹一星 ”
C.突破纳米技术瓶颈 D.研制成功青蒿素
5.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他可能会看到
A.市民在商场凭布票买衣服
B.快递员将网购商品送上了门
C.商品房售楼部打出了促销广告
D.京沪高铁开通运营的新闻报道
6.我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科学家是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钱学森
7.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神舟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8.2015年荣获诺贝尔奖的我国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钱学森 D.邓稼先
9.中国航天科技在21世纪取得的重要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中写道:“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撒播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里提到的“他”是
A.钱学森 B.袁隆平 C.王淦昌 D.李四光
11.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出版业告别千年的活字印刷,迎来了激光照排的光电新时代,发明人王选被誉为“当代毕昇”。这反映了我国
A.航天技术的成就
B.生物技术的成就
C.能源技术的成就
D.信息技术的成就
12.据媒体报道:2018年9月,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2号”平均亩产达到926公斤。杂交水稻的培育者是
A.钱学森
B.屠呦呦
C.袁隆平
D.邓稼先
13.我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不包括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4.他“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因为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下列人物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袁隆平 B.雷法 C.邓小平 D.邓稼先
15.“他的一系列作品,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生动的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中国独特的文化风格,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也因此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文中的“他”是
A.屠呦呦
B.余秋雨
C.莫言
D.张炜
16.198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14座古墓葬,其中秦墓葬13座,汉墓1座。这座汉墓是汉景帝时期的,在棺内的死者胸部发现一幅纸质地图。
请回答:
(1)我国最早的纸出现在何时?在没有纸张之前人们用过什么作书写材料?
(2)什么事件后,纸才得到普遍的使用?请你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3)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什么影响?
(4)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倡用“再生纸”,这有何重要意义?
17.论述题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近进,科技事业不断取得了解煌成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震撼人心的成就吧!
时间
成就
1964年10月
A
1966年
第一次成功进行导弹试验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进入太空
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第一次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飞船升空,翟志刚太空行走
图1.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图2.屠呦呦在70年代初发现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阅读材料完成:
(1)在表格A处应填内容是: 。
(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理据充分
18.请根据下列所示的人物图像,将姓名及主要贡献填在相应的字母代号后。
A. B. C. D.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鬃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学森颁奖词
(1)根据材料一及学知识,两幅图中的人物是谁?他们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请回答钱学森入选“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理由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材料三: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我国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
(2)“两弹一星”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党中央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两弹一星”是如何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的?
参考答案
1.D
【解析】
依据题干“空气治理及烟气净化设备、工业吸尘清洁设备、废弃物处理设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科技革命的开展,环保问题越来越成为主要问题,上海进口博览会展出的设备反映出了我国在环保、节能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效的保护了环境,缓解了科技带来的危害,D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D。
2.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飞行,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B符合题意;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是在2003年;神舟七号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是在2008年,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克制,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4.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屠呦呦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终于在1971年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故D符合题意;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邓稼先研制“两弹一星 ”,故AB不合题意;突破纳米技术瓶颈与屠呦呦无关,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5.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故A符合题意;BCD都出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不符合题意,故选A。
6.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0月,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故C符合题意;ABD都是男性科学家,且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不符合题意,故选C。
7.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1999年成功发射,C项是2003年成功发射的载人飞船,D项是2008年成功发射的载人飞船。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8.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治疗疟疾作出重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屠呦呦。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杂交水稻之父”,C项是中国“航天之父”,D项是“两弹元勋”。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9.D
【解析】
题干中的21世纪即2000年以后的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所以A项与题意时间不符,也不属于航天领域成就;B项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是在1967年,所以B项与题意时间不符,也不属于航天领域成就;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所以C项与题意时间不符;“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在2003年,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0.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田畴”“一介农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1973年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B项符合题意;A项钱学森和C项王淦昌,为两弹一星的研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题意不符;D项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题意不符;故选B。
11.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激光照排的光电新时代”可知,这种技术采用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所以这一发明反映了我国信息技术的成就。A项航天技术的成就包括神州系列飞船、嫦娥一号等成就,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生物技术指的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等综合性技术学科,其核心是基因工程,与题意不符;C项新能源技术包括原子能、太阳能等,与题意不符。故选D。
12.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发生是在1966-1976年,第一颗原子弹实爆成功的时间是1964年,D符合题意。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A不符合题意。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B不符合题意。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在1973年,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4.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提高了亩产量,为世界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莫言成为首位获奖的中国籍作家,C符合题意。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A不符合题意。余秋雨、张炜没有获得诺贝尔奖,B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6.(1)出现于西汉早期,龟甲、兽骨、竹简;
(2)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因为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成本大大降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大的提高了;
(3)从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文化交流和保存提供重要条件等方面进行回答,不必求全;
(4)有利于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节省森林资源,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思想。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纸在西汉早期就出现了。在没有纸张之前人们用龟甲、兽骨、竹简、布帛等作书写材料;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创造了“蔡侯纸”,这种纸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等做造纸原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纸的质量也提高了,从而逐渐普遍使用;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在造纸原料以木材为主,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因此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
17.(1)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成就集中代表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所以在表格A处应填内容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提炼的观点是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18.A. 袁隆平。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B. 邓稼先。邓稼先对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C. 屠呦呦。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 钱学森。钱学森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被称作“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图人物是袁隆平。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B图人物是邓稼先。邓稼先对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C图人物是屠呦呦。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图人物是钱学森。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被称作“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19.(1)图一,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图二,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开创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恩物是袁隆平,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图二人物是屠呦呦,她发现青蒿素,开创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获得诺贝尔奖。
(2)根据材料二“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鬃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入选“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理由是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从仿制到注重自主硏制;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2)两弹一星:核弹(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原因: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3)“两弹一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幅图是1956年我国仿制的喷气式飞机,第二幅图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隐身战斗机,从仿制到自主研制,体现了我国工业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依据材料二中的“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可以看出,党中央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3)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