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2(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2(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3 21:0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2(解析版)
1.下表中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A.土地改革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2.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做厂长,欢迎他的是53张请调报告,工人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为解决当时这一企业的共性问题,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包产到户
B.设立自贸区
C.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人民公社
3.《人民日报》社论在评论某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4.《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5.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的重大举措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成立农业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届三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四大
9.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的时期的来临。这个来临的“新时期”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D.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10.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
A.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C.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这句顺口溜赞美的我国农村改革举措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乡镇企业
12.1979年、占中国人ロ80%以上的农民群体人均存款不足10元。2009年,中国人均存款超万元。从1979年到2009年,中国GDP增长了近100倍,人民币总量增加了700多倍。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有企业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行改革开放
D.大量引进外来资金
13.有学者指出:“没有它就没有解放思想,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它”指的是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四五运动”的开展
D.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14.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下放给农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A.农业合作社 B.农业集体化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6.(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深圳
B.浦东开发区
(2)观察上图,请指出我国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摘自2018年12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的打开了。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逐步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转变,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摘编自吴思科《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
材料四: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材料三和四均摘编自2018年12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改革开放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2)根据材料二回答,我国改革开放是如何展开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举出两项即可)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今天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1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摘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
(2)为什么说“1978年12月18日……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
(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展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
材料三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
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1)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包”的理解。此后,中央在农村开始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他为实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做出了什么贡献?你认为应该从他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20.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近4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如表所示。出现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978—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时间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16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3.6元
686.3元.
2253.4元
12363.4元
A.农村居民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的扩大?????
B.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收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的完成?????????
D.农村居民消费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个贫困村。1978年,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他们艰苦地干了一年,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 自农业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打心里乐开了花。
材料二 1984年3月22日, 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联合致信省委、省政府,呼吁给他们“松绑”放权。《人民日报》很快刊登和转载了这封信,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同年5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管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承包经营使企业同国家形成一种责任关系。它要求企业在几个方面对国家承包,主要是包上缴国家利润,包完成技术改造任务,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金业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的,实行超额分成;企业应得的利益,由财政部门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完,同企业结算,拨给企业。
(1)材料一中小岗村农民于哪一年采用什么办法来进行农业生产?这一生产形式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生产办法后来得到中央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全国农村推广了什么经济制度?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哪一年?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主要措施各是什么?你认为这样改革会有何效果?
(3)综合材料一、二, 你认为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从1976到1979年粮食产量、人均分配收入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人均分配收入大幅增长,故C符合题意;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B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政策,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端,故C符合题意;包产到户、设立自贸区、加入人民公社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3.C
【解析】
根据题干的“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思想,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以答案选C。
4.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吸收外国资金和管理经验,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经济特区的建立。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5.D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了邓小平认为“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而与之相反的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从邓小平的这段话可以看出,邓小平是在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指引下开展的,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6.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开始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故D符合题意;进行土地改革、成立农业合作社、建立人民公社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中实行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中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即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B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故A不符合题意;十二大主要是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C不符合题意;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B
【解析】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中国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从1993年起将被取消,说明中国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故这里的“新时代”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B符合题意。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题干“1993年”不符,A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是票证取消前,C不符合题意。1993年是在改革开放后,不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0.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大包干”可知,这句顺口溜赞美的我国农村改革举措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A项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剥削制度;B项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进行的改造,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C
【解析】
根据“从1979年到2009年,中国GDP增长了近100倍,人民币总量增加了700多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的实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3.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文革”结束后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A符合题意;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与解放思想无关,B不符合题意;“四五运动”1976年4月5日发生的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反对“四人帮”、否定文革的全国性的群众性非暴力反抗的抗议运动,与解放思想无关,C不符合题意;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承包集体的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富裕起来,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5.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B项是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C项是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6.(1)上图为 A ;下图为B。
(2)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省兴办深圳经济特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区。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上图为 A ;下图为B。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开放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7.(1)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发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的呼吁。
(2)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步展开。
(3)逐步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转变;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4)理由:本问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如: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更不会有中国的明天。(答出任一点即可,意思相近就给分)
【解析】
(1)由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可知,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发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的呼吁。
(2)由材料二“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的打开了”可知,我国改革开放先农村后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
(3)由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逐步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转变,综合国力极大提升”可知,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有:逐步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转变;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等。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更不会有中国的明天等。
18.(1)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3)目的: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贏、共同发展。影响:为世界经济増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注:非选择题中,凡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均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可知,三大历史性事件分别是,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建立中国共产党,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1978年12月18日……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可知,这是因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时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贏、共同发展。它为世界经济増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19.(1)原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
(2)理解: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贡献:培育籼型杂交水稻。精神:勤奋敬业、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科学创新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展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由信息可知,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的原因是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
(2)根据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包”的理解是,包产到户,自负盈亏。20世纪80年代中央在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根据材料三“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可知与袁隆平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为实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做出了贡献;学习袁隆平勤奋敬业、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科学创新等。
20.A
【解析】
依据题干及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独立性和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所以导致1978-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1.(1)1978年,包干到户;调整了生产关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84年开始改革;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主要措施是推行承包责任制;这样做,既能完成国家任务,又能使企业和职工获得利益,效果好。
(3)提高生产者积极性,解放生产力。
【解析】
(1)根据材料一“1978年,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小岗村农民于1978年采用包干到户的方法来进行农业生产,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一生产形式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调整了生产关系,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这一生产办法后来得到中央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全国农村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2)根据材料二“1984年3月22日, 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联合致信省委、省政府,呼吁给他们“松绑”放权。《人民日报》很快刊登和转载了这封信,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同年5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管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根据“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可知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主要措施是推行承包责任制。这样改革既能完成国家任务,又能使企业和职工获得利益,效果好。
(3)综合材料一、二可知,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共同目的是提高生产者积极性,解放生产力。